摘要:2007年商務部首次提出要改變傳統(tǒng)的出口業(yè)績導向,實行更“中性”的貿易政策,這表明我國的貿易政策將面臨一次意義深遠的調整#65377;這次改革將面臨層出不窮的貿易保護主義#65380;變幻莫測的國際金融市場#65380;交替反復的全球通脹通縮#65380;失衡失調的國際經濟體系以及無序不公的國際市場競爭等一系列的挑戰(zhàn)#65377;因此,我們在堅持貿易政策自由化方向改革的過程中,要審時度勢,不僅要保持貿易政策調整的靈活性#65380;有效性#65380;平等性#65380;針對性及多元性,而且還要力求政策的連貫性與穩(wěn)定性,維護并實現(xiàn)我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65377;
關鍵詞:金融危機;貿易政策;中性化;國際競爭優(yōu)勢;貿易強國
中圖分類號:F7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7-0010-05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8年我國外貿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導致持續(xù)多年高速增長的我國經濟遭遇了嚴重考驗#65377;鑒于目前外貿在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在各級政府積極擴大內需應對當今經濟發(fā)展困境時,認真研究金融危機后我國外貿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分析外貿政策逐漸趨于自由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不僅可以指導我們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破解目前外貿發(fā)展所面臨的難題,而且從長遠來看,還可以促進我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觀念,科學和理性地調整外貿發(fā)展戰(zhàn)略,創(chuàng)新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外貿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帶動效益#65377;
一#65380;我國現(xiàn)行的對外貿易政策
在開放經濟背景下,各國經濟發(fā)展與外部世界經濟變動日益相互影響和制約#65377;因此,一國貿易政策是否適合于一個國家,主要取決于該國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65377;貿易政策的最終選擇既要考慮國內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國際經濟環(huán)境,也要考慮到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65377;因此,沒有一種貿易政策適合于所有的國家,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也沒有一種貿易政策適合于所有時期#65377;
(一)對外貿易政策的內涵和種類
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在其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總目標下,運用經濟#65380;法律和行政手段,對對外貿易活動進行的有組織的管理和調節(jié)的行為#65377;它是一國對外經濟和政治關系政策和措施的總體,屬于上層建筑的一部分#65377;對外,它服務于一國的對外經濟和政治的總政策;對內, 它為發(fā)展經濟服務,并隨著國內外的經濟基礎和政治關系的變化而變化#65377;
對外貿易政策的類型有兩種: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65377;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貿易活動不加以直接干預,既不鼓勵出口,也不限制進口,使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國家之間自由流動,在國內外市場進行自由競爭#65377;現(xiàn)實的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和減少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和減少對本國進出口商品的各種特權和優(yōu)惠#65377;保護貿易政策是指政府廣泛利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65380;服務和投資的競爭,并對本國商品#65380;服務出口和對外投資給予優(yōu)惠和補貼#65377;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
我國現(xiàn)有貿易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開放初期#65377;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是一個既缺資金又缺外匯的農業(yè)大國#65377;為了多賺外匯,克服外匯短缺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制約,1985年我國開始采取出口退稅等政策以鼓勵出口#65377;在一系列“獎出限入”優(yōu)惠政策的刺激下,我國國際貿易快速發(fā)展#65377;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國進出口貿易進入加速增長狀態(tài),進出口增速由2001年不足10%,迅速提高到2003年和2004年的30%以上#65377;改革開放3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105倍,其中出口比1978年擴大了124倍,進口額已排到世界第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65377;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fā)展,從1994年開始,我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年年都出現(xiàn)雙順差#65377;[1]外匯儲備也由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1.95萬億美元,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持有國#65377;
(三)我國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趨勢
2001年加入WTO后,雖然我國的生產#65380;金融及外貿都處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但貿易順差卻居高不下,國際貿易爭端也日益增多#65377;由于貿易政策的基礎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形成和推行的出口退稅政策,在許多方面已經不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發(fā)展的國內外環(huán)境,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政策進行了相應調整和重新定位#65377;這種調整在出口方面體現(xiàn)為對出口補貼的逐步取消,在進口方面則體現(xiàn)為對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貿易政策開始出現(xiàn)中性化趨勢#65377;
2007年1月中旬,商務部網站曾全文刊出題為《外經貿發(fā)展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挑戰(zhàn)》的報告#65377; 這個報告首次提出實行更“中性”的貿易政策,改變傳統(tǒng)的出口業(yè)績導向,以求做到進出口大體平衡增長,這引起了國內外強烈地關注#65377;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在解析所謂“限出”及制定相關措施時,一再強調和表明“限出”不過是限制某些資源型產品出口,而對于企業(yè)自主品牌和優(yōu)勢農產品出口則給予鼓勵和推動,這是對于出口結構進行調整,而不是盲目限制產品的出口#65377;這表明我國將全面審視實施了近30年的出口優(yōu)惠政策,將變“獎出限入”為“鼓進限出”,以推進貿易政策轉向中性#65377;
二#65380;金融危機后我國貿易政策中性化面臨的挑戰(zhàn)
中性貿易政策是指一國不應該給進出口出臺扶持及限制的政策,過分鼓勵出口或者過分限制進口都是不妥的#65377;顯然,這種政策是在價值取向上追求無限接近公平的貿易秩序,加入WTO的成員,原則上都要向這個方向努力#65377;從長遠看,在WTO的框架內進行貿易政策的中性化改革,將會在整體上提高我國外貿的質量,從而有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和增加就業(yè)#65377;但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及國際經濟形勢變幻莫測的今天,我國貿易政策的此次轉型將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65377;
(一)層出不窮的貿易保護主義
改革開放以來,實現(xiàn)貿易自由化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許多領域的開放程度已經達到國際水平#65377;[2]然而,這些都沒有緩和我國與主要貿易大國在經貿問題上原有的緊張局面#65377;在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美國令我國在開放市場特別是農產品及服務業(yè)市場,以及遵循WTO規(guī)則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承諾,實現(xiàn)了美國開發(fā)中國等“新興大市場”的目標#65377;從理性分析來說,這應該為中美貿易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現(xiàn)實卻超出了大家的預期#65377;我國加入WTO后,中美兩國在紡織品#65380;知識產權#65380;反補貼#65380;反傾銷等領域不斷發(fā)生沖突,并多次訴諸WTO爭端解決機構,而兩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交鋒,更成為這幾年來國際經濟協(xié)調中的主要議題,中美貿易摩擦已涉及到兩國宏觀經濟政策#65377;根據(jù)我國加入WTO以來的實踐及金融危機后各國推行的貿易保護政策,表明今后無論何時,我國在向海外大量輸出有比較優(yōu)勢的商品和資金時,都必然要面對由于部分發(fā)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并向其它領域擴散的考驗#65377;因此,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一段時期內是維持貿易關系的穩(wěn)定性還是保持貿易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將是我國宏觀政策權衡的過程#65377;
(二)變幻莫測的國際金融市場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是經濟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30年,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變化的關聯(lián)度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的貿易依存度達到60%以上,這也意味著國際經濟對國內經濟的傳導作用越來越強#65377;從目前國際經濟形勢來看,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嚴重挫傷了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全球已陷入經濟衰退的困難時期,短期內發(fā)達國家對我國產品的需求已經出現(xiàn)下降#65377;2009年一季度,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為4287億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億美元,同比下降19.7%,導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個百分點;作為貿易大省的廣東省和浙江省,第一季度GDP的增長率只有5.8%和3.4%,低于全國6.1%的平均水平#65377; 由此可見,我國今后經濟發(fā)展的重大變數(shù)是外部的不確定因素#65377;
在變幻莫測的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下,要想實現(xiàn)對外貿易的穩(wěn)定增長存在一定的難度#65377;現(xiàn)階段,對外出口平穩(wěn)增長對于我國經濟的重要性不容質疑,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要繼續(xù)堅持相對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以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動蕩,防止國內經濟因外需波動而出現(xiàn)大起大落#65377;因此,如何在貿易政策調整中,既提升外貿增長的結構和效益,又保持出口的穩(wěn)定增長,是我們面臨的具有深刻影響的重要課題#65377;
(三)交替反復的全球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平穩(wěn)快速增長,國家致力于改善民生,我國的消費開始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消費推動經濟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的影響力在加大#65377;2007年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9.7%,因此有學者認為,由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內需時代”已經到來#65377;[3]事實上,我國要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型,筆者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65377;目前,我國要實現(xiàn)通過內需拉動經濟持續(xù)的平穩(wěn)增長,從宏觀層面來說,需要不斷提高各階層居民的收入水平#65380;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65380;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堅決遏止通脹通縮趨勢#65377;但是,要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控制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則不是哪一國政府單獨依靠自身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必須由國際社會共同協(xié)調#65377;為了擺脫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2007年到2008年初美國采取了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大幅度減息向市場輸入了大量資金,其結果是美元大幅度貶值,進而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事實上推動了全球性通貨膨脹,致使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主要新興市場通貨膨脹都不斷高漲#65377;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明顯的回落,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壓力得到了明顯緩解,但是,由金融危機引發(fā)的全球經濟下滑和消費不振而導致的全球通貨緊縮的風險開始加大#65377;由此可以推測,未來國際經濟形勢有可能出現(xiàn)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交替和反復#65377;要解決該問題,關鍵是需要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經濟能夠逐步好轉,但從目前狀況來看仍存在許多變數(shù)#65377;同時,由于我國的價格體系不夠健全,政府的調控措施不夠完善,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預期,導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乏力#65377;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增長仍會依賴外貿增長#65377;
(四)失衡失調的國際經濟體系
加入WTO以來,我國逐步取消對于出口的補貼,而越來越重視進口#65377;但是,外貿政策調整的成效遲遲沒有顯現(xiàn),仍未改變我國對美國等國家貿易順差攀升的趨勢#65377;2007年,盡管受到發(fā)達國家經濟減速#65380;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影響,但我國的貿易順差仍達到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65377;2008年下半年,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大沖擊,我國外貿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但當月貿易順差卻呈逐月加快增長的態(tài)勢:9月份為293.7億美元;10月份則為352.4億美元;11#65380;12月達到400.0億美元左右;2008年全年貿易順差達2955億美元,同比增長12.7%#65377;2009年一季度我國的貿易順差達623億美元,同比增加209億美元,研究人員預測2009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將達到5000億美元左右#65377;[4]為此,國際社會對我國外貿政策及人民幣匯率政策日趨不滿,我國的貿易環(huán)境將繼續(xù)維持“里外不討好”的窘境#65377;[5]
客觀地說,我國出現(xiàn)的這些情況不是單一因素作用下的結果#65377;它是發(fā)達國家產業(yè)轉移等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是當今世界受到金融危機沖擊而形成的失衡失調的國際經濟體系的集中表現(xiàn)#65377;因此,在金融危機后的經濟蕭條時期里,我國追求進出口大體平衡發(fā)展的任務仍相當艱巨,使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貿易政策向中性化的轉型#65377;但面對金融危機后國內外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國政府部門及經濟貿易學家的預期和判斷并非總是正確的,通常都難以評估通過外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65380;增加就業(yè)及控制貿易順差的成效#65377;如果措施不當,出口繼續(xù)大幅放緩將對我國產業(yè)形成沖擊,加上政府的干預行為往往存在著時滯#65377;因此,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外部需求迅速收縮的時期里,不應低估外貿政策中性化給我國外貿#65380;經濟發(fā)展和就業(yè)帶來的負面影響#65377;
(五)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
在經濟開放時代,國際市場成為世界經濟中最活躍的動因,具有吸納力的市場正日益成為全球生產要素中的稀缺資源及各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尋求和占領新的世界市場將是各種經濟力量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65377;[6]因此,如何制定和實施好外貿政策,已經成為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政策選擇#65377;為應對金融危機并促進本國經濟增長,世界主要貿易大國都把對外政策的重點轉向貿易領域,外貿政策設計的功利性與貿易政策方式和工具運用的靈活性,貫穿于各國的外貿政策實踐中#65377;如美國繼續(xù)把開拓海外市場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對待,利用其特殊地位,動員美國及其掌握的國際組織的一切力量,來為開拓國際市場,增強美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服務#65377;同時,各國政府的貿易保護措施也相繼推出,其中許多保護措施都直接針對中國產品#65377;自2009年以來,美國#65380;歐盟#65380;加拿大#65380;印度#65380;南非#65380;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對我國出口產品發(fā)起了超過10起貿易救濟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國出口的政策也屢屢出臺#65377;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中國出口保持增長的前景更加迷離#65377;面對各國強大的#65380;不公平的競爭壓力,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健全,國內的公平貿易法規(guī)還不夠完善,對國際經濟協(xié)調的能力還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在貿易政策調整中實現(xiàn)預期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考驗和挑戰(zhàn)#65377;
顯然,目前我國貿易政策轉型所面臨的困局,是國內外經濟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綜合體現(xiàn)#65377;當前,外部政治經濟存在諸多挑戰(zhàn),同時我國自身存在產業(yè)缺乏競爭優(yōu)勢#65380;出口商品技術含量較低#65380;結構不合理#65380;內需不足#65380;貿易順差激增等問題#65377;這些矛盾的因果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65377;貿易政策中性化過程中不能分割和單列出其中某一個局部,必須動態(tài)地把握內外困境之間的相互轉化#65377;
三#65380;我國貿易政策進一步中性化應注重的問題
貿易政策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它是一國經濟利益與其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相融合的產物,是國家利益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具體體現(xiàn)#65377;追求和維護本國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一個國家制定貿易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也是其調整貿易政策的動力源泉#65377;我國貿易政策的調整涉及到貿易#65380;金融#65380;政治等多個領域,也會對美國#65380;日本#65380;歐盟等經濟體帶來影響,并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65377;因此,在金融危機后我國貿易政策調整中應韜光養(yǎng)晦,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65377;
(一)保持貿易政策調整的靈活性
貿易政策應靈活地立足于迅速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的綜合國力,立足于我國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和擴大就業(yè)#65377;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不僅要把外貿依舊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要堅持優(yōu)化外貿增長的結構和效益,帶動我國產業(yè)結構的升級#65377;首先,應繼續(xù)出臺有明確指導性和方向性的政策,鼓勵企業(yè)在科技研究開發(fā)方面進行投資,多生產和出口高技術含量的產品#65377;其次,要運用各種手段,繼續(xù)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限制某些資源性產品出口,要大力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65377;第三,在帶動產業(yè)結構調整方面,要大力發(fā)展服務貿易,緩解國內資源#65380;環(huán)境和就業(yè)壓力,從而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fā)展的質量#65377;第四,在進口方面,要鼓勵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提升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65377;
(二)保持貿易政策調整的有效性
為應對當前金融危機,我國外貿肩負著保增長和保就業(yè)的重任,但在此特別要強調的是,我們應借這次金融危機進一步完善外貿基本制度,逐步實現(xiàn)貿易政策的法制化,提升貿易政策的有效性#65377;一是應認真研究WTO規(guī)則和各國的相關法律,按照WTO規(guī)則繼續(xù)完善和修訂我國的《對外貿易法》,迅速構建產業(yè)救濟和安全保障體系;二是加速制定和完善技術貿易標準與市場準入標準,運用WTO允許的關稅#65380;反傾銷與反補貼#65380;保障機制等公平貿易法規(guī),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合理保護國內產業(yè),制止外國企業(yè)在我國國內的不合理行為;三是按國際通用的規(guī)則完善管理辦法和制定一整套經濟貿易政策,保障我國貿易政策調整的有效實施;四是制定《境外投資促進法》等法規(guī),維護我國“走出去”企業(yè)的根本利益#65377;
(三)保持貿易政策調整的平等性
貿易政策調整的平等性和獨立性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65377;因此,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把開放我國市場作為以貿易大國談判的籌碼,促使他國開放市場#65380;放開對華出口的限制,以追求和維護我國利益的最大化#65377;為此,我國政府原有的保障功能應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65377;一是要繼續(xù)加強貿易自由化取向改革,加快經濟市場化進程;二是通過外交與談判的努力促使美國等采取歧視性措施的國家,修改其有關對華反傾銷等法律,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三是在我國不斷開放市場的同時,加大外交交涉力度,要促使他國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消除他國市場準入障礙,放開對華出口限制,推動我國企業(yè)積極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開辟國內外兩個市場#65377;
(四)保持貿易政策調整的針對性
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狀況不斷惡化,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之間的不協(xié)調性越來越突出,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出口商品缺乏競爭力#65377;為此,依托此次金融危機我們要把貿易政策由推動出口向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轉型,要通過稅收政策#65380;產業(yè)政策等“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安排,培育有國際競爭優(yōu)勢的產業(yè)及產品#65377;一是把最精華的力量放在較為有基礎的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領域中,有選擇#65380;有重點地對有把握的高科技項目進行研發(fā),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yè)與產品;二是確立以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貿易為主體的國際貿易主攻方向,著力促進現(xiàn)代服務業(yè)#65380;高新技術產業(yè)和先進制造業(yè)有機融合#65380;互動發(fā)展;三是根據(jù)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搶奪世界產業(yè)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生產環(huán)節(jié),發(fā)展新的企業(yè)和產業(yè),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四是著力轉換企業(yè)經營機制,創(chuàng)新企業(yè)運行機制,同時強化企業(yè)內部管理,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經營管理體制#65377;
(五)保持貿易政策調整的多元性
貿易政策調整的多元性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目前顯得特別重要的是其中兩個方面#65377;一是要從不同層面開拓國際市場#65377;美國等貿易大國長期實行雙邊#65380;多邊和區(qū)域多軌并進的貿易政策,從不同層面在全球范圍內開拓市場#65377;因此,在貿易政策調整的過程中,我們要致力于雙邊#65380;多邊貿易體制的發(fā)展,同時加強自由貿易區(qū)的構建#65377;根據(jù)我國政治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有選擇#65380;有目標#65380;有階段性地按照先易后難#65380;循序漸進的方針,制定完整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發(fā)展戰(zhàn)略,努力鞏固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qū))已經達成的區(qū)域合作成果#65377;二是要積極開拓發(fā)展中國家的市場#65377;目前,我們非常重視與發(fā)達國家的合作,吸收他們高效率的資本和技術要素,對于促進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非常重要#65377;但同時也存在對美日歐的依賴程度過大的隱患,一旦這三個市場的其中一個出現(xiàn)問題即馬上波及到我國,對我國外貿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65377;因此,我們要采取投資辦廠#65380;舉辦經貿交流等方式,大力開發(fā)發(fā)展中國家的市場#65377;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關鍵環(huán)節(jié),貿易自由化是一個必然發(fā)生的#65380;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65377;因此,在堅持貿易政策自由化方向改革的過程中,要根據(jù)赫伯特#8226;西蒙(Herbent Simon,1989)的“有限理性”決策模型, 審時度勢,不僅要保持貿易政策調整的靈活性#65380;有效性#65380;平等性#65380;針對性及多元性,而且還要力求政策的連貫性與穩(wěn)定性,維護并實現(xiàn)我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65377;
參考文獻:
[1]李若谷.制度適宜與經濟發(fā)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徐翀.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面臨的挑戰(zhàn)[J].中國金融,2008,(2).
[3]陳昌華.中國進入個人消費驅動時代[N].經濟參考報,2008-03-14.
[4]宋國青.中國今年順差或超過5000億美元[N].21世紀經濟導報,2009-02-17.
[5]朱長征.過快出口增速已非追求目標[N].中國證券報,2007-04-15.
[6]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Neutralization of Trade Policies After Financial Crisis
HE Chuan-ti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Economic College,Guangzhou 510420, China)
Abstract: In the year of 2007,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as announced for the first time a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export orientation and neutraler trade policies, which indicates an adjustment of profound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trade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As the scale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being incessantly enlarged, and the open economy system getting bettered, this reform will face a series of challenges, for instance, endless trade protectism, ever-changing external economic situations, recurring global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inbalanced international economy system, orderless global market competition and so forth.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policies,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ick to the flexible, effective, equal, and plural trade policy adjustment, and also try to obtain a relatively stable and continuous policy, in order to assure a maximum profit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trade policy;neutraliza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trade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