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藥物可導致腎臟愛到兵貴神速
(1)抗菌藥物:兩性霉素B、新霉素、頭孢噻啶、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妥布霉素、多黏菌素,萬古霉素、青霉素G、甲氫西林、苯唑西林、氨芐西林、羧芐西林、四環(huán)素、土霉素、先鋒霉素、頭孢噻啶、頭孢氨芐、林可霉素、磺胺類藥物等。
(2)解熱鎮(zhèn)痛藥:幾乎所有解熱鎮(zhèn)痛藥對腎臟均有潛在毒性,其中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保泰松等對腎臟的影響較大。
(3)抗結核藥:利福平、對氨水楊酸鈉、乙胺丁醇等。
(4)抗癲藥:三甲雙酮、苯妥英鈉等。
(5)利尿藥:汞利尿藥,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滲透性利尿劑如甘露醇。
(6)抗癌藥:順鉑、絲裂霉素、普卡霉素,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
(7)其他藥:各種血管造影劑,呋喃唑酮(痢特靈)、味喃妥因(呋喃啶)、感冒通、西咪替丁(早氰米胍)等。
多尿的原因是什么?
(1)多尿可分為兩大類:
①高滲性多尿尿比重在1.020以上可由于葡萄糖排泄過多(糖尿病)、尿素排泄過多(高蛋白飲食、高熱量鼻飼)、尿鈉排泄過多(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引起。
②低滲性多尿:尿比重低于1.005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間質性腎炎、低鉀性腎病(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慢性腹瀉等)、高鈣性腎病(早狀旁腺素功能經亢進)、高尿酸血癥、干燥結合癥、多囊腎、腎性尿崩癥、尿崩癥、煩渴多飲等
(2)多尿的鑒別診斷
①首先區(qū)分高滲透性或低滲性多尿,可以測尿比重、尿滲透壓和血漿滲透壓。
②對滲透性多尿測定空腹血糖、血、尿鈉、血鉀等,以確定造成高滲性利尿的溶質種類,根據病史,細致體檢以明確病因。
③對低滲性多尿可通過禁水試驗,高滲鹽水試驗,加壓素試驗,以明確多尿是腎性、精神性或中樞性的原因。
④對腎性多尿通過病史、體檢以及腎功能,血清鉀、血清鈣、血尿酸等檢查,進一步確定其病因。
少尿與無尿的病因什么?
少尿與無尿的病因可分為三大類:
(1)腎前性:休克、低血壓,心功能不全、脫水與電解質紊亂、重癥肝病、重癥低蛋白血癥等疾患引起腎血流灌注不足,腎小球濾過率減少,以致尿量減少甚至無尿。
(2)腎性:見于急性腎小球疾患(如急性腎炎綜合征,急進性腎炎綜合征,慢性腎炎綜合征急性發(fā)作、狼瘡性腎炎等)、急性間質性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血管性疾病、雙側腎皮質壞死、慢性腎臟病的急劇惡化。
(3)腎后性:膀胱頸部的梗阻(如結石、前列腺增生)或功能異常(如神經源性膀胱)引起少尿或無尿。
確定為少尿后,首先要尋找有無腎后性因素的存在。其次,迅速對腎前性或腎性少尿做出正確判斷,可應用20%甘露醇100~200毫升在10分鐘內靜脈推注完畢,用藥后若每小時能排出尿液40毫升式40毫升以上則提示為腎前性;若每小時尿量仍少于17毫升則提示腎性。第三,對腎性少尿的病因作出正確判斷,如急性腎小球疾患引起的少尿或無尿,24小時尿蛋白量常多于2克,尿沉渣有紅細胞、各種管型,同時伴有明顯的水腫和高血壓;急性間質性腎炎引起者,常有發(fā)熱,皮疹、關節(jié)痛、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加等藥物過敏的全身表現。
尿液渾濁是否就說明腎臟有病?
人的尿液是體內各種代謝廢物自腎臟排泄而出的,其成分可以影響尿液的顏色和透明度。尿液渾濁可以是疾病所致,也可能是一種生理現象,須細致地觀察尿液變化過程加以判斷。
(1)初排出時澄清,放置后渾濁:正常人的尿在新鮮時是澄清透明的,顏色淡黃或無色。但當尿液放置一段不長的時間后,尿中的各種鹽類(例如尿酸鹽、磷酸鹽、碳酸鹽等)便會結晶析出來,使尿的下部分呈渾濁的白色。這是一種生理現象而不是病態(tài)。
另一種情況,初排出的尿液澄清,稍為停留,發(fā)現尿沉底有一些細小的黑褐色沙粒,有人形象地稱之為魚子(卯)樣小沙粒,這是一種尿酸結晶,往往是患痛風病者多量尿酸在尿中排出,結晶沉淀而成。
(2)排出渾濁
①乳糜尿:尿一排出如牛奶般的乳白色,有時還有凍膠狀小凝塊,這多見于淋巴系統(tǒng)疾病。
②膿尿:當尿中混有大量的白細胞和炎癥組織碎片時,整個尿液呈污白而渾濁。這多為細菌感染所致,常伴有較明顯的尿頻、尿急和尿痛等癥狀。
③排尿澄清,最后幾滴為渾濁尿:排尿澄清,最后幾滴渾濁尿,這種現象只見于男性排尿時膀胱肌肉收縮,特別在排尿終期,易于“牽動”或擠壓到前列腺和精囊,因而分泌的前列腺液精液也被擠出一點點,尿后的幾滴渾濁液體就是尿液、前列腺液和精液的混合物。這種現象,多數是生理性的,特別是在男性興奮之后容易發(fā)生。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由于前列腺或精囊有炎癥,更容易被膀胱收縮而激惹,排出少量分泌物,這是病態(tài),需要進一步檢查證實。
廣義的腎功能檢查包括的項目較多,但平常提到的腎功能檢查主要包括:①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檢查。內生肌酐清除率,血中含氮代謝物、尿酸測定,與腎小球有關的腎臟清除率測定。②反映腎小管分泌、重吸收、濃縮、稀釋以及酸堿平衡功能的檢查。尿比重及滲透壓測定,濃縮、稀釋試驗,純水清除率測定,腎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和排泄對氨馬尿酸極量試驗,腎小管酸堿平衡功能檢查等。③反映腎血流量的檢查:測定對氨馬尿酸清除率及有效腎血流量等。
腎功能試驗的敏感度及其所反映的腎單位功能各有不同,有些腎功能損害可以出現在癥狀之先,腎功能檢查可以早期發(fā)現腎臟病,并且可了解腎臟受損的部位和程度,還有助于診斷和指導治療。但是,腎臟患病時不一定有腎功能損害,因為腎臟的儲備能力很大,有些腎功能異常在腎臟損害明顯時才出現,因此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腎功能檢查方法。
血清肌酐和尿肌酐的增高和減低有何臨床意義?
(1)血清肌酐的臨床意義
①血清肌酐增高:甲狀腺功能亢進、巨人癥或肢端肥大癥等及引起腎小球濾過率減低的疾病均可增高。血清肌酐更能反映實質性小球功能損害,但較遲鈍。腎小球濾過率降到50%以前血清肌酐可正常,也就是說功能性腎單位喪失一半以上時才增高,此時即為慢性腎功能不全代償,一般規(guī)定此期血清肌肝為176.8μmol/L(2mg/dl)。腎小球濾過率降到25%以下時血清肌酐會急劇增高,可達5mg/dl以上,此時一般為尿毒癥期。腎功能完全喪失(例如爭性腎衰竭)時血清肌酐每日增加88.4~265.2μmol/L,如小于此范圍,說明尚有殘余功能性腎單位,反之說明骨骼肌溶解。
②血清肌酐減低:無臨床意義。
(2)尿肌酐的臨床意義
①尿肌酐排泄露量增高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某些消耗性疾病、肝臟疾患、糖尿病、肢端肥大癥、巨人癥、發(fā)熱以及饑餓等。
②尿肌酐排泄量減少見于腎臟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癱瘓、傷寒、破傷風、結核等消耗生疾病及肌肉萎縮和肌肉營養(yǎng)不良等。
腎臟各項功能檢查正常,是否就不存在問題?
腎臟病變往往不能很敏感地反映在腎功能的檢查上,臨床上必須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及尿液檢查、B超、x線等物理檢查乃至腎活檢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切不可以為各項腎功能檢查正常,腎臟就不存在問題,以致延誤了某些腎臟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對有慢性腎臟病如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結石、腎囊腫等病癥患者,要定期監(jiān)測腎功能的變化,并隨時注意有無腎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現。更重要的是對動脈硬化、高血壓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糖尿病,高尿酸血癥、干燥綜合征等容易造成腎功能不全疾病的患者,要定期檢測其腎功能各項指標。
要及時發(fā)現腎功能不全的一些早期癥狀,如不明原因的貧血、不明原因的水腫,難控制的高血壓及夜尿增多等。出現這些癥狀后要立即到醫(yī)院檢查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