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種類,其裝飾紋樣在陶瓷裝飾發(fā)展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是釉下彩的一種。青花瓷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裝飾性強,瓷質(zhì)細膩而潔白,藍色釉下彩繪幽然可人,圖案紋飾雅俗共賞,素為國內(nèi)外人士所珍愛。
唐代的青花是青花瓷的濫殤期。唐青花經(jīng)過初創(chuàng)期以后,并沒有迅速發(fā)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現(xiàn)在元代的景德鎮(zhèn)。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fā)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
明代青花瓷的分期及各期的代表作品
明代是中國瓷器燒制的全盛時代,它在繼承前代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在明代青花瓷中,以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① 明早期(洪武至宣德)
代表作品有:明永樂青花纏枝花紋花瓣形口大盤、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
②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代表作品有:明正德時期青花孔明碗、明正德時期青花人物圖葫蘆瓶。
③ 明中后期(嘉靖至萬歷)
代表作品有:明萬歷青花龍紋碗、青花樹鳥紋罐。
④ 明末期(天啟至崇禎)
代表作品有:明崇禎青花花鳥圖花觚、明崇禎青花花鳥紋蓮子罐。
明代青花瓷的鑒賞
明代是青花瓷器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明代的青花瓷器被認為是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清代青花瓷器的一些風格特點就是在這個時候奠定的。明代的青花瓷器,既美又有很強烈的時代風格,作品體現(xiàn)出清新雅致、精美嚴謹?shù)奶攸c,甚為難得,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我們可以從青料、造型、紋飾、胎釉以及款識等幾個方面來鑒賞明代的青花瓷藝術。
1. 青料工藝
明代青花瓷在青料工藝方面十分精湛,雖以單一的青色作為表達形象的手段,但卻千變?nèi)f化,意趣無窮。青料是由氧化鈷做呈色劑,在錳、鐵、銘等氧化物影響下,經(jīng)高溫燒煉而呈現(xiàn)出青藍色。它色調(diào)豐富、色彩雅麗、釉色瑩潤, 不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卉圖案,都能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明代青花瓷的青料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瓷胎用景德鎮(zhèn)東鄉(xiāng)的“麻倉土”,潔白細膩。青花原料用南洋輸入的“蘇泥渤青”,色調(diào)深沉雅靜,濃厚處與釉汁滲合形成斑點,產(chǎn)生深淺濃淡的自然美。中期以成化為代表,使用國產(chǎn)平等青料,色澤淡雅幽靜。晚期以嘉靖、萬歷為代表。嘉靖時期使用的青料是產(chǎn)于新疆一帶的“回青”,因而,這個時期的青花呈色帶有濃艷紅紫的色調(diào)。
2. 造型
明代青花瓷品種豐富,器型形體豐滿,線形柔和圓潤,風格渾厚、古樸、莊重。早期永樂青花瓷優(yōu)美俊秀、厚薄適度、器型較小。宣德青花瓷敦厚凝重、制作精致、器型較大。中期成化青花瓷少大件,多是極其規(guī)整精細、靈巧秀美的小件。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晚期以嘉靖、萬歷為代表。嘉靖青花瓷造型主要以渾厚敦實風格為主,與前朝相比有所變化。萬歷青花瓷造型是厚薄大小皆有,器型最為多種多樣,幾乎所有日常用品和陳設品都可以見到。
3. 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是衣。釉是附著于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xù)的玻璃質(zhì)層。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在胎釉成分和燒造工藝上都有比較顯著的差別,可資代表當時的時代風格。洪武青花瓷的胎體比較厚重,但比元代同類產(chǎn)品薄,呈現(xiàn)土黃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較平滑。釉層肥厚光潤,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趨淡,有極淡的卵白色。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guī)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煉,胎質(zhì)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永樂時期由于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凈,絕無橘皮釉紋。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zhì)精密細膩、潔白堅硬。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成化青花瓷器胎質(zhì)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有的近似于脫胎。施釉潔白肥腴,釉質(zhì)獨特,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若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這種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征。
4. 紋飾
永樂青花紋飾流暢,取材于大自然,多樣而生動,一改元青花瓷多層次而又繁復的特點。而宣德青花瓷的紋飾比較豐富多變,畫工繪畫技巧純熟,不僅畫意豪放生動,筆法酣暢、瀟灑、流利,而且題材較永樂時更為廣泛。從紋飾布局來看,也比永樂時繁密,粗細兼?zhèn)?。中期的成化青花瓷在紋飾方面舍棄前期粗筆、重彩、厚釉的形式,改以薄釉、工筆、勾染的畫法,精細構(gòu)圖,纖細線條,均勻渲染, 配上詩情畫意題材,清新脫俗,洋溢生活情趣。嘉靖、萬歷朝的青花瓷的紋樣豐富,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畫風瀟灑自然,多寫意。
5. 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jù)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明代青花瓷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jié)的明代瓷器款識規(guī)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永樂瓷器的款識為“永樂年制”。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民窯器上的吉祥款較多,有“?!?、“祿”、“壽”、“辰”等。宣德時期瓷器上開始盛行書寫帝王年號的款識。宣德的款識不似永樂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書寫。因而有“宣德款遍器身”之說。成化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六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制”為主,體式比較統(tǒng)一。成化青花瓷年款,色澤濃重深沉,透入胎骨,絕無漂浮感。落款文字緊靠圈框,款的字體很有特點。
明代的官窯青花和民窯青花
官窯是專門為皇帝和朝廷燒制瓷器的御窯場。民窯是相對官窯而言,凡屬非官府經(jīng)營的、生產(chǎn)商品性瓷器的窯場,都是民窯。永樂、宣德時期,政通人和,瓷器生產(chǎn)空前繁榮,這個時期在景德鎮(zhèn)產(chǎn)量最大、品種最多的正是民窯清花。
明代的青花瓷,官窯與民窯各有特點。官窯青花經(jīng)過御窯場的制作,更加規(guī)整、精細、嚴謹,帶有華麗的皇家氣派。而民窯青花則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所以它的內(nèi)容比較豪放、豐富,表達自己的心意比較寬廣。官窯處處要受宮廷節(jié)制,而民窯生產(chǎn)則少這類約束。因而,在民窯青花的造型和紋飾上,能工巧匠們更能發(fā)揮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從而使民窯青花器較官窯豐富多彩,顯示了民窯青花異于官窯的方面。官窯青花一般都具有發(fā)色濃艷青翠、紋飾規(guī)矩工整、胎釉潔白光潤、造型端莊穩(wěn)重、作工細致精巧等優(yōu)點,但美中不足的是官窯青花紋飾多數(shù)較拘束嚴謹、華縛繁瑣,不如民窯青花雅拙樸質(zhì)、自然奔放。
明代青花瓷的投資收藏
位列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因燒制非常困難,成品率極低,不流于俗艷格調(diào),以及極具潛力的增值空間,歷經(jīng)千年收藏而熱度不減。當代青花瓷近年來在收藏市場上的價格一路走高,年漲幅達到20%以上。在世界藝術品拍賣界,中國古代藝術品中價格最堅挺、投資前景最看好的是宋元官器及明清官窯器。據(jù)藝術品拍賣界權(quán)威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聞名世界的蘇富比、佳士得拍賣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拍賣中國古代藝術品以來,明清官窯瓷的平均投資增值率為22%以上。進入新世紀,明官窯瓷已相對少有投資增值的空間,而拍賣價位相對較低的明官窯單色釉瓷,仍有相對較大的投資增值空間。相對冷門的明代單色釉官窯瓷對于具有獨特的賞瓷眼力、強勁的經(jīng)濟實力的官窯器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上好的選擇。
相對于官窯,民窯瓷更多的是具有文化收藏價值,其歷史文化屬性高于官窯瓷;官窯瓷更多的是具有經(jīng)濟投資價值,其商品投資屬性高于民窯瓷。傳統(tǒng)收藏活動中多以文化收藏、休閑收藏為主,以修身養(yǎng)性為收藏的最高追求;當代收藏活動中多以投資收藏、經(jīng)營收藏為主,以投資增值為收藏的終極目標。中國歷代官窯器因為不斷進入博物館供展出,在流通領域,愈來愈少見,價格也愈來愈高,讓平民收藏者望價興嘆。
“亂世藏金,盛世藏瓷”。在我國7000萬的藝術品收藏與投資者當中,以瓷器收藏者最多,而在瓷器收藏品當中,青花瓷又是收藏者的首選。對民間廣大古瓷愛好者來說,元青花和明清官窯青花價格昂貴,可望不可及,明清民窯青花就成了最受注目的投資收藏對象。從欣賞價值來看,民窯青花器型多樣,畫風活潑,題材廣泛,筆法傳神,比官窯青花更有欣賞趣味。而且由于存世量相對較多,目前的價格相對低廉,未來的增值空間也大,可望成為大眾收藏的最佳投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