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叫胡斌的青年因鬧市飆車撞死一人,一審被判有期徒刑三年;一個名叫孫偉銘的青年因酒后無證駕駛撞死四人逃逸,一審被判死刑不緩刑;一個叫魏志剛的青年酒后駕駛一輛頂級保時捷,將一名十七歲的打工女撞飛三十多米。還有,就在前不久,在北京市朝陽區(qū)東五環(huán)路,一輛大貨車越過中心隔離帶與三輛小客車相撞,造成7人死亡、1人受傷的特大交通事故……
駕車者無視交通法規(guī),蔑視他人性命,不僅要受到法律的懲處,還應當受到輿論的譴責。但是,不知人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盡管發(fā)生在北京五環(huán)路上的這起車禍和胡斌、孫偉銘、魏志剛造成的后果一樣嚴重,媒體及網(wǎng)上輿論卻沒有表現(xiàn)出過多的憤怒。為什么?
據(jù)公安部交管局發(fā)布的信息稱,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107193起,造成29866人死亡、128336人受傷。另有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的汽車擁有量占全世界的2%左右,而死亡人數(shù)則是全世界的20%。自1987年起,我國道路交通死亡人數(shù)一直高居世界第一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我們在交通文明和交通文化方面的缺失。不客氣地講,我們的機動車駕駛員、非機動車駕駛員,乃至道路上的行人,普遍缺乏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意識,每個人都應該檢討自己。但是,往往在所謂富人或富家子弟交通肇事后,輿論會同仇敵愾地譴責他們,好像富人或富家子弟開車撞死人就應該罪加一等,甚至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輿論能不能殺人?當然能。最常見的是有人在輿論的重壓下選擇自殺。那么,輿論能不能左右法官的判決呢?當然也能。中國的法院判決書上前些年才取消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用語,而在以民憤作為量刑依據(jù)之一的年代,因民憤極大而被押赴刑場執(zhí)行槍決的人,絕不只是一兩個或三五個吧!
不多年前,河南某地有個警察因酒后駕車撞死路人被定罪故意殺人而丟了腦袋。對此判決結(jié)果,當?shù)厝伺氖址Q快的程度就像是槍斃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令人不禁疑惑:那個當事警察是不是為當?shù)毓矙C關(guān)積存多年的民怨埋了單?
本草根不敢肯定那是一起被民憤所左右的判決。況且,時過境遷,當時的法制環(huán)境與現(xiàn)在不可同日而語,說多了也沒啥意思。要說的是現(xiàn)在,同是駕車肇事,同是經(jīng)交管部門認定是負全責,媒體卻一味強調(diào)肇事司機是富人或富家子弟以及肇事車輛是名車,其實是把社會上的仇富心理嫁接到交通事故上。毋須諱言,當今中國,由于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已經(jīng)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積怨。消除這種積怨的方式,只能是建立更合理的分配制度,而不是以富人為敵,更不是在有些所謂的富人遇到麻煩時,讓一些所謂的窮人盡情享受幸災樂禍甚至是落井下石的快感。
馬路上的殺手不分貧富,一輛法拉利和一輛三輪車都有可能傷害無辜。同樣,對于馬路殺手的定罪與處罰,法院認定的是事實,而不是當事人所在的階層。怕就怕不負責任的輿論給法庭施加壓力。
不應該懷疑法官的抗壓能力嗎?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