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的小貼畫
Q女兒2 歲半, 開始學著和我“談判”了。從超市出來,我兩手還拎著東西, 她伸手要我抱,要是不理她,馬上就會大哭。我只好對她說,如果她能自己走,我就給她買小貼畫。這招還真靈,她馬上就收住眼淚。難道以后讓她聽話,我一定要使用“賄賂”這一招嗎?
A2歲半的孩子,走路要抱是很常見的,因為她還沒到要自己承擔走遠途任務的年齡。即使孩子會跑了,耐力也是有限的。當走路成為任務,枯燥和疲倦都會成為負擔,她就會要抱。下次帶著女兒去超市,最好不要一下買太多的東西,主動抱她一會兒,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
“談判”。孩子肯因貼畫而走路,在你看,是“賄賂”;在孩子看,卻是為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付出努力。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可以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多付出些努力的:在草地
上找野花的時候,孩子往往從一朵花跑向另一朵花,你想抱都不讓你抱;在游樂場玩滑梯的時候,孩子一次次爬上滑下,你不喊停,她不覺得累。
觀察孩子的興趣點,讓興趣引導著孩子活動,不僅你不需要“賄賂”,而且孩子還會活力十足。下次和孩子一起散步時,選擇一條安全的小路,間或提示孩子前面還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享受一下和孩子一起興致勃勃地奔跑。
雖然我們強調尊重孩子的發(fā)展水平,尊重孩子的興趣,給孩子立規(guī)矩和適當?shù)慕逃龑н€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告訴孩子,在什么情況下,怎么做更好,但畢竟比較抽象。有時候,需要和具體的強化物相結合,才能讓孩子比較清晰地理解我們的目標。
但是這樣的事情,偶爾用用可以,不能總用,因為我們的目標并不是讓孩子去攢小貼畫,而是讓孩子理解行為背后的道理。
因此,除了小貼畫,我們還要用另外的方式告訴孩子,她做得很好,比如:一個擁抱,或者一句話:“謝謝你的耐心,讓媽媽做完了自己的事情?!?/p>
愛夾腿
Q女兒6歲了,幼兒園老師悄悄告訴我,她上課愛夾腿。我咨詢過醫(yī)生,應該是“夾腿綜合
征”。訓過、打過、引導過、鼓勵過, 都沒有作用?,F(xiàn)在上一年級了,這個問題還沒有改掉。請專家給出出主意。
A小女孩很快就會知道摩擦自己的生殖器會產(chǎn)生快感,看到孩子的這種行為,大人會感到很尷尬。
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好奇,對摩擦身體帶來的快感也著迷,這被專家們稱為自體性欲,對孩子的性欲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知道自己取悅自己的孩子,性發(fā)展是健康的,不值得大驚
小怪。其實,我們可以把這種現(xiàn)象看成是兒童正常的游戲,沒有必要太緊張。
但是,孩子過多地沉溺在自慰行為中,會減弱她對外部世界的興趣。通常我們會建議父母在看到女孩有這樣的行為的時候,不要體罰或責備她們,甚至連假裝批評都最好不要。孩子很難識別父母的真意,容易誤解成尋求自體快樂是可恥的。
您曾經(jīng)對孩子的這個問題進行過多種方式的糾正,但都未奏效。也許,反復“糾正”本身,已經(jīng)給孩子了這樣一種信息——這樣做很不好。同時,還從方方面面強化了孩子的行
為,使這個行為因為“問題”而固結下來。如果我們繼續(xù)去“糾正”,那么結果依然是無解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放松,也許永遠和這個行為友好相伴,不再視它為問
題,當然,不是在公共場合。有這樣幾點建議供您參考:養(yǎng)成良好的清潔習慣 已經(jīng)上小學的女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外陰清潔習慣非常重要?,F(xiàn)在,母親要教會女孩子每天自己清洗外陰。陰部清潔,沒有異常的刺激感,對于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放松非常重要。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異常分泌物,或者有瘙癢等不適的感覺,一定要及早治療。
建立完整的隱私概念 告訴孩子,上廁所要關門,洗澡要關門,即使在家,身體也不可以隨便暴露;被泳裝遮蓋的部分,更不可以隨便讓別人碰。遇到孩子又在不分場合地夾腿,母親可以打斷孩子,與她說話,告訴她這是不能在公共場合做的事情,就像不能在公共場合摳鼻子一樣。
多關注孩子,和她一起游戲 孩子寂寞、無聊的時候,容易通過自體刺激尋求快感,可以和她做一些游戲,分散她對性器官的注意力。鼓勵和發(fā)展孩子對外部世界探索的興趣。坦然交流性問題 有這樣行為的孩子對性問題的關注可能會比其他孩子早些,父母要坦然地和孩子討論這些問題,給孩子正確的知識和恰當?shù)幕貜?,讓孩子覺得性不是禁忌,也并不神秘,可以從父母這里得到最合適的幫助。
開始“撒謊”
Q我兒子4歲多一點,最近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開始有意識地撒謊了。比如,兒子想去找小朋友玩兒。他會說:“爸爸,我要去找xx玩?!卑职?“去問你媽同意不同意?!眱鹤优艹鋈栠^我,我不同意,但是他卻跟他爸爸說:“媽媽說了,可以。”這不就是撒謊嘛,我要怎么教他改掉這個毛病?
A在成人的世界里,常常有為了情感、為了想要得到的東西、為了想要去做的事而說謊的現(xiàn)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適應生活的需要。根據(jù)說謊的目的,可以把謊言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了維護他人的情感(或他人的自尊);第二類,為保護自己的利益(獲得想要的自由或避免受到懲罰)。孩子也是一樣的。
通常,如果奶奶送給孩子的生日禮物孩子并不喜歡,但孩子卻說:“喜歡,謝謝!”父母不會批評孩子,
反而會覺得孩子懂事。但對于孩子為了逃避責罰或獲得玩的機會而說謊,則會讓父母非常氣憤。因為父母覺得,這種謊言損害了彼此的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為了避免懲罰而說謊是孩子很早期就學會的技能。而且,在生命的前6 年里會不斷地增加。智商高的兒童比智商低的兒童更有能力說謊。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想象一下孩子的狀態(tài):孩子想出去玩時,在他的經(jīng)驗中,如果不說謊就不能去玩,說謊就有可能讓他獲益。趨利避害,這過程并不難學。
無論怎樣, 從道德的角度看,說謊都是不可接受的行為。我們很想通過教育讓孩子變得更真誠。事
實上,說謊行為與教育的嚴厲程度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一般來說,管得越嚴厲,孩子犯規(guī)時越可能說謊。要減少孩子說謊,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確實需要小心:
別做說謊的榜樣 孩子時時都在觀察我們千萬別覺得孩子好騙,就哄騙他:“把這口吃了,小飛象就來和你玩了?!薄敖裉焐嫌變簣@不哭,媽媽就第一個接你?!毙★w象真的能來嗎?你真的能第一個接孩子嗎?實現(xiàn)不了的事情,最好說得客觀些。
規(guī)則一致 撒謊必有獲益的企圖,這么小的孩子的謊言不難識別,但我們沒有必要去強調孩子是否撒
謊,而要把重心放在解決事件本身上:“現(xiàn)在是吃飯時間,x x 也要吃飯的。你媽媽也不會同意你打擾小
朋友吃飯呀?!弊尯⒆用靼?,父母之間的規(guī)則是一致的。孩子沒有從撒謊中獲益,謊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
價值。
在誠實中安全成長 孩子的行為,難免會有失誤。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失誤時,說明他已經(jīng)對失誤
有了一定的意識,我們千萬不要再批評他,重要的是幫他解決好難題:“媽媽,那個花瓶倒了……”“花瓶碎了?別慌,扎著沒有?來,咱們一起把地收拾干凈,你把簸箕拿過來……”如果說實話是安全的,是
會得到幫助的,孩子會更喜歡說實話的感覺。
@關于孩子的教育還有更多問題。給我們來信! 請注明:教育提問 a s k e d u @ b p h g .com.cn
如果想閱讀更多相關問題,歡迎登錄父母必讀育兒網(wǎng)(www.fumubidu.com.cn)專家在線頻道。
編輯/ 申艷(shenyan@bphg.com.cn)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