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是說水具有滋養(yǎng)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因此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因此可以這么推舉,沒有瀾滄江的滋養(yǎng),就沒有茶山的肥沃,更不會有普洱茶的醇香。而如果沒有普洱茶,很多云南人的生活就失去一種味道。瀾滄江對于云南產(chǎn)茶區(qū),作用非同小可。同樣,這條江對于普洱茶的茶商和發(fā)燒友們,更有著“同飲一江水”的意味。
江水滋養(yǎng)著土地,土地長出茶葉,茶葉能不能又回到江水里,來一場味覺尋根?云南水系眾多,山水奔跑跳躍,極具活性,富含礦物質(zhì)。若得閑暇,弱水三千,得一瓢飲,端看茶杯里的江湖,也別有妙趣。
我泡茶很在乎水質(zhì),因為我相信,不見其形的水,可以滲透到茶葉的每個縫隙中,和茶充分融合,由此推舉出“不言”與“無為”,而好水,才能展現(xiàn)好茶?!恫杞?jīng)》中談到泡茶用水: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激勿食之?!币虼?,我要么用與天然山泉接近的水,因其酸堿值與礦物質(zhì)適合泡茶,基本上對茶湯的表現(xiàn)有加分作用,要么選擇純凈水。不過江水、溪水與河水等長年流動之水,用來沏茶也并不遜色。
屋子里用紫砂缸子藏了半甕水,是半年前自駕臨滄時取來的。那日,江水白浪滔滔,漩渦把我們的小船高高拋起又疾馳而下,我們心潮澎湃,小船順流飛馳,全然沒有了中流砥柱的權威,而我們正身在這條有“東方多瑙河”之譽的河中?;爻搪吠绢嶔?,好不容易剩得半甕,只夠泡一壺茶,一直沒舍得用。藏于紫砂甕中,可以保鮮并去除腥味。準備用的前兩天,已將江水取出,用過濾器仔細濾過,置于鐵壺中,又置竹炭進去。放置了兩日,以去除雜質(zhì)。此時,便可以直接拿來煮。沸水入茶,幾泡下來,茶湯的表現(xiàn)都非常不錯。在品茶之時,我一度混淆了時空,不知自己究竟身處哪一座被潤滄江所滋潤的茶山,沉浸在瀾滄江的懷抱中,享受著亙古不變的滋養(yǎng)。沒有污染的云南江水山水,對愛好品茶的人充滿原始的誘惑——金沙江、珠江的水如何?那些深藏在樹林和石頭里的溪水又怎么樣?
看著水,孔子發(fā)出“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的感慨,感嘆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人生世事變幻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而老子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人格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而不與爭,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圣人之間的交流,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當我飲著自己取回的瀾滄江水泡的茶時,也是感慨萬千——江水源于溪流。溪流又源于山澗。山澗由山中的水滴一點一滴匯集。而江海之所以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處在下游。不與萬物爭高下,成為百谷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這才是為人處世的真正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