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乍一看標題中的“漫游”二字,你也許會聯(lián)想到“手機漫游”。在古代“漫游”可是隨性隨意游玩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有許多文人都把漫游當作一種時尚,尤其在唐朝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時代,漫游更是文人所崇尚的。漫游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他們或是外出求官或做官去宦游?;蚴且蚴吇蛸H謫到邊境去邊塞游,或是體現(xiàn)自己超凡脫俗而去隱游,或是游山玩水的山水游,當然還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神游。著名的詩人陳子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柳宗元等都是漫游的熱衷者。尤其是偉大的“詩仙”李白,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漫游家”,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漫游的一生”。從24歲(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開始,他就懷著“奮其智慧,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理想,“來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李白《上安州裴長史》),開始了他漫游兼謀求發(fā)展的“自助游”,東至金陵、揚州,北至洛陽、龍門、太原,東游齊魯,南游安徽、江蘇及浙江等地,足跡幾乎遍布了近半個中國。在漫游的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作為繼屈原之后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也十分擅長“神游”。這首《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便是首絕妙傳神的神游佳作,也是浩如煙海的唐詩中難得一見的詠茶詩。這首詩便是李白于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在長安遭讒毀被放逐時,漫游金陵(今江蘇南京市)與族侄中孚相遇,為答謝其饋贈仙人掌茶而作的。
在李白的一生中,有兩次漫游到金陵。第一次是在自助游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后,南下道經(jīng)岳陽,游洞庭后繼續(xù)東游到廬山,再到金陵。在唐朝那會兒,李白應該也可以算得上當時文壇的“超男”了,在漫游江陵時,他居然見到了“資深”道人司馬禎(曾受唐朝三代皇帝崇敬,唐玄宗曾召其到內(nèi)殿傳授經(jīng)法,還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司馬禎看了李白的詩文后,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大鵬遇希有鳥賦·序》),這也就是夸李白有“仙根”。有這位“大腕兒”級別道長的褒獎,正處于意氣風發(fā)的李白自然喜不自勝,司馬禎的歡欣鼓舞、老莊思想的強烈;中擊和早年的任俠隱居,讓他下定了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的逍遙境界。
第二次漫游到了金陵,李白在棲霞寺與在江南云游的宗侄一玉泉寺僧人中孚(俗名李英)不期而遇。族侄見到族叔,出家人雖塵緣已斷,但人情還在,無以為贈,于是便以自己親手制作的仙人掌茶送給族叔。只道是茶禪一味,佛家因打坐參禪的需要,便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自古以來,茶和高僧的公案早已是汗牛充棟了,中孚便是其中一例。中孚是玉泉寺的高僧。他除了通曉佛理、善于詞翰以外,也喜愛喝茶,自然對茶也是頗有研究的。每年的清明節(jié)前后,他會吩咐小沙彌到玉泉寺周邊采摘茶樹鮮葉,制成仙人掌茶,施舍給過往的香客。這仙人掌茶可是好東西啊,它產(chǎn)于湖北當陽境內(nèi)的“三楚名山”——玉泉山山麓玉泉寺一帶,玉泉山山勢巍峨壯觀,清溪翠谷,綿延起伏,溪流縱橫交錯,山間云霧繚繞,“山洞多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玉泉山因山麓右側(cè)噴涌而出的珍珠泉而得名,泉水系來白玉泉山巖裂隙下滲的地下水,無數(shù)泉眼涌起串串水珠,噴珠跳玉,宛如顆顆珍珠,若在岸上靜觀,則“泉清珠錯落”,而且泉水清澈晶瑩,清冽甘甜,是不可多得的泡茶用水。按李白在本詩的序中所述,在玉泉山的乳窟中還有一種白蝙蝠,也就是詩中所描述的“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李白認為這種能活1000多年的白蝙蝠就是因為飲了乳窟中的水而長生的。究竟珍珠泉是否真有這么神奇,是否真有這種仙蝠,我們無從得知,也無須得知??傊?,玉泉山的青翠、珍珠泉的清澈,賦予了制作仙人掌茶鮮葉原料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對了。
在“玉泉流不歇”的珍珠泉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碧如玉”,茶樹生長在溪石中,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這不正與茶圣陸羽所描述的優(yōu)質(zhì)鮮葉原料“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葉卷上,葉舒次”(唐·陸羽《茶經(jīng)·一之源》)別無二致嗎?這么好的產(chǎn)地環(huán)境,要是在現(xiàn)世,估計能通過“有機茶認證”。生長環(huán)境好,鮮葉的內(nèi)含物成分自然也就高,要不李白也不會說它“根柯灑芳津”了。由于鮮葉的葉片十分肥厚,制成的茶自然是“拳然重疊,其狀如手”,故日“仙人掌茶”。這種茶不僅在外形上十分漂亮,酷似仙人掌,色澤銀光隱翠,在香氣、滋味上“清香滑熟”,飲之清芬,舌有余甘,齒頰留香,與其它茶相比,更勝一籌,的的確確是過猶而不及。更重要的是,喝仙人掌茶具有“潤肌骨”、 “能童振枯、扶人壽”的獨特功效,難怪玉泉真公采服了以后,80多歲了還“顏色如桃李”呢!李白品嘗了之后,就更來勁兒了,一高興就把剛離開長安時的郁悶心情給拋到九霄云外去啦,詩興一勃發(fā),就借茶發(fā)揮,開始神游了,用夸張的筆觸說用這仙人掌茶似乎可以用來拍青城真人——洪崖先生的肩呢,這位洪崖先生是眾仙中比較有“人氣”的一位,歷代文人中的詩文中少不了他的大名,如晉人郭璞在《游仙詩》中就有“左揖浮丘袖,右拍洪崖肩”的詩句,意即希望與神仙共享長壽。茶詩中說的“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說的也是喝了仙人掌能長壽,與仙人共邀游的意思。就這點來說,這境界比李白之后的玉川子在詩中所稱的“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來得更形象,玉川子喝了茶只是覺得兩腋生清風,而李白可以飛起來和洪崖先生勾肩搭背了。
李白由飲仙人掌茶由感而發(fā),展開玉泉山、珍珠泉神游之旅,到此便告一段落,回到現(xiàn)實中來。仙人掌由于產(chǎn)量少, “曠古未覿”,顯得彌足珍貴,中孚只給了數(shù)十片給李白。李白飲后旋即揮毫寫下了上面的這首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詠茶詩作為答贈。同時這也是一首為仙人掌定名立傳的詩。從此,仙人掌茶就聞名遐邇了。700多年后。明代“公安派”詩人袁宏道和好友黃平倩在同游玉泉山、玉泉寺后,在珍珠泉邊閑聊品仙人掌茶, “閑與故人池上語。摘將仙人掌試清泉”(明·袁宏道《玉泉寺》),說的也是如此。此外,仙人掌茶也被明代的大醫(yī)學家孿時珍收入了《本草綱目》中,被明代黃正一所輯錄的《事物甘珠》目為全國名茶,在清人李調(diào)元所撰的《井蛙雜記》中亦有“品高李白仙人掌”的贊譽。這發(fā)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李白的仙人掌茶,與玉泉寺共同經(jīng)歷了興衰變遷,制作技藝雖曾一度失傳,但以其獨特的魅力與文化力,尤其是它與詩仙的這段淵源。使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僅僅是印在書卷上的仙人掌茶,更是能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喝得到的仙人掌茶。從那扁平似掌、翠綠而白毫披露的仙人掌茶上,從那嫩綠清澈、香醇爽口、甘甜雋永的的茶湯中,從那沁人心脾、清香淡雅的茶香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在重巒疊嶂的玉泉山中,源清流潔的珍珠泉旁,有一位慈眉善目的僧人正和小沙彌在嫩綠滴翠的茶叢中充滿禪意地采擷著鮮葉,還有一個道骨仙風的騷人和鶴發(fā)童顏的洪崖先生在茂密的山林中吟嘯徐行,聲音回蕩在山谷,久久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