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是明清以來風靡于閩北、閩南、粵東以及臺灣(即志書中所說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的民間飲茶風習,亦是唐宋以來中國品茗藝術(shù)的流風余韻。直至現(xiàn)在,閩、粵、臺三地不但此風一仍其盛,而且隨著烏龍茶營銷區(qū)域的擴大,功夫茶的品飲人群更日益增多,功夫茶風已延及東南亞。
近年來,在遍布全國各地的茶藝館中,“功夫荼”幾乎成為茶藝小姐表演或比賽不可或缺的一道節(jié)目。雖然各地表演功夫茶的程儀簡繁有別,使用茶具也有差異,功夫茶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時尚之一卻是無疑。
那么,最初的功夫茶應是什么樣子?
古籍中的功夫茶
《清朝野史大觀》卷十二“清代述異”中的“功夫茶二則”有清人品飲功夫茶的詳細記載:
“中國講究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其器亦精絕。用長方磁盤、盛壺一杯四。壺以銅制或用宜興壺,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p>
上述是泡飲功夫茶的必要條件:雅致精絕的小茶具一套,后人稱“四寶”茶具。
功夫茶的泡飲程序:“先取涼水漂去茶葉中塵滓,乃撮茶葉置壺中。注滿沸水,既加蓋乃取沸水徐淋壺上,俟水將滿盤,乃以巾覆,久之始取巾。注茶杯中奉客?!薄胺兴軌亍焙笤趬厣稀案步怼倍际菫榱吮3植鑹氐臏囟取R岳诓桧嵉陌l(fā)揮。泡好的茶給客人端上,客人須先“銜杯玩味”,若飲得稍急些,主人會嫌客人失之不雅。慢和細,也是功夫,因功夫茶所用武夷茶本以巖骨花香為特色,所以銜杯細呷方能體會到它悠遠深透的氣韻,體會其“較嚼梅花更為清絕”的清雅芳烈。
清·乾隆51年(公元1787年),隨園老人袁枚在武夷山幔亭峰、天游寺諸處,受僧道獻茶。袁枚發(fā)現(xiàn),此處的茶具與茶均有別于他處:“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味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一且可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一望而知,使袁枚這位老茶人驚嘆不已的僧道所泡茶正是“功夫茶”!
功夫四寶
泡飲功夫茶除了講究用水(泉水)及茶(烏龍茶)之外,還需要一套雅致、小巧的專門茶具,即閩南、潮汕一帶人稱“四寶”的家什。何為四寶?孟臣壺、若深甌、玉書碾、潮汕爐是也。孟臣壺是泡茶用的紫砂小壺,閩南人亦稱其為“小悶(沖)罐”。若深甌為飲茶用小瓷杯,玉書碾為陶制水壺,潮汕爐則為煮水用的火爐。
關(guān)于功夫茶具,清人施鴻保在《閩雜記》中說:“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川為尚?!倍凇肚宄笆反笥^》清代述異篇中,則有更詳盡的描述:“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其器具亦精絕。用長方磁盤,盛壺一杯四,壺以銅制或用宜興壺,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し虿枧胫沃ǎ局T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磁居多。內(nèi)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shù)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舊而佳者,貴如拱壁,……”
“孟臣壺”位居功夫茶四寶之首。孟臣是明代天啟至崇禎時人,為宜興制壺名家?!懊铣級亍币灾炷嘈刈顬槌R?,孟臣便是以制作古樸雅致的朱泥小壺見長。在閩南,“孟臣壺”成為紫砂名壺的別稱,原因是孟臣壺除了制工精湛,更重要的是一壺正好可泡4~5小杯茶湯,適合泡飲功夫茶。在閩南,特別是閩粵交界的漳浦一帶明清時期一些達官貴人,死后還有隨葬紫砂壺具的習俗。建國以來,漳浦陸續(xù)出土了大量帶孟臣款的(常見款識“惠孟臣制”、“孟臣制”或“孟臣”)的砂壺。這些壺形多為圓形或扁梨狀,色呈朱紅或褐紅,努嘴曲柄,平底或臥足,流、口、柄三點呈一直線,俗稱“三山齊”,壺身平素無華,底心則多鐫刻唐詩一句(五言或七言)款,如“秋風桂子香”、“二水平分白鷺洲”、“竹窗留月香”、“明月松聞照”、“八月湖水平”等等,其中又以1970年出土于當?shù)厍迥沟囊患皦貜涀阏滟F,此壺身為扁鼓形,半球形蓋,平底,通器呈褐色,器底刻行書款“三山半落青天外,孟臣制”。其結(jié)體疏密有致,筆法多用中鋒,灑脫矯健。不拘一格,而造型勻稱、壺身素凈、修胎精細、結(jié)縫嚴密、款識生動,反映出孟臣壺極高的工藝水平,應屬孟臣壺中的力作。
孟臣壺及“思亭壺”、“逸公壺”、“鳴遠壺”、“大彬壺”等明清時期宜興紫砂名壺在閩南地區(qū)頻頻發(fā)現(xiàn),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明清時期福建閩南地區(qū)功夫茶具在當?shù)厥孔逯幸殉蔀樯矸荨W識的標志。
若深甌與孟臣壺稱得上珠聯(lián)壁合,這種容量極小的景德鎮(zhèn)制瓷盞,相傳為清代景德鎮(zhèn)制瓷名家若深所制。據(jù)說若深制小杯薄如蟬翼,輕如浮云,十分小巧精致,適于品茗,亦可把玩,深得茶人喜愛。若深甌一般小如胡桃,杯內(nèi)外多繪青花山水、花鳥圖案,多有“若深”名款,而售價不菲,非一般人可以問津。
玉書碾則是閩南、粵東臺灣人為泡飲功夫茶使用的煮水水壺的專稱,其中以廣東潮安楓溪制作的質(zhì)量最好,此種水壺耐高溫,驟冷而不爆裂,既保溫又不生水垢,十分適合泡功夫茶?!坝駮S”一說也是設計此壺的工匠之名,一說此壺燒出的水有雪津玉液之美,故有此稱。
“四寶”中最后一樣是潮汕風爐。風爐是煮水用的,這種以紅泥制作的小炭爐,外形精致小巧,一般高不盈尺,圓形或方形,爐心深、小,普遍具有耐高溫、均火力、省燃料而通風性能好的特色。一些風爐還專門配置上蓋、下門,爐門旁配以“茶聯(lián)”,尤顯妙趣橫生。
潮汕風爐的造型和裝飾藝術(shù)均源于陸羽設計的鼎式風爐,最大差異在于鼎式風爐為鐵制,潮汕風爐為陶制。鼎式爐據(jù)《周易》的卦義設計。爐腳、爐型分別鑄刻古文和“伊公羹”、“陸氏茶”等銘文。到宋代,此類風爐還為宋人點茶所有,如詩云“風爐小鼎不經(jīng)摧,魚眼長隨蟹眼來”(黃庭堅《以潞公所棟芽送公擇》)。在明人徐熥的《試鼓山寺僧惠新茶》云“火候已周開鼎器”,說明鼎形風爐在明代茶制改革,“煎茶只煎水”后,仍有其生命力。因此,從陸羽《茶經(jīng)》中鼎式風爐到功夫四寶茶具之潮汕風爐的產(chǎn)生,中國古老的茶道文化得到了傳承與發(fā)展。
明清時代功夫茶的烹煮方法源于陸羽的《茶經(jīng)》,其茶具的制作側(cè)重于實用和藝術(shù)的結(jié)合亦是深受陸羽影響——《茶經(jīng)》中茶具的設計均求古雅美觀,并有益于茶湯外形及內(nèi)質(zhì)的美的體現(xiàn)。諸如煮茶燒水的風爐,用古色古香的青銅,仿古的青銅鼎款式;鍑(燒水鍋)用鐵而不以銀、瓷、石為材料;飲茶瓷碗則講究色澤的搭配等等。功夫茶具的構(gòu)思制作與《茶經(jīng)》所倡導的十分相似,亦即唐宋以來中國茶道的流風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