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大關,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多國建筑星羅棋布般地散落在這座“萬國建筑博覽館”中,每一座建筑都曾有一段歷史,演繹過一個故事,它們像一顆顆漂亮的寶石,閃耀著魅力的光芒,而花石樓,則是這盤寶石中最璀璨的那一顆。
漫步在八大關的海邊,抬眼便會看到海灣的東端探入海中的岬角上,高高矗立著像城堡一樣威嚴幽靜的花石樓。這座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筑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筑,掩隱在翠綠松柏中,憑海臨風。
中國建筑師的經典之作
走進幽靜的庭院,清涼的海風夾雜著松柏的香氣撲面而來,愜意而悠然。真正站在花石樓的面前,才發(fā)覺,地勢給了這座古堡遠觀時君臨天下的威嚴冷峻,而建筑本身流露出的美感更多的是端莊與恬靜,遠眺近觀截然不同。
與普通意義上的別墅不同,花石樓的外觀更像是一座古堡,它由一幢筒型和一幢多角型的石頭小樓組合而成,分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塔樓到五層。建筑的東、西、南向分別設有出入口,主要入口朝南,入口前方的層層階梯為建筑物造就了鮮明的臺基氣勢。建筑物組合平面呈不對稱方形,內部由規(guī)則的矩形、圓形、多角形構成。西南角布置圓筒形樓梯間,直通頂部觀海臺。
主樓地下一層設計有廚房、管家和傭人的住房,管家的房間設有保險箱和壁爐;一層設計有主人的會客室、辦公室和餐廳,二層設計有主人的臥室;三層為主人的咖啡室、書房和客房;塔樓為瞭望臺和觀海臺。
花石樓的外墻由修鑿成型的花崗巖砌筑,看上去就像用冰冷石頭壘筑的城堡。外墻以不規(guī)則的凸凹花崗巖、不同的組砌韻律與岸邊的石礁融為一體。建筑形式反映了受古典折衷主義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有古羅馬哥特建筑的遺風,室內有巴洛克、洛可可的痕跡。它的內墻是用普通粘土磚砌筑,表面抹灰噴白漿。木墻裙以上飾黑白花紋松花板,俗稱“滑石板”,“花石樓”的得來多半與這有關,而如今只有客廳保留此種裝飾。地面則根據空間的不同鋪有地磚、馬賽克或拼花木地板。
雖然這座建筑是一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建筑,但設計師和建筑師卻都是中國人,代表了當時中國建筑師的設計水平?;ㄊ瘶堑娜拷ㄖ欠制诜峙ǔ傻?,工程分前后兩期,主樓由劉耀宸設計,王云飛建筑施工,于1930年11月開始建筑,1931年9月竣工:平房、院墻、花房、木柵則經多人之手,最后采納了建筑師王義名的設計,建筑施工還是王云飛。
“嚴謹”歷史考證神秘主人
花石樓的歷史短短不到80年,但圍繞它的各種傳說始終撲朔迷離,它的主人到底是誰,它的命運中到底經歷過什么,蔣介石是否下榻于此眾說紛紜、言人人殊。
一次意外的調研,讓青島市檔案局編研處處長周兆利觸碰到花石樓的歷史?!爱敃r我們在制作一輯有關青島八大關的電子幻燈片,為此我們調用了近百卷有關八大關的歷史檔案,在這其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有關花石樓的珍貴資料?!蓖ㄟ^對這些資料檔案的考證,可以為花石樓梳理出比較“嚴謹”的歷史。
花石樓最早建成于1931年9月,而非1914年之前的德國總督“歇腳樓”。它的業(yè)主是俄國僑民徠比池(Lembich)——上海俄僑中一位著名的報業(yè)大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叱咤上海、哈爾濱、天津報界的風云人物。1920年,淶比池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報紙《柴拉報》(也被稱作《霞光報》)在哈爾濱面世,之后淶比池在1925年移居上海創(chuàng)辦了《上海柴拉報》,并陸續(xù)推出了《上海柴拉早報》、《上海柴拉晚報》,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淶比池又在天津設立分社,鑒于青島的俄僑眾多,淶比池也向青島派駐了記者。
雖然花石樓的業(yè)主是淶比池,但實際上他并沒有住在青島,花石樓的建造是委托他的代理人在青島全權運作的。1932年11月,淶比池感染急性肺炎,還未來得及在花石樓居住,便在上海病逝。淶比池去世后,一直沒有支付王云飛二期工程的建筑費,由此還引發(fā)了王云飛與淶比池之妻的索賠官司,當時的青島地方法院和上海的法院均介入這場官司。
由于淶比池之妻忙于經營報紙,無暇顧及青島的房產,就授權當時青島著名的俄國建筑師尤力甫作為她的代理人,全權處理這一房產。1936年5月,花石樓以4萬多元賣給了埃非哈里司一個在青島的英國保險商人。從此,花石樓就成為埃非哈里司的私人住宅,產權人再未變動,一直到1949年青島解放,后由人民政府出資購買。至于花石樓先后成為英國駐青領事館、1947年蔣介石下榻之處的說法,更多是一種傳說,至今從檔案館的檔案資料中還找不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