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邳州民間剪紙以其古樸渾厚又不失細致秀雅享譽內外,具有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的真正創(chuàng)作特點,反映了邳州古老的歷史淵源及地方特色,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與藝術價值。
[關鍵詞] 中華剪紙;民間藝術;邳州剪紙
從唐?杜甫《彭衙行》中“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到明《蘇州府志》“嘉靖中制夾紗燈,刻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罩色,熔蠟徐染,用輕紹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芳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敝腥A剪紙作為一種民間傳統(tǒng)藝術不僅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著,更是成為文人墨客潑墨的典例而屢登大雅之堂。
一、中華剪紙的發(fā)展
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fā)現(xiàn)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標記的藝術手法,并繼而創(chuàng)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但確切意義上的剪紙,是在有紙以后。
傳統(tǒng)剪紙的最初功用并不是獨立的美術作品,而是作為服飾、裝飾、刺繡的圖案紙或者稿樣。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并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xiàn)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
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宋代出現(xiàn)了行業(yè)性質的剪紙和用于工藝裝飾的剪紙,其較為多見的例子是吉州窯宋代瓷器上的剪紙紋樣。明清剪紙傳世作品有刺繡底樣、扇面裝飾、窗花等,風格趨向精細秀麗,俗中求雅。后來逐步發(fā)展,在節(jié)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
由于剪紙只是應民情風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的作品傳世。我們不妨從歷代的典籍載記和文人的字行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通鑒外記》里說:“晉惠帝正月賞春宴,百花未開,令宮人剪五色通草花。”可見,剪紙在西晉即已形成,并與節(jié)氣及婦女裝飾有關。
“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碧啤恫蓜佟分袃?yōu)雅的形容了唐代佳人剪紙的美妙姿態(tài),由此可見,描寫剪紙的詩也蔚然興起。
“石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柳,罔不入神……”——清《保定府志》。明清是剪紙發(fā)展的高峰時期,有著寓意的剪紙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定境界:有圓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鏤金作勝傳荊俗,剪裁為人起晉風?!敝腥A剪紙蒼茫幾千年,代代承傳,延續(xù)至今,顯示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恢弘氣度與深邃淵源。
二、民間剪紙地區(qū)分布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習俗特征,不管是旖旎的邊塞風情還是浪漫的海邊氣息都在剪紙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反映。中華剪紙根據地區(qū)分布總體分為三大流派:以江蘇、浙江為主的“江浙派”;以陜西、山東為主的“北方派”和以廣東、福建為主的“南方派”。三大派別各有特色,北方派多以粗獷豪放且不失精巧著稱,南方派多以細致華麗且造型別致著稱,而江浙派則以細巧玲瓏講究工藝著稱。其中每個派別又有著其地區(qū)分散性特點,比如江浙派,江蘇南北清末民初剪紙藝人已遍及城鄉(xiāng),競爭意識逐漸擴張,蘇南地區(qū)剪紙多代表著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剪紙俗中略帶雅氣。細巧玲瓏,惟妙惟肖,深得崇尚詩書的江南人喜愛。而蘇北農村的剪紙風格與之有較大的差別。她們的剪花描云也許更多的是平衡自身的精神與現(xiàn)實生活的傾斜,因而作品的剪制過程全部隨著自己的意愿。作品多古樸渾厚,題材貼合生活,深受大范圍民眾喜愛。而在江浙派中尤以揚州、徐州地區(qū)剪紙出色。
三、邳州民間剪紙?zhí)攸c
徐州的民間剪紙藝人從構成學、透視學等角度沿襲了漢畫像石的風格。剪紙的畫面講究由線條構成、對于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知識往往有所突破,造型夸張變形,使圖案具有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xù)等形式美要素。所創(chuàng)作出的剪紙作品具有生命的力量感。徐州剪紙又以邳州為代表。邳州民間剪紙是蘇北鄉(xiāng)村剪紙的典型,它和全國其它地區(qū)的剪紙一樣,是一種鄉(xiāng)土藝術,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邳州,古稱下邳,早在夏朝建邳國,爾后歷代為州、郡縣治所。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民政部批準,撤銷邳縣,設立邳州市。在邳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里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民俗多彩,特別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深厚藝術底蘊的民間剪紙藝術更是淵源流長。從前當地老百姓的衣服、鞋襪、帽子、頭巾全是自己做,農家大姐必須從小學會做針線活,納襪底、繡花鞋,看誰心靈手巧,長大說婆家,把插花當作衡量姑娘有沒有本事的標準。結婚時,陪嫁的衣裳、枕皮、帳簾、頭巾都用各色絲線插滿花,連陪嫁的盆、針線筐、油燈罩、果盤子、煙茶具之類,也都襯上剪紙作為裝飾品。據說,家境好的農戶辦喜事有四十多件嫁妝,件件都擺上剪紙花,圖個美觀吉利。喜歡給孩子繡花鞋、插花帽,做個花圍兜,縫上個香料布袋,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叫人看了挺神氣。小孩子不懂事,怕他們遇上長蟲(蛇)、蝎子、蜈蚣等害蟲而受到毒害,于是,在圍兜肚上繡上除“五毒”的免災花,教育孩子多注意以保證安全。另外,結婚的花床上雕滿四季花,愿夫妻和睦,四季如意;老人床上雕滿蝙蝠、松、鶴等,愿老人益壽延年。這些花樣多出自剪紙藝人之手。花樣的內容有蔬菜、瓜果、花草、蟲魚、飛禽、走獸,也有戲劇人物、神話和民間故事。當地剪紙藝人傳唱一首《剪紙歌》,其內容是:“小白紙,方正正,南京用它作文章,北京用它畫龍鳳。小紙落到我手里,我拿它來鉸花樣,能鉸龍、能鉸鳳、能鉸猴子滿山蹦;能鉸山、能鉸水,鉸得萬物美又美……小紙拿到俺手里,俺想鉸啥就鉸啥,鉸得家家生活好,鉸得人間美如畫”。歌詞自然流露出剪紙藝人的自豪感和愉悅心情。
邳州民間剪紙具有北方古樸渾厚的藝術特色。邳州民間剪紙有剪和刻兩種方式。剪紙用作繡花樣和妝奩飾花,取材于花草魚鳥;刻紙用于刻制春節(jié)貼掛門箋,中嵌“?!?、“壽”等字樣,飾以花邊圖案。經過長期磨煉,邳州剪紙藝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剪紙內容更加廣泛,技藝水平日益提高。以耕種、收獲、紡織、養(yǎng)殖、運輸、建筑等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的人物剪紙也躍然紙上,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戲劇人物以及與現(xiàn)代精神文明相關的人物,也都栩栩如生,怡然有趣。
邳州剪紙的品種十分繁多,用于實際生活的大多是剪花樣,如鞋花、帽花、肚兜花、枕皮花、帳圍花、煙包花、荷包花以及各種服飾花樣等,用于觀賞的有窗花、喜花、盆花、燈花、果盆花、喜筐花等。內容有人物、花鳥、蟲魚、瑞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生活場景、山村小景以及一些象征和寓意福、祿、壽、喜、財的各種物象,可謂千姿百態(tài)。作者往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對其物象大膽進行夸張和變形,其用剪大刀闊斧,講究傳神,尤其強調物體的外型美,其作品透出淳樸、粗獷、明朗、豁達、灑脫的氣質和特色。而作為徐州民間剪紙代表人物的邳州王桂英剪紙則更具有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的真正創(chuàng)作特點,作品《洗被單》入選中國民間民族剪紙大獎賽;作品《農村生活剪紙》(五幅)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長久以來,剪紙作為徐州民俗的陪襯,在民間獨自頑強地生長,延續(xù)到了今天,顯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作為徐州人的后代,應該傳承具有徐州特色的文化藝術,以便將這種藝術繼續(xù)弘揚。
四、結語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壁菁艏埐粌H反映了邳州古老的歷史淵源及地方特色,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它不單是徐州的,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正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鄉(xiāng)村巧手譜寫著民族藝術史中無聲的樂章。而作為我們,能做的也是必須做的是將其傳承并發(fā)展,給其肥沃的土壤與充分的理解。
[作者簡介]
卞冬仙(1980-),畢業(yè)于江蘇技術師范學院裝潢設計系,現(xiàn)為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