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張華斌 方 嵐
[摘 要] 多變性和石化現象是中介語的兩大特點。本文從認知范疇化的角度對中介語的多變性及石化現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范疇內涵定義的變化,類典型外延意義的變化和認知圖式的變化是導致中介語多變性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 認知范疇化;中介語;多變性;石化現象
美國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 1972創(chuàng)造了中介語一詞,用來指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獨立語言體系。學習者在逐步增加對目標語了解的過程中,逐漸在大腦中構建了一系列由簡單到復雜的中介語語法,中介語也逐漸向目標語的正確形式靠攏[1]。要達到目標語,必須經過中介語階段,中介語是第二語言認知中的必經之路[5]。因此,中介語已經成為了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對外語教師的教學工作大有裨益。Ellis提出,中介語的石化包括6方面的特征:(1)石化就是發(fā)展的停滯;(2)石化出現在中介語的各個層面,包括語音、音位、詞法、句法、語義、篇章和語用等層面;(3)石化是持久的并有抵抗力的;(4)不管二語學習者是成人還是兒童,石化現象都會出現;(5)石化的特點表現為語言的回退、固化了的錯誤、學習高原、典型錯誤、持久的非目的語語言運用、否定性反饋、無法糾正的錯誤、習慣性錯誤和長期的自由變異等;(6)具體的、持久的中介語特征是可以通過實證研究被發(fā)現的[4]。多變性(variability)和石化(fossilization)現象是中介語的重要特點,也是導致第二語言學習者成績不理想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二語學習者的一些二語知識來源于某些與L1不直接相關的認知能力。因此,本文擬從認知范疇化的角度對中介語的這兩大特點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以期對這兩大特點有個客觀的認識,進而對外語教學有所啟迪。
一、認知范疇化
范疇化、類典型和圖式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容。范疇化是人類高級認知活動中最基本的活動之一。人們在對周圍事物的認知過程中,往往會把事物按照自己理解的范疇加以歸類,并把常見的特定事物原始模式作為歸類的依據[8]。
類典型和圖式是認知范疇化的兩大重要概念。類典型是一個類別或范疇的所有個體的概括表征,反映一類客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圖式是一個理論性的心理結構,用來表征儲存在認知中的一般概念。人對范疇的一組特征的定型看法就是范疇圖式。
二、中介語的多變性和石化現象
不同的二語習得研究者對中介語進行研究時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在20世紀90年代,Selinker得出了一些中介語方面的研究結論:對語言遷移和中介語石化現象的分析應在一個寬泛的概念體系中進行,因為以普遍語法為基礎的二語習得研究解釋不了影響中介語形成的社會因素[6]。Corder認為,只要定期對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進行檢查和分析,就可以了解目標語某些方面的內容對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的影響[6]。Macwhinney使用類推法,對年齡和中介語石化類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10個可能影響其關系的因素[2]。盡管如此,大多數研究者都承認中介語的多變性和石化現象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是中介語的兩個重要特征。
1、多變性
中介語的多變性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意義。多變性又分系統(tǒng)多變性和任意多變性。當學習者較多注意新習得的語言形式時,他們使用的語言就比較規(guī)范。但同時,學習者的語言形式也往往會出現更多的任意多變性。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受到刻意監(jiān)察或控制的語言往往更具不穩(wěn)定性。新獲得的語言形式在使用時需要學習者施加更多的有意識的控制,隨著語言習得的發(fā)展,當語言形式逐漸固定下來時,學習者就較少關注語言形式了。同時,語言環(huán)境和母語遷移、二語水平、語體、任務和說話對象等因素也導致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具有多變性。Rod Ellis認為,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不可避免地具有多變性。語言習得必然涉及到變化的產生[4]。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認知范疇化及其類典型理論和圖式理論也能很好地解釋中介語的多變性。一個范疇的內涵定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都會引起范疇內涵定義的變化。以“上學”這一范疇的內涵意義在中國的變化為例。20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對“上學”的理解是在私塾學習,即少數有錢人家合資為孩子請老師上課;20世紀50年代后,由于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幾乎所有的學齡兒童都可以上小學和中學,“上學”指的是上小學或中學,私塾已不復存在;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國家對從業(yè)人員文化素質的要求提高了,大量的從業(yè)人員開始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文化知識,夜校、函授學校、電視大學等新興的辦學模式應運而生,此時,“上學”的內涵更廣了;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inter網的日益普及,一種更便捷的教學模式出現了:網上教學。因此,與英文相比,中文的“上學”這個范疇的內涵意義變得越來越豐富。這個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導致中介語里“上學”這個概念的表達方式不斷發(fā)生變化。在不同的時期,由于科技的進步,一個范疇的內涵定義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學習者的外在語言環(huán)境,進而造成二語學習者中介語的多變性。
類典型理論認為,語言學的范疇主要不是由語言的特異性決定的,而是由人類的認知和文化模式決定的。認知范疇的類典型具有內涵意義和外延意義。類典型的外延意義不僅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也是一個百科知識成分的問題。以中文“車”這一范疇的類典型“小汽車”為例。在主要的英語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小轎車在20世紀中期已經非常普及,是普通民眾的代步工具。而在我國,從20世紀中期到80年代末期,只有級別較高的國家干部才有資格配備使用小轎車,小轎車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隨著市場經濟機制的引入,到90年代末期,我國出現了為數不多的私家車,小轎車成為了財富的象征;在最近十年,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小轎車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代步工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類典型“小汽車”的外延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的百科知識的增加而變化,而相應的英文表達“car”的外延意義變化卻較小,從而導致了中國英語學習者中介語的多變性。
人們的新的認知體驗也會導致已有認知圖式的重構和變化。inter網在我國普及之前,人們想買衣服時,頭腦中會出現這樣的圖式:到服裝店——挑選——(討價還價)——付錢——帶走衣服。但隨著inter網在我國的普及,網上購物日益盛行。人們在淘寶網上買過一次衣服后,就會產生一個新的關于買衣服的圖式:上網查找關于出售衣服的信息——根據提供的衣服的圖片和價格進行挑選——寄錢給銷售單位——銷售單位送貨上門。對語言學習者而言,圖式是語篇的框架,而語法和詞匯是使得語言在語言產生中得以完整的建筑構件。圖式的重構和變化從認知的角度影響著學習者母語的變化,進而造成學習者中介語的變化。因為中介語是一種介于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語言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的影響。
2、石化現象
Selinker在1992年對石化現象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語言的石化現象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guī)則和系統(tǒng)性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tài),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這種固定狀態(tài)不起作用[6]。Selinker認為影響石化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學習者的學習策略[6]。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看,學習策略是特殊的信息處理方式。筆者認為,從認知范疇的角度來看,學習策略是一種學習圖式。因為圖式包括知識本身和如何使用知識的信息。因此,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圖式影響了他們的中介語石化現象的形成。圖式是通過人對外界的人和事物的認知而產生的。學習圖式亦是如此。人們在反復接觸一個學習場景時,就會對它產生一種概括。如去過圖書館后,人們就會對圖書館產生一種概括,把有關圖書館的經驗發(fā)展成為一組抽象的、關于人們在圖書館會遇到什么樣的情況的期望。圖式同時又具有文化共享特征。盡管圖式反映某一個體的經驗,但是同一文化中的人們可以共享圖式。如在中國,陌生人在第一次見面時通常以“請問貴姓?”、“請問貴庚?”、“在哪個單位工作?”等話語作為寒暄語;而熟人之間見面常以“吃了沒有?”、“你到哪兒去?”、“散步啊?”等語言作為問候語。因此,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在開始練習英語對話時,甚至與外國人交談時,會非常自然地問“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work?”,“Have you eaten yet?”等句子。由于這些句子本身并沒有問題,不影響理解,初學英語的中國人長期使用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圖式。長此以往,他們的中介語就出現了上述石化現象。
三、結語
盡管不同的二語習得研究者對中介語進行研究時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大都承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具有多變性和石化現象。第二語言學習者剛接觸到的語言形式往往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為中介語比一般的自然語言表現出更多的多變性。中介語的石化具有永久性特征,最終導致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石化。
筆者認為,認知范疇化的類典型同時具有內涵和外延意義,而其外延意義不僅與語言本身有關,同時也與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百科知識有關。因此,時間的推移會導致第二語言學習者百科知識的變化從而引起類典型的外延意義的變化,最終導致第二語言學習者中介語的多變性。認知圖式的變化從認知和語言學習兩個方面影響著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并導致其多變。影響石化現象發(fā)生的學習策略是一種學習圖式。學習圖式的穩(wěn)定性和文化共享性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發(fā)生石化現象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Diane Larsen-Freeman.第二語言習得概況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 Han,Z-H.Fossilization in adult SLA[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4.
[3] Mark Andrew James.IL variation and transfer of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2007(2).
[4] Rod Ellis.A Response to Greg.[J] Applied Linguistics.1990(4).
[5] Selinker,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31.
[6] 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7] Selinker,L & Lahmanan,U.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R].In Gass and Selinker(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C].Ansterdam:John Benjamines.1992.
[8] 盧植.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9] 趙萱.中介語石化現象與中介語心理認知機制淺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作者簡介]
楊敏(1972-)女,重慶人,講師,碩士,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