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散文《公寓生活記趣》①膾炙人口,寫的是城市公寓生活的凡俗人生。
一、城市之戀
《公寓生活記趣》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少見的書寫城市生活的文本,是張愛玲與城市的一次重要對話。
由于農業(yè)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作家多來自于鄉(xiāng)土,他們以外來者的身份進入城市,對城市缺乏精神依戀,所以城市在他們筆下往往是陌生、膚淺的,或是光怪陸離的;而張愛玲是地道的現(xiàn)代都市人,她緊緊貼依著城市的底子與里子,真切地體味、感受并愛悅著城市的人生。在張愛玲散文中,城市與人之間的那種傾心、貼戀、默契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絕無僅有。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經成為中國貿易、金融、生產、消費和娛樂的中心,是當時中國最商業(yè)化、市民化的城市,名列于世界大都市之列。電車、電燈、電話、電扇、無線電收音機、洋房、公寓、熱水汀、電梯、電鈴等現(xiàn)代物質文明紛紛落戶上海灘,構成了上海一幅幅現(xiàn)代化的城市圖景。張愛玲是上海這座現(xiàn)代都市的產兒。她在大上海的熙攘喧囂的市聲中得其所哉,她從各種城市聲音、城市氣味、城市文明、城市眾生相中體味著城市人生的旨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許多西式公寓拔地而起,并配有當時最為先進的水、電、廚衛(wèi)等設施,諸如熱水汀、電話、電鈴、電梯等,公寓生活代表了完全的現(xiàn)代城市生活。公寓成為現(xiàn)代城市文明的一個象征。
張愛玲自和父親的家庭決裂后,就開始了公寓生涯,直至離滬赴港去國,先后住過愛丁堡公寓(常德公寓)和卡爾登公寓(長江公寓)等,另有兩家公寓曾短暫居住。靜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住得時間最久,至少五六年時間,《公寓生活記趣》就是常德公寓留存的一頁生動有趣的生活記錄。
《公寓生活記趣》是張愛玲與城市進行的一次親密的對話:傾心促膝、惺惺相惜。
從熱水汀不能正常工作帶來的苦惱娓娓談起,抱怨,卻又嗔怪。梅雨時節(jié)搶救房子里的積水,手心被磨掉一層皮,牢騷滿腹,卻又情不自禁贊起高樓風聲雨味的可愛。后來干脆滿懷感情宣稱自己離不開電車聲和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聲才睡得著覺……”
公寓的種種日常:廚房、菜場等不乏煩瑣、煩惱,也不乏樂趣:蹬蹬下樓追訪小販的臭豆腐擔子,再乘電梯回來;逛一下小菜場,“那么復雜的、油潤的紫色、新綠的豌豆,熱艷的辣椒,金黃的面筋,像太陽里的肥皂泡”;甚至廚房里炒菜,也可以發(fā)現(xiàn)新鮮的意味:“把菠菜洗過了,倒在油鍋里,每每有一兩片碎葉子粘在篾簍底上,抖也抖不下來;迎著亮,翠生生的枝葉在竹片編成的方格上招展著,使人聯(lián)想到籬上的扁豆花?!毙跣躐拈e言碎語,卻是人與城之間傾心的溝通和交流,有細枝末節(jié)的齟齬,更多聲氣相投。
張愛玲的筆下出現(xiàn)了許多專屬于公寓、屬于城市的物象:電梯,各種人進出來往,卻互不相干;樓頂上,用來休閑的花園因為是公共屬地,不免引發(fā)一些小小爭端;樓道,各種聲和味,鋼琴聲、電話聲、外語、牛肉湯味……公布著各家日常生活的秘密;陽臺,對公共和自然的探頭和瞭望,可領略風聲雨味,夜色燈火,各類市聲,電車聲……這都是傳統(tǒng)住宅所沒有的。張愛玲傾心體味著它們給予人的獨特的人生感覺,或煩惱,或愉快,卻又有一分自然的相得與相契。
作者在津津樂道公寓的種種“趣”,其實處處有一個潛在的比較對象——傳統(tǒng)的住宅或鄉(xiāng)村生活:“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因為在喧囂中有更多的私人空間,住高層可以站在窗前換衣服,而“鄉(xiāng)下多買半斤臘肉便要引起許多閑言碎語”……表明張愛玲和絕大多數(shù)依戀鄉(xiāng)土而疏離城市的現(xiàn)代作家持相反態(tài)度。
張愛玲確實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少有的傾心書寫現(xiàn)代城市和傾心享受城市人生的作家。
《公寓生活記趣》是張愛玲傳達城市之戀的代表文本。所以有論者認為《公寓生活記趣》是幾乎唯一的寫城市寫快樂寫得最好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②
二、“此中有人”
張愛玲對于現(xiàn)代城市的依貼與愛悅,主要還是建立在她對凡俗人生的執(zhí)著,這是她書寫城市人生的著眼點。公寓生活是城市中凡“人”的“實際人生”,回響著“通常人生的回聲”③。
張愛玲散文獨抒機杼,倡揚“凡俗”:“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個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尋找實際的人生。”(《必也正名乎》)張愛玲認為“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燼余錄》)。在《道路以目》的文末,張愛玲耳聞苦惱、磨人的學吹喇叭的聲音,擲地有聲:“在不純熟的手藝里,有掙扎,有焦慮,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分特別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彼P注著都市風景線上“人”的成分,“人”群聚集的場所:街道、電車、櫥窗、菜場、蛋糕房等不斷出現(xiàn)在她筆下。
《公寓生活記趣》專寫“公寓”這個現(xiàn)代都市人聚居的特殊場所,鋪陳這里的各種庸人俗事,從中尋找“通常人生的回聲”。
喧囂的市聲:電車聲、熱水管系統(tǒng)的轟響聲、電話聲、溜冰的咕滋聲……居家過日子的凡庸瑣碎:豆?jié){、牛奶瓶、牛肉湯;新鮮小菜、腳踏車、早報……雨水飄落屋子里,米缸里出蟲子,傭人、廚子帶來的問題……公寓是一個熙攘的人的世界,令許多人厭倦和苦惱,想逃到寧靜幽僻的鄉(xiāng)村。但是張愛玲認為這才是“實際的人生”,有呼之欲出的“人的成分”。
張愛玲幼時住在傳統(tǒng)的中國宅院或花園洋房,和幾個傭人、保姆相處,寂寥、壓抑,人生的情味太寡淡了;所以張愛玲格外能理解瑣碎生活中包含的生命情趣,人聲的嘈雜正是“人生的回聲!”
張愛玲關注公寓里那些凡庸的“人”:電梯司機縉紳氣十足,再熱的天,也要在背心上加熨平的紡綢小褂方肯見人,拒絕替不修邊幅的人開電梯,不贊成兒子做電車售票員——嫌那職業(yè)不很上等;會炒菜烙餅、煮紅米飯;把主顧的大奶瓶換成小奶瓶,沒有任何解釋;主顧的報紙他要照例先過目才會送主顧的手里……簡直是一篇雋永的現(xiàn)代市井人物的“世說新語”了??撮T的巡警,黃臉、黃膝蓋、酒刺、橫在藤椅上睡覺,寥寥幾筆,是頗為寫意的人物速寫。公寓眾生相里還有咬牙切齒捶打鋼琴的太太、邊熨衣服邊聽壁腳的仆歐、氣惱而無奈的異國紳士、賣豆干的小販、滑冰的孩子等;雖然善畫插圖的張愛玲并沒有為公寓眾生相配圖,但踢撻流轉的文字同樣勾勒得栩栩如生。身居公寓的張愛玲對于每一個擦身而過的“人”,她都要感同身受他們凡俗人生的印跡。
在《詩與胡說》中,談到德國的馬路光亮,寬敞,筆直,但她認為那樣的路走多了要發(fā)瘋的;加拿大的環(huán)境好,但那是毫無興味的國土,她情愿生活在臟與亂的中國,因為這臟與亂中有“通常的人生的回聲”?!盎钤谥袊陀羞@樣可愛: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fā)現(xiàn)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笔堑?比起人煙稀少的德國和加拿大,中國的臟與亂中,回蕩著“人生的回聲”。
所謂“人生的回聲”,正是生命的真實本相和人生的真諦,這是最為素樸,也是最為莊嚴的。張愛玲清醒地在“臟與亂”的中國市民的生存中看到了亙古的、安穩(wěn)的人生底子。
張愛玲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的美學傾向是堅定不移的“反浪漫主義”,她曾經說,“弄文學的人向來是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而忽視人生安穩(wěn)的一面”;“強調人生飛揚的一面,多少有點超人的氣質。超人是生在一個時代里的。而人生安穩(wěn)的一面則有著永恒的意味……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說是婦人性?!?《自己的文章》)她正視人生的凡俗品質,而“飲食男女”是人生最為凡俗的層面,卻也是人生最為素樸的底子,有極其厚實和永恒的意味。對人生凡俗品質的重視,有其叛逆和挑戰(zhàn)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了她對人生清醒的正視,使她權衡得出生命之輕與重。
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以對“人”的成分的尋求,以自己對凡俗人生的執(zhí)著為現(xiàn)代散文書寫了不同尋常的一頁。而張愛玲散文之所以令人回味,在于其大雅若俗的品格。執(zhí)著與貼戀著公寓凡俗人生的張愛玲,不期然冒出了亂世悲音,“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p>
張愛玲生于殘缺的貴族之家,成長于亂世,天性的敏感,加上中國舊小說給予她的盛衰無常的況味,奠定了她蒼涼的人生體認。她曾經提出警世名言:“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傳奇》)所以她更執(zhí)著于世俗生命的歡悅,“生在現(xiàn)在,要繼續(xù)活下去而且活得稱心,真是難,就像‘雙手辟開生死路那樣的艱難巨大的事,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對于物質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夠多一點明了與愛悅,也是應當?shù)??!?《我看蘇青》)張愛玲一邊入于俗世,一邊又出于俗世,看到了熱鬧人生的荒涼背景。她的筆下俗和雅、冷與熱共存,充滿了張力。
三、Essay風致
“五四”以后的中國散文或承自晚明小品或取法英國Essay(多譯為“隨筆”),前者如周作人、俞平伯、廢名等,后者有梁遇春、梁實秋、林語堂、錢鐘書、張愛玲等。張愛玲由于特殊的中西教育背景,青少年時期大量的英文閱讀與寫作,深得Essay文心,她的文字錦心繡口,顧盼生姿,在現(xiàn)代散文中自成一家,更在女作家中獨樹一幟。
且不論行文的“參差”、錯落,結構的舒放、自由,議論的精警、機智等,我們單就《公寓生活記趣》的部分段落,略作欣賞,試看:
如果你放冷水而開錯了熱水龍頭,立刻便有一種空洞而凄愴的轟隆轟隆之聲從九泉之下發(fā)出來,那是公寓里特別復雜,特別多心的熱水管系統(tǒng)在那里發(fā)脾氣了。即使你不去太歲頭上動土,那雷神也隨時地要顯靈。無緣無故,只聽見不懷好意的“嗡……”拉長了半晌之后接著“訇訇”兩聲,活像飛機在頂上盤旋了一會,擲了兩枚炸彈?!羰钱敵跛J真工作的時候,艱辛地將熱水運到六層樓上來,便是咕嚕兩聲,也還情有可原?,F(xiàn)在可是雷聲大,雨點小,難得滴下兩滴生銹的黃漿……然而也說不得了,失業(yè)的人向來是肝火旺的。
不吝篇幅引在這里的這段文字,融比喻、擬人、擬聲于一體,描繪了熱水汀的形象:儼然一個脾氣大、肝火旺、難于對付的角色。作者似怨而實嗔,生動詼諧,是無奈的調侃和煩惱的化解,讓人回嗔轉笑,忍俊不禁。熱水汀在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不是普遍的設施,也就在一些高檔的公寓配備,張愛玲為我們擬人、擬聲地留下了20世紀40年代上海公寓的熱水汀的工作情況。
電車回廠也是張愛玲筆下著名的圖景:
一輛銜接一輛,像排了隊的小孩,嘈雜,叫囂,愉快地打著啞嗓子的鈴:“克林,克賴,克賴,克賴!”吵鬧之中又帶著一點由疲乏而生的馴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著母親來刷洗他們?!瓎问O乱惠v,神秘地,像被遺棄了似的,停在街心,從上面望下去,只見它在半夜的月光中袒露著白肚皮。
上海在1908年就有了有軌電車,第一條有軌電車的起點站就在愛丁堡公寓附近的靜安寺路上。張愛玲的小說《封鎖》由此催生。張愛玲通過比喻、擬人、擬聲,把電車這個現(xiàn)代城市的冰冷機械,一變而為吵嚷著排隊回家的小孩,真是神來之筆,想落天外。對于電車,張愛玲似乎懷著繾綣的母愛,又或者同病相憐,也許世界文學中都難以找到如此有情有味、風趣幽默的文字了!這也是其城市之戀的一個證據(jù)吧!這些文字充滿了想象力、靈氣、文趣、情味,更富于溫厚的幽默,兼而相得,搖曳多姿,流光溢彩。
《公寓生活記趣》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少見的傾心書寫城市生活的文本,也是張愛玲于凡俗人生中對“通常人生回聲”的一次追尋,其參差錯落的閑言碎語間又映現(xiàn)出這位女作家卓爾不群的文采風華。
作者簡介:施永秀,廣東商學院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文學和比較文學。
(責任編輯:趙紅玉)
①張愛玲散文全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文中引文均出于此。未注明篇目者均引自《公寓生活記趣》,其他引文注明篇目。
②倪文尖.張愛玲的背后.http://blog.sina.com.cn/qiantangdushu.
③張愛玲.國語本《海上花》譯后記〔A〕.張愛玲散文全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45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