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石壁上,閔行是絕不可抹去的名字,因為它是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源頭。在歷史沿革中,北京人說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而上海則是先有上??h,后有上海市,上??h便是閔行區(qū)的前身,所以,要了解上海的前世今生,先要去閔行區(qū)沾一沾吉祥氣,那可是風水寶地?。∵B黃浦江到了閔行都要拐個大彎多逗留一下呢……如果說浦東、徐家匯是上海出場時皇冠上的明珠,那么閔行便是上海的微笑,奔跑時必穿的鞋子,是上海的底氣。
閔行,大海足跡上寫春秋
至少6000年以前,在上海市中部偏西的土地上,有一條寬1至6公里呈西北趨東南走向的岡身地帶,它便是遠古時代的海岸線。隨著浪涌沙聚,海岸線不斷向東推進,形成新的綠洲。因此,如今上海的地形分為西部的淀泖低地和東部的碟緣高地,東西部的分界線就是古岡身,它像瓷碟盤的盤邊一樣凸顯在大地上。而閔行區(qū)就位于古岡身地帶,至今仍保留著沙岡、竹岡、紫岡三條岡身遺跡,它是有砂子、文蛤、青蛤等貝殼碎屑組成的貝殼砂帶,分別為距今6000年、5000年、3000年的海岸線。這樣的數(shù)字告訴我們,大海依依惜別的腳步走得很慢很慢,當閔行有了人類的足跡的時候,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一帶應該還是海鷗翩飛、魚蝦跳躍呢……
那么,從什么時候,這片土地上開始有了人類的足跡呢?喜歡尋幽探秘的人,讓我們到馬橋文化遺址去尋找答案吧。馬橋文化遺址,位于上海市閔行區(qū)馬橋俞塘村,坐落在一道被稱為“竹岡”的貝沙堤上。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寬帶形狀。1959年12月,俞塘村民在挖大糞池時,挖到1.5米深處,發(fā)現(xiàn)了鹿角和紅色印紋軟陶碎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得知后,便于1960年和1966年組織了兩次有計劃的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動物骨骼及青銅器,植物種子等,500余件出土文物表明,4000年以前已有人類在這里生活。據(jù)此,考古學界首次將上海地區(qū)的人類文明史上推2000年。
馬橋古文化遺址的文化層可分5層:第一層為明清(1368-1911)時代遺存;第二層為唐宋(618-1279)時代遺存;第三層為春秋戰(zhàn)國(前770-前221)時代遺存;第四層為商周(前1600-前771)時代遺存;第五層為新石器時代遺存;再下層就是古岡身,它距現(xiàn)在的地面180厘米。最具當時社會生活面貌的典型村落,總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如此大的遺址在考古界實屬罕見。1982年考古界根據(jù)其中一特定遺層,將其定名為“馬橋文化”,它同青浦的“崧澤文化”一樣,都為上海地區(qū)的本土文化。
緩步走在馬橋古文化陳列館,遙憶當年考古工作者在名為“竹岡”的貝殼沙堤上一锨鏟下,便掀開了3000多年前上海真貌的面紗,揭露了當時環(huán)太湖地區(qū)典型村落的風貌,簡直是太神奇了。
馬橋文化出土的陶器精致細膩,跟中原地區(qū)器具的粗獷形成鮮明對比,不過當時中原已經(jīng)鑄造青銅器了,閔行一帶還是荒涼的沙灘,還在使用陶器。馬橋文化不是輝煌的標志,說明這方水土當時是落后于時代的。如今中原人要到大都市上海取經(jīng)學習,不知是風水輪流轉還是這方水土滋潤的人勤勞聰明的結果。博物館的展品都在櫥窗里,要真正地觸摸感受閔行的滄桑和美麗,有一個地方必須去,那個地方叫七寶古鎮(zhèn)。
七寶古鎮(zhèn),挑起百年風雨
七寶古鎮(zhèn),像一幅明清古畫,鑲嵌在洋氣彌漫的大上海。忙碌的都市人到七寶,宛如一個大舞臺的薩克斯手到鄉(xiāng)間去吹兒時的短笛,輕松愉快而又懷舊……
七寶古鎮(zhèn)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自古以來,商賈云集,人文薈萃,漫長歲月凝聚下的深厚文化底蘊,使得這里成為上海本土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鎮(zhèn)無舊名,緣寺得名,寺無他重,因鎮(zhèn)推重”。這一歷史記載證明,七寶鎮(zhèn)因七寶教寺得名。可是,人們總是愛說七寶鎮(zhèn)是因為七件寶而得名,即:飛來佛、汆來鐘、玉斧、金雞、蓮花經(jīng)和神樹、玉筷。說起七件寶的來歷又大都愛說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曾連降了七天七夜暴雨,河水猛漲,來勢嚇人。第七天的午夜時分,天上突然劃過一道金光閃電,隨之一個驚雷炸響,就在這轟隆一聲間,天上降下一物,不偏不倚正巧落在七寶教寺的大院內(nèi)。與此同時,護寺河香花浜(今民主路)上也浮來一物,直達寺門。
清晨,雨過天晴,鎮(zhèn)上的人們紛紛涌往教寺,爭相觀看天上降下的那尊高達丈余的鐵佛,以及浮在教寺山門口一人多高的大鐘。
七寶教寺的方丈當即吩咐眾人,忙把飛來的鐵佛安置鎮(zhèn)南的東圣堂內(nèi),將汆來的大鐘搬入教寺安放。大鐘剛安置好,走來一位游方和尚,他說:“此鐘暫不可用,待等三天三夜之后方可試鐘啊?!闭f罷念念有詞,揚長而去。在場的人們議論紛紛,不知何解。而有個小和尚好奇心切,隨手拿起木魚對著銅鐘一撞。頓時,大鐘發(fā)出不同凡響的莊嚴而又悅耳之聲,余音裊繞,令人肅然起敬。大伙正在贊嘆驚喜之際,只見那游方高僧匆匆趕來,連聲長嘆:“此鐘是以金銀銅鐵錫五金精華煉制而成,安置后試鐘,我走多遠,鐘聲也就能傳多遠。本來,待我三天三夜走出千里之外,你們再撞鐘,鐘聲就可聲傳千里,想不到,我才走出不足二十里路,鐘就撞響了,可惜啊,這寶鐘如今只能聲傳方圓二十里?!彼f罷,悄然而去。從此,七寶人再也不敢貿(mào)然隨意撞鐘了。時至今日,鐵佛已不知去向,而那口坡高1.9米、直徑1米、厚9厘米的銅鐘,“文化大革命”初被人送進廢品收購站,多虧上海博物館購回,保存了下來。讓遠道而來的我有幸撞了幾下鐘。
既然是傳說,我就不多說了。但有一件是真實的,那就是《蓮花經(jīng)》確系來歷不凡。
五代(907-960)時,由吳越王錢俶之妃花了五年時間,用金粉在藍色綃紙上,以工楷手寫經(jīng)文,行間又綴有金繪蓮花,確實是寶。當年,吳越王將此寶贈予陸寶庵,又誤以為陸為六,說“此亦一寶也”,陸寶庵改稱七寶寺。七寶寺從陸寶庵遷到這里,“金字蓮花經(jīng)”自然成為鎮(zhèn)寺之寶。原件有31頁,清末已散失不全,還存24頁,到解放時幸存19頁,現(xiàn)保存在上海博物館,在閔行區(qū)文物陳列室里我看到了復印件。
七寶的老街深巷是北宋遺存的,亭臺樓榭是明清風格的,小橋流水是江南特色的,然而透過古鎮(zhèn)的粉墻黛瓦,感受到的卻是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心聲。
站在建于明正德十三年,距今已400多年歷史的石頭橋——塘橋上,聽著鐘聲悠揚,吃著在老街上買的地方特產(chǎn)——七寶黃金瓜,“楊柳披煙看帆影如畫”那才叫享受生命,享受文化。從橋上走下,到微雕館去看一看絕版《紅樓夢》,到張充仁紀念館去摸一摸雕塑大師的手,傳統(tǒng)微雕與西洋雕塑藝術并立在蒲溪旁邊,中西合璧充分體現(xiàn)了民間藝術與古典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和諧共存,體現(xiàn)了這方水土“海納百川”的胸襟。逼仄狹長的老街,獨特的“非”字街形,老行當?shù)拿袼罪L情,老飯店天香樓的特色七寶美食,七寶皮影戲院的地方戲曲——每一處都讓人流連忘返,仿佛時光倒流,來到了明清時的繁華古江南。
浦江水文化博物園——讓遠方的橋鳥兒般飛來
在閔行的一隅,存在著一大奇跡,這個奇跡就是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它居然讓散落在各地的古橋,鳥兒般落到上海來。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是上海市郊區(qū)旅游重點項目。位于上海市閔行區(qū)江川西路,緊鄰黃浦江取水口。
博物園整體規(guī)劃面積約2100畝,其中,古生態(tài)園區(qū)占地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