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漢語教學是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的重要任務(wù)。前不久,國家漢辦推出了中國首部關(guān)于漢字的大型紀錄片《漢字五千年》,該片試圖給各國孔子學院及國外的漢語學習者提供一套基礎(chǔ)教材,而4年前開始建立的孔子學院正在全球不斷擴大規(guī)模。
第一部關(guān)于漢字的紀錄片
《漢字五千年》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示漢字歷史,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攝制組歷時兩年,足跡遍及12個國家,采訪了上百位世界知名學者,把五千年歷史濃縮成8集紀錄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用“了不起”三個字來評價它。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由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相傳倉頡有4只眼睛,他看見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涌上心頭,便造起文字來。
識字是教育的初步。中國古代的貴族子弟8歲入小學,先生教他們識字。中國古代文字的書寫,用竹、木簡最多,戰(zhàn)國時期(前476-前221)才有了帛,到了漢代(前206-220)紙開始使用,筆則出現(xiàn)于商代(前17世紀-前11世紀)。
在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文字是前14~前11世紀的甲骨文。這是一種用來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在龜甲和牛胛骨上,很不容易辨認。公元前221年,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也統(tǒng)一了文字,識字變得相對簡易起來。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現(xiàn)在仍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作用的表意文字。在此之前,世界上還沒有人拍攝過一部完整、系統(tǒng)地敘述漢字歷史的影片。許嘉璐說,在影像傳媒如此發(fā)達的時代,對于一個極為珍視歷史的民族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稘h字五千年》細述了漢字五千多年的歷史,這部紀錄片的制作,彌補了這種遺憾。
許嘉璐說,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剛剛起步,迫切需要對中華文化進行系統(tǒng)梳理,《漢字五千年》恰逢其時。
外國人眼里的漢字
前不久,美國《新聞周刊》評出12大文化國家的各20個文化符號,漢語列中國文化符號第一位。
漢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的形狀好像圖畫,比如山、田、水等,各具其形,看起來入眼,又容易記憶。常見在中國旅游的老外,穿著印有“我登上了長城”、“中國功夫”等字樣的T恤在城市里游蕩。還有人干脆將漢字“文”在身上。美國記者曾問姚明:“在NBA的菜鳥賽季,你對什么印象深刻?”姚明說,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球員的漢字文身。
很多老外并不一定明白它所接觸的漢字,但是,卻天然喜歡這種“畫”出來而非“寫”出來的文字,他們經(jīng)常操著手中的筆像畫畫一樣描摹漢字,即使倒插筆畫,也樂在其中。
出門必帶字典,碰到不認識的字馬上翻查,然后記在小本子上。這是很多外國學生學中文的起步動作。發(fā)現(xiàn)個有意思的字,他們會興奮好久,如果是生僻字查不到,有人還會哭喪著臉蹦出俏皮話“凍豆腐——難拌(辦)”。
漢字的畫意使外國學生學習漢字經(jīng)常使用圖畫聯(lián)想。美國Ryan當初學中文,口語還處于讓聽者捧腹的階段,有人教他“小心”這個詞(意思當然是take care,be careful),按字面翻譯要譯成“small heart”。于是,他聯(lián)想到一個心臟很小的人試圖傷害他,從此以后,想到這畫面,他就會記起這個詞的意思。
一位名叫Jam的學生經(jīng)常因為語言鬧笑話,有一次,他問朋友,為什么中國有一種水果不叫“十五”,不叫“十七”,偏偏叫“十六”呢?隨后向朋友亮出一個鮮紅的石榴。
中國經(jīng)濟的持續(xù)增長是世界范圍內(nèi)“漢語熱”持續(xù)升溫的第一動因。巴黎塞納河邊聚集著為老外起中文名字的中國人。Philippe寫成“菲利普”;Paul寫成“保羅”,毛筆書寫,大方工整,擁有一個中文名字,一時變得比較時尚。甚至還有同胞專為外國朋友刻字,一方印章刻好,常常被對方視為寶物。
漢語的國際推廣
4年前開始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國家項目之一,其目的是向國外推廣漢語教學和介紹中國文化。
遠在2600年前,孔子就曾帶領(lǐng)他的弟子乘坐馬車周游列國,他曾感嘆“道不行,乘桴浮于?!薄H欢K其一生,老夫子從未走出山東、河南兩省。今天,借助文化傳播的快車,孔子與以他名字命名的學院一起,開始走向世界。據(jù)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透露,目前,全球78個國家已經(jīng)建立了249所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外國人目前有4000萬。
在許琳眼里,直到今天,也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跟漢字相媲美的文化形式,它既延續(xù)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又沒有受到大的摧殘。
孔子學院的發(fā)展速度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在過去4年間,平均不到5天,就有一所新學院誕生。
“孔子學院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出口產(chǎn)品?!泵绹都~約時報》評價說。
中國的魅力,抑或漢語的魅力,使得一些國家的政要親自參與孔子學院的漢語推廣活動。孔子學院更像是一個窗口。在很多地方,當?shù)厝税阉暈橐粋€“小中國”。社區(qū)里有人購買了中國商品,如高壓鍋、中國鞋,看不懂說明,會拿到孔子學院來求助,有人想來中國旅游,便先到孔子學院咨詢,甚至臨時學幾句簡單用語。
許琳透露,目前,教師、教材、教學法“三教問題”仍是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發(fā)展瓶頸。各國孔子學院對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的需求日益熱切,急需生動而鮮活的中華文化普及性多媒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