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兩個字搞不明白還玩什么錢?
在那萬惡的舊社會,有一個詞匯,人們經(jīng)常用,而現(xiàn)在不大用了,那就是“賣命”。
其實這個詞挺科學的。你想呀,一個人,如果從大學畢業(yè)開始工作的話,有效勞動年限,正好是30年,就等于說,你是把你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生命,分30年一點一點給賣出去了。
賣給你的老板,賣給你的公司或單位。
爹媽給你一條生命,不容易。古人說“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我們?nèi)?,更應該珍惜生命。所以,兄弟姐妹們,一定要把這30年賣出個……呵呵,不說太直白了吧!就是說,人的生命也要“效益最大化”。
在將來的同學會上,起碼得讓當初一眼都不瞟你的“班花”或“班草”,對你刮目相看。
那么,憑什么讓人家對你注目?
是你的腰包,你的財富,你的成功程度,說了歸齊,還是你有了個聰明的腦袋瓜。
把古人的現(xiàn)成智慧,裝進自己腦子里,付出的成本只是一點業(yè)余時間,收益是從此心明眼亮,能看清金融這東西里的種種貓膩,這不是很劃算的么?
我們還是言歸正傳,來談談古代的金融業(yè)是啥樣?
首先得搞清“金融”是什么意思?“金融”兩個字都搞不明白,還玩什么錢?
“金融”一詞,不是咱們老祖宗的發(fā)明,是近代我們從日本那兒拿過來的。就像“革命”、“社會”、“干部”、“經(jīng)濟”這些詞,有的雖然古代中國就有,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用法,還是借鑒人家日本的。
金融是什么,就是錢和關(guān)于錢的業(yè)務,這是個行當,是個專業(yè)。其中的“金”字,比較好理解了,世界各民族都在很長的歷史里把貴金屬作為貨幣,所以“金”就是錢,賺錢就叫“攬金”。
可是“融”呢?這是個啥意思?
這是指“資金融通”,也就是貨幣信貸,比如——借錢、還錢、抵押、放債,以及現(xiàn)在很流行的股票、債券、基金買賣。
中國古代沒有這個詞兒,可是有這類經(jīng)濟活動,所以古代也有金融業(yè)。而且放貸、借貸我們一般都說的是錢,可是古代的時候,借貸關(guān)系涉及的還不光是錢,還有糧食。糧食也能借貸,這是咱們老祖宗的一門特殊金融業(yè)。
就像前幾十年,“糧票”也能頂錢用,拿來換雞蛋。再早,1949年以后有一陣兒,政府公務員的工資還是發(fā)小米呢。
有意思吧?
神農(nóng)氏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催生了錢
那么中國古代的貨幣,是怎么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們干嘛就發(fā)明了貨幣?
這東西,現(xiàn)在是這么厲害地主宰了我們的生活和情緒。以至穿衣吃飯、討老婆、生孩子、上學、看醫(yī)生、直到進火葬場,都為錢所擾,讓我歡喜讓我憂的。你聽聽現(xiàn)在的辦公室、飯局上、電視里,“貨幣戰(zhàn)爭”、“金融風暴”什么的,都快塞滿了耳朵了!
這“魔鬼”是從哪里放出來的?
告訴你吧,錢——也就是說貨幣,是古代老農(nóng)民發(fā)明的,是在神農(nóng)氏時代的農(nóng)貿(mào)市場里發(fā)明出來的。
它是應運而生的,不發(fā)明不行了。是趕集的農(nóng)民一著急,就發(fā)明出來了。
據(jù)說神農(nóng)氏那會兒,規(guī)定中午時農(nóng)貿(mào)市場開市,“天下之民”都來以貨換貨,到換完了,就散場,“各得其所”(《易·系辭下》)。具體是怎么交易呢?比如女媧家里養(yǎng)的豬多,吃不完,但是缺羊,就把豬趕到市場去換伏羲氏他們家多的羊。
這叫“物物交換”,是最原始的貿(mào)易,還用不著錢。
可是問題來了!好比當時的交易價格,約定是一頭半豬頂一只羊,女媧沒法把半只活豬給伏羲氏,那就只好先欠著,下回趕集換東西的時候補上。如此就會很麻煩,拖欠得久不說,要是女媧故意賴賬,伏羲氏也有口難言。
還有,要是女媧一時碰不上愿意拿羊跟她換豬的人,她就得把豬趕回家繼續(xù)養(yǎng)著,想吃羊肉卻吃不著。不方便的事兒多著呢!
可是古代的農(nóng)民不會叫尿憋死。他們發(fā)現(xiàn),要是把一種比較流行的貨物獨立出來,其他的貨物都以它來標價,那就沒問題了。比如鴨吧,大家約定好:一只羊值五只鴨,一頭豬值四只鴨,女媧找不到賣羊的,就先把豬換成四只鴨,下回趕集再添一只鴨,就換回一只羊了。
這樣,鴨,就是最早的錢了。這叫“自然貨幣”,它不是人造的,是自然界里現(xiàn)成的東西。
咱們的老祖宗,先后使用過的自然貨幣多了,禽畜(像什么鴨,此待考。我估計可能是羊)、牛羊皮、糧食、鋤頭、烏龜殼、動物牙齒、牛羊角、蚌殼、布匹、珠寶玉器等等,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海貝。
順便說一句,為什么我懷疑最早的“錢”可能是羊呢?因為咱們?nèi)A夏民族遠古時代最喜歡吃羊肉,這跟現(xiàn)在不同。漢字里有兩個跟美味有關(guān)的字,就帶著“羊”字,那就是“羹”和“鮮”。
漢朝的文字學家許慎,對“美”這個字的意思有權(quán)威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他還說,羊是六畜里面最主要的食品。就是說,那時候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美?“羊大”就是美。陜西人到現(xiàn)在都還愛吃羊肉泡饃,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習慣。
羊既然最值錢,就極有可能作為最早的貨幣。你說是不是?
美麗的貝殼錢通行了一千年
用什么當錢最好,我們的先民老祖宗,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摸索了很多很多年,估計沒有2000年也差不多吧。
最合適當貨幣的東西,應該具備幾個條件:本身要有較高價值,來源稀少(物以稀為貴)、耐用、易于保存、便于攜帶、個頭兒大小差不多。
尤其便于保存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拿鴨子來做貨幣,你還得養(yǎng)活它,有成本在里面,不能計入價值。而且萬一死了,這“錢”也就沒了。不過古人拿家禽、牲畜做貨幣的時候,還比我們幸運一點,牲畜死了,好歹能落下肉吃,全家美餐幾頓。
現(xiàn)在,你把錢扔進基金公司,說給你“蒸發(fā)”掉70%,你一點脾氣沒有,連肉湯都喝不上。
尋找合適的自然貨幣,其歷史是漫長的,聰明的古人終于找到一樣東西,符合所有條件,那就是海貝。
海貝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它的殼,是棗核形狀的,中間裂開一條帶齒的縫,外表光潔漂亮,有花紋,堅硬不易碎,大小都差不多,最適合做貨幣。最重要的,是它資源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出產(chǎn)很多,可避免貶值。
中國古代的貝幣原料,出于對質(zhì)量的要求,主要是從海南來的。那時候海南還沒收歸華夏版圖(后來是漢武帝收進來的),屬海外無主領(lǐng)土。中原和海南,不僅隔著個大海,還隔著長江以南的“百越”地區(qū),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運一麻袋貝回來,其本身價值就非常高了,拿來做貨幣正好。
古人這下不用趕著鴨子或背著老牛皮去買東西了。
懷里揣一把貝殼就出發(fā),體面,不占地方,方便得多了。它又是以個數(shù)為單位的,好計算。這就跟現(xiàn)在的“鋼蹦”差不多了,一只羊,10個貝,一頭豬,8個貝,妥了!
那個古老的年代,按理說頂數(shù)海南人最富裕了,全華夏最大的造幣廠就在那兒。大海灘上,一退潮,“貨幣”到處都是,動手撿就是了。估計那時候就有“造幣專業(yè)戶”,成天的撿海貝,運海貝,給中原地區(qū)提供資金。
這個“海貝本位制”的貨幣體系,從夏代開始,一直實行到秦滅六國,最后才廢止,前后總共有1000多年。
1000年,這得有多長?一般人沒概念。咱們這么舉例吧,說說從現(xiàn)在起倒退回去1000年是哪一年,大家就能有點概念了: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時代。夠久遠的了吧?那時候的首都開封遺址,如今已經(jīng)被沖積土埋在地下14米了!
而咱們現(xiàn)在習慣使用的現(xiàn)代意義的紙幣,是從那一年開始的呢?
是從1906年,八國聯(lián)軍都來過北京以后了。是那時戶部銀行(后改名大清銀行)發(fā)行的。當然在此之前,外國銀行就已經(jīng)在中國發(fā)行了紙幣,各省官辦銀號也自行發(fā)了紙幣,但也早不了多少。這才多少年?100多年。跟1000年能比嗎?
這下你該明白了:像是發(fā)財?shù)摹柏敗?、貿(mào)易的“貿(mào)”、購買的“購”、貨物的“貨”、資本的“資”、賠償?shù)摹百r”,賬本的“賬”,還有“貴賤”、“賄賂”等等漢字里邊,為什么都有個“貝”字了吧?
這就是文化,是大伙掛在嘴邊的“中華文明”!
“沒錢”還能叫朋友嗎?
要說中國的古文明博大精深,一點也不假。最了不起的,是它從來沒中斷過,這樣,4000年以前的信息,很多都能保留到現(xiàn)在。
這個信息的載體,就是咱們使用的漢字。你比如說,剛才說了那么多帶“貝”的字,這個“貝”,現(xiàn)在是簡化了,半個方框里是個“人”字。啥意思?解釋不了。而繁體字是直接從甲骨文、鐘鼎文沿襲下來的,保留的信息就比較全。
那考考你吧:繁體字的“貝”,里面有兩橫,你看像什么?
是——錢串子!
下面那兩撇,要我看很像是是繩子穗兒,不過可能畫的是一只手??傊笮挝淖志褪且环?,能給我們非常逼真的圖像。
這才是純粹的寫真!古代的貝幣,為了方便攜帶,免得坐馬車散落了,在貝上都要打孔,然后用繩子串上,就跟后來的銅錢串子一樣。
這個,有商代的出土文物為證。
商代的墓葬里,普遍都有貝幣隨葬。其中以隨葬一枚貝的為多,錢來得不容易,埋一枚意思一下就行了。不過,多的也有好幾千枚的,那都是超級貴族的墓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代有個君主叫武丁,他的諸多妻子中有個叫“婦好”的,墓葬位于現(xiàn)在的河南安陽,1976年那年,考古隊一家伙就從中挖出來6680多枚貝幣。
這位貴婦,相當于后世的皇妃了,隨葬的錢,起碼也得有今天的十幾萬吧,看來那時候的一枚貝幣,比今天的一元錢的幣值要高多了。
這些挖出來的貝幣,就都是打了孔的。商代的貝幣,先是流行細孔,后來大伙富裕了,錢越來越多,就流行大孔,好串得更多。最后這也不行了,就把貝殼磨小,讓它變輕,一次背它幾百個也不累,這就叫“背磨式”貝幣。
那時候,貨幣的計算單位,不是一枚、兩枚,而是“朋”。注意了,這又是一幅畫!
把一串貝幣穿好,掛在腰帶上,你看,這兩邊垂下來的錢,是不是就是個“朋”?至于每串多少枚,后人不大清楚,古人常說“五貝為朋”,不過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是10枚貝為“一朋”。
《詩經(jīng)》就提到過這個“朋”。在《詩經(jīng)·小雅》里有一句:“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边@里的“錫”字是“賜”的異體。這詩是說:一個學生,去見老師(君子),老師賞了他一百“朋”錢。在古時候,這是數(shù)量驚人的厚禮。古代人真是不可琢磨,收學生,還有倒搭錢的!
一串錢,垂下來兩邊的數(shù)量一樣,價值一樣,這就是“朋友”這個詞的詞源吧。成語說“朋比為奸”,也是這個意思,兩人一樣壞!
是啊,發(fā)展到今天就更是了,沒錢,還能叫朋友嗎?
再多的海貝也不夠用了
商王武丁,寵愛他的女人,在她死后用一大筆錢隨葬。這說明,自古以來愛情就有價。
讀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我是80后,是現(xiàn)代人,跟你那些陳芝麻爛谷子有什么關(guān)系?”
哦?你再說一遍。
聽著,我問你:你跟你最親愛的人在親熱的時候,激情耳語時,你叫她(或他)什么?
“寶貝!我的寶貝兒啊!”——是不是?
什么叫“寶貝”? 寶貝就是熱帶海洋里的單殼貝類。這不就是古代的錢嗎?
寶貝,就是貝幣,是那種又大、又飽滿、又漂亮的高品級貝類。那你不就等于在喊:“錢?。∥业腻X?。 ?br/> 相傳《周禮》是西周大政治家周公旦所著,內(nèi)容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草木魚蟲,是一部智慧全書?!吨芏Y》所描述的周朝,那簡直是一個儒家理想國。這部書在典章制度方面對后世影響很大,隋唐以后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中央機構(gòu)設置,甚至古代朝鮮漢城的城市布局,都是按照《周禮》來的。
不過呢,據(jù)說《周禮》編寫好以后就藏入了秘府,基本上誰也沒見過,在西漢末年漢成帝時代才被發(fā)現(xiàn)。這離著周公那時候有1000年了。
這也有點太離譜了!所以一般認為此書成于戰(zhàn)國時期,梁啟超干脆認為它是王莽為篡位而搞的偽書。
所以,西周到底有沒有稅務所,國家是不是向私人貸款,咱們就糊涂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