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玲
摘要: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是古羅馬史研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平民反對貴族斗爭主要圍繞著擔任高級官吏職位的權利、免除債務、分配土地、法律的制定等目標而展開。在斗爭過程中,平民屢次采取“撤離”的手段來迫使貴族做出讓步,最后取得和解;平民是在合法的斗爭基礎上進行的,內部沒有發(fā)生武裝斗爭;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目標比較明確;平民反對貴族斗爭時間之長,在任何國家是不多見的。這些構成了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特點。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結果是平民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并且促進了羅馬國家制度的完善。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平民反對貴族斗爭是羅馬歷史上的大事,它對羅馬歷史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羅馬共和國;平民;貴族
中圖分類號:D73.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30—02
公元前509年,人民起義驅逐了塔克文家族,推翻了王政時代的統(tǒng)治,古羅馬的歷史從此進入到共和國時期。古羅馬共和國社會早期,兩個基本的對立階級就是平民和貴族。貴族不僅在政治上專權。而且在經濟上也遏制平民。平民沒有權利參與國有土地的分配和使用。貧苦的平民在絕境中往往向貴族舉借高利貸,而這種高利貸是以人身為抵押的。償還不上的平民就淪為債務奴隸。于是政治權力、土地和債務問題構成了當時平民和貴族之間矛盾的焦點。此外平民在司法審判中也經常成為不公平判決的犧牲品,這一切觸發(fā)了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長達兩百多年的歷史之久的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中多次采用撤離的手段,他們的斗爭是合法的,斗爭時間長,目標明確,構成了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特點。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結果是平民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并且促進了羅馬國家制度的完善。
羅馬的王政后期,第六位國王塞爾維烏斯在位時(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36年),實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與社會改革。改革的原因是,私有制引起的階級分化使羅馬人民內部產生了貴族和平民兩個對立階級,財富的分配和原有的政治權力的分配出現了不平衡。加之原有的氏族組織和軍事組織已經不適合新的社會形勢的需要。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三點:第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來按照血緣關系組成的3個氏族部落,按地域標準劃成4個部落。第二,對公民及財產進行普查,在此基礎上按照財產的多少把羅馬分為5個等級并且確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第三,創(chuàng)設森都利亞大會,即百人隊會議,取代庫里亞大會的宣戰(zhàn)、選舉、審判等重要的職能。這樣不僅打擊了氏族制度而且還大大增加羅馬的人數,壯大了羅馬公民的集團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有利于羅馬歷史的發(fā)展。塞爾維烏斯改革的意義在于通過這次改革羅馬,完成了氏族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同時也確立了富有的貴族對廣大平民的優(yōu)勢。
公元前510年建立了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實質上是貴族的共和國。執(zhí)政官選自貴族,元老院也有貴族把持。平民雖有權利參加公民大會,但是他們享受的政治權利是不同的,平民不能進入元老院和擔任國家高級官職,同樣,宗教職務也被貴族壟斷,貴族內部實行聯姻,嚴格自動封閉起來。在經濟上,貴族大量侵占征服而得來的土地,而平民卻得不到土地的分配。平民中只有少數人由于經商發(fā)財致富,大多數的平民缺少土地生活困苦,連年的戰(zhàn)爭也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賦稅負擔,致使許多平民負債破產。貧困的平民有些投靠貴族充當依附民;有些則向貴族借貸錢糧維持生計。無論是無地的平民,還是有小塊地的平民,都不得不另找生活的來源,他們在貴族的土地上勞動,或者在公有的地上勞動,他們通過保護制度或借貸制度或短期雇工等方式,以人身抵押,以勞交換,換取一份謀生的土地生產資料。但是高利貸盛行,利息很高。又按債務習慣法,借債須以債務人及其家屬的人身為抵押,到期不能償還,債主有權拘禁抵債者,強使他們充當債務奴隸,甚至出賣到國外。貴族和平民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不平等,必然激起矛盾,導致沖突。平民展開反對貴族的斗爭,要求分得土地,取消債務奴役。同時在政治上也要求維護人身自由和合法的權益,特別是富裕平民要求享受與貴族平等的權利,參與政權,結束貴族獨攬大權的局面。而公元前六世紀以來的軍事戰(zhàn)術的重大變化,即普遍公民充當的重裝步兵取代貴族的騎兵成為戰(zhàn)爭的主力,使平民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和條件與貴族展開這場斗爭。
在斗爭過程中,平民屢次采取“撤離”的手段來迫使貴族做出讓步,最后取得和解;平民是在合法的斗爭基礎上進行的,內部沒有發(fā)生武裝斗爭;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目標比較明確;平民反對貴族斗爭時間之長,在任何國家是不多見的。這些構成了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特點。共和國初期的古代羅馬經常同臨近部落發(fā)生戰(zhàn)爭。在敵兵壓境之際,當貴族不同意平民的條件或侵犯了平民的利益時,平民就集體撤出戰(zhàn)斗或公民公社,這一行動使貴族大為驚慌,因為羅馬周圍強敵如林,戰(zhàn)爭此起彼伏。平民的軍事力量對古羅馬至關重要。于是貴族不得不作出讓步,派使者和平民進行談判,最后取得和解。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主要有三次大的“撤離運動”。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基本上是在合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即利用合法的手段圍繞著擔任高級官吏職位的權利、免除債務、分配土地、法律的制定等目標同貴族進行斗爭。這場從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王政時期末期開始,到公元前三世紀末結束。這種長期的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是不多見的。
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平民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經過兩百余年的斗爭,平民在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成果,全體平民在政治和法律上爭取了與貴族享受平等的權利:他們有權擔任國家公職,可以參加特里布斯大會,行使政治權利。在法律上成為共和國的主人,平民與貴族通婚得合法化使平民取得和貴族平等的社會地位,使他們與貴族融合在一起,這樣不僅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且還沖破了貴族極力維系的血緣氏族的最后籓籬,換了血液,消滅了氏族制度的殘余,平民的經濟地位通過斗爭也有所改善,這就使得羅馬公民內部關系得到調整,擴大了共和國的社會基礎,特別是廢除債務奴役制,劃清了自由民和奴隸之間的界限,開創(chuàng)了羅馬奴隸主不再奴役本國公民,而使奴役外籍奴隸的道路上來,后來隨著奴隸制的進一步發(fā)展,羅馬公民內部矛盾逐漸讓位于奴隸主階級和奴隸之間的矛盾,使羅馬發(fā)展成為一個典型的奴隸制國家。
平民地位的提高,特別是國家高級官職對平民的開放,對于平民中富裕的上層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一旦選入高級官員,便有可能參加元老院,同時與貴族通婚,又使他們與貴族融合在一起。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下半期和公元前三世紀初,平民上層便與貴族逐漸合流形成了所謂的新貴,共同把持政權,因為在等級斗爭中貴族慢慢衰落了,他們家族凋敝。據奧莫統(tǒng)計,共和國初期貴族氏族共有61個,公元前四世紀初期減少了37家,到公元前僅剩下24家,公元前五世紀羅馬貴族和平民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比10,而到公元前三世紀羅馬貴族與平民的之比為1比20,貴族人口減少了一倍。[10]252相反,平民的政治影響和勢力與日俱增,特別是富有平民參與政權,成為當時社會上顯赫的人物,貴族之中許多人拋棄門第之見,開始與平民上層結好,而平民上層也有意攀附貴族,互相聯姻逐漸融為一體。他們獨攬大權排斥異己,利用職權大量侵吞公有地,大規(guī)模的使用奴隸進行生產勞動,變成新的奴隸主階級。據說李錫尼和綏克斯圖法案通過不久,李錫尼、綏克斯圖斯和吉努西烏斯等平民家庭首先變成為新貴。以后新貴陸續(xù)增加。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出現了十幾家新貴。在新貴之中也有來自拉丁姆和坎佩尼亞城市的顯要人物如圖斯庫洛姆城弗爾維烏斯家族便是拉丁人中最著名的新貴家族。
經過貴族和平民長期的斗爭,羅馬國家制度也逐漸完備起來,除了原有的庫利亞大會和森都里亞大會以外,又增添了特里布斯民眾大會和平民大會。庫利亞大會已經完全喪失其政治意義,僅在形勢上授予高級官職而已。森都里亞大會決定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選舉執(zhí)政官、監(jiān)察官和行政長官,審理涉及被高級官員判處死刑和其他重刑的上訴案件。特里布斯民眾大會與森都里亞大會不同之處是4個區(qū)域部落聯盟的眾多無產階級也都能夠投票,不過只限在四個區(qū)域部落聯盟。在這個會議上能夠選舉財務官和其他低級官員。審理涉及被高級官員課以罰金的上訴案件。平民大會參加只有平民。由保民官召開。在平民大會上選舉保民官,市政官也審理一些案件。在公元前287年平民大會也獲得了獨立的立法的資格。由于國家職能的增加和國家事務的繁多,各種高級官職也相應的設置和增加起來進一步完善起來。在共和國初期只有執(zhí)政官,獨裁官(必要時才設)和神職官,到公元前又添了行政長官2人,監(jiān)察官2人,市政官4人,財務官4人。行政長官是執(zhí)政官之下的首席長官,主管民事訴訟,公布法令匯編,特別是對法典上沒有明確規(guī)定頒發(fā)的案件制定處置原則。他還提名地方法官的人選,還作為執(zhí)政官的代表負責召集元老會議。有時還隨執(zhí)政官出征。這些官員的設置,完善了羅馬的國家機構。
羅馬共和國早期,貧苦的平民為了不受政治上的壓迫,就和貴族爭奪擔任高級官職的權力;為了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就和貴族爭奪土地;為了人身自由,就要求廢除債務奴役,為了在司法上不受迫害,要求制定成文法。平民在反對貴族斗爭中多次采取撤離手段,他們的斗爭是合法的,斗爭時間長,目標明確,構成了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特點。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結果是平民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并且促進了羅馬國家制度的完善。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平民反對貴族斗爭是羅馬歷史上的大事,它對羅馬歷史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玉娟.試析羅馬平民的身份地位[J].史學理論研究,2003,(1).
[2]文聘元.西方的歷史故事[M].天津:藝出版社,2001.
[3]賀五一.試論古羅馬的保民官[J].湘潭師范學報,2002,(3).
[4]格羅索.羅馬法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5]賀五一.試論古羅馬的保民官[J].湘潭師范學報,2002,(3).
[6]阿比安.羅馬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
[7]文聘元.西方的歷史故事[M].天津:藝出版社,2001.
[8]阿比安.羅馬史(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9]武瑞田.古羅馬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J].臨沂師專學報,1994,(2).
[10]奧莫.羅馬政治制度[M].倫敦:1929.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