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紹聚
習慣決定命運,對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事實正是如此,1998年,世界巨富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應邀到華盛頓大學講演,當學生問:“你們怎么變得比上帝還要富有”時,巴菲特回答:“非常簡單,原因不在于智商。為什么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fā)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習慣、性格和心態(tài)?!北葼枴どw茨聽后表示十分贊同。
作為被人們賦予了“人類靈魂工程師”、“辛勤的園丁”等美稱的教師——這一特殊身份的人,自身的不良教育習慣卻會有更大的危害,因為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甚至終身的影響。一個教師具有好的教育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所以為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了學生的快樂成長,教師必須學會對自己的教育習慣進行反思,而習慣一旦養(yǎng)成,要改變它卻極為不易,因為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教育行為和習慣,背后支撐的卻往往是一個教師的價值觀和教育觀。教師們反思的一些教育習慣,實際是在傳統(tǒng)教育觀支配下的一種久而久之的行為。許多時候教師對這些不良習慣往往毫無知覺,而借助外力可能更容易促使他們改掉壞習慣,因此作為學校,為了幫助教師養(yǎng)成良好的教育習慣。為了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健康發(fā)展快樂成長的引路人,有必要借助多種形式促使教師經常進行教育習慣的反思,幫助教師在反思中改掉不良的教育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教育習慣。
一、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撰寫教育反思筆記,提高理論素養(yǎng)
人的一切行為習慣都是受思想意識的支配,所以要想讓教師能夠養(yǎng)成反思教育習慣的良好行為。必須要讓教師學會從思想的根源尋找問題,從自己對教育的認識、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教育理念入手,只有讓教師從理論上提高自己的教育專業(yè)知識和教育理念,讓教師真正認識到反思教育習慣的重要性,教師才有可能養(yǎng)成教育反思的良好習慣。而教師日常的工作非?,嵥?每天的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教師很容易陷入機械重復教學工作的習慣之中,所以學校在很多時候必須借助強制性的管理手段——規(guī)章制度來幫助教師克服惰性,從數(shù)量到質量上給教師提出反思目標,明確反思方向,如利用每周的業(yè)務學習時間定期組織教師學習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論,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贊可夫的《和教師的談話》等,讓教師在學習中一起探討自身在教育理論方面存在的誤區(qū),探討自己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確自身以后應該反思的方向,懂得自己需要改掉哪些不良的教育習慣,應該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教育習慣,在學習的基礎上要求教師寫出自己的教育反思,并經常進行反思交流,讓教師在相互交流中學會以他人為鏡,共同提高教育習慣反思的能力。
二、借助課堂觀察反思教育行為,糾正錯誤教育習慣,提高教育能力
當教師對教育習慣反思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以后,學校就可以組織教師學會對自己的教育行為習慣進行觀察,可以采取課堂觀察、課后觀察,自我觀察、互相觀察等方式,因為課堂觀察是教師觀察他人或自我課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藝,因而更多的是指向自己。教師進行課堂觀察是以提高實踐智慧為目標,有著極強的實踐指向性。因而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堂觀察是以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技藝為旨歸,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情境中進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構的一種研究活動。具體做法一方面可以讓教師自己在上課過程中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觀察并及時反思,也可以由教師本人或者學校出面幫助教師對課堂進行錄像,請同事幫助記錄課堂教學實況,然后對自己的課堂從教法學法、教學藝術、體態(tài)語的運用、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課堂調控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習慣進行反思;另一方面可以由學校不定期地對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行錄像(拍攝的內容可以是學校教師中良好的教育行為習慣,也可以是教師身上存在的不良教育習慣及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可以是一個瞬間、一個動作,也可以是一種做法、一個畫面等),然后讓教師觀看并進行反思,或者組織教師觀看在其他學校拍攝的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習慣,觀看后進行討論交流:哪些教育習慣值得推廣,哪些教育習慣要盡量避免,哪些教育習慣必須改正,讓教師在探討交流中和自身相對比,更多地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不良教育習慣,并及時加以改正,這些不良習慣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批評一句命令等,都要從學生受益的角度出發(fā),都要能夠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都要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和榜樣,讓教師良好的教育習慣成為教師和學生終身受益的良好品質。
三、多渠道調查反饋,多形式評價促進,形成反思教育習慣的合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正是知道習慣的重要性,我們才需要不斷地教育孩子要養(yǎng)成好習慣,改正壞習慣。而反觀我們自身,我們的習慣養(yǎng)成如何呢?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有一些需要改正的習慣?我們身上是不是已經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變而又很容易忽略的習慣?由于教師的教育習慣包括的范圍、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影響非常深遠,有時可能僅僅是習慣性的一句話,習慣性的一個表情,習慣性的一個眼神,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而教育習慣是教育觀念乃至教師綜合素質最持久最頑強的表現(xiàn),好的教育習慣決定了教師必然走向成功,壞的教育習慣決定了教師必然走向失敗。毫無疑問,教育習慣是值得反思的,只有反思才能覺醒,只有覺醒才有行動。但是,僅有反思是不夠的,僅有覺醒甚至一般的行動也是不夠的,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教育習慣??梢哉f,只有廣大教師養(yǎng)成了良好的教育習慣,發(fā)現(xiàn)孩子和解放孩子才有了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長才讓人放心。所以培養(yǎng)教師學會反思教育習慣,形成反思教育習慣的能力并成為每個教師的良好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切僅靠教師本人、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調動學生、社會的力量來共同關注,形成一股培養(yǎng)反思教育習慣的合力,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第一,借助多種多樣的“反思教育習慣”校本教研活動,如成立“教育習慣”師生糾錯隊,開展“反思教育習慣”的演講比賽,舉行“反思教育習慣”的征文評比,實施“每天送你一句話”(可以是關于習慣的名言,也可以是同事之間真誠的指出錯誤或對同事良好教育習慣的贊美)等活動,讓教師在這些活動中認真反思,不斷進步,養(yǎng)成良好的教育習慣。
第二,發(fā)揮學生的評價作用,讓學生對教師的教育習慣進行評價,可以采用不記名的問卷調查,開展“我給老師提建議”主體班隊活動、“送給老師的悄悄話”幫助教師改正錯誤教育習慣的書信活動、“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演講比賽、“一句話一輩子”講故事比賽等,讓教師從學生的言語中、評價中尋找自身的缺點,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明確怎樣做個受學生愛戴和尊敬的好教師。
第三,發(fā)揮家長、社會的監(jiān)督作用,促進教師認真反思,如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交流工具——網絡(學校網頁、班級在線、教師博客等),請家長談談對“教師反思教育習慣”的看法、對學校教育、教師教學提出建議和意見,及時交流孩子的受教育變化或存在的教育問題等,也可以向家長、社會進行不記名的問卷調查,了解社會及家長對教師的看法、需求、建議和意見等,從而促使教師不斷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教育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教育習慣。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城頭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