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蘭
教學契機,也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chuàng)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現(xiàn)。抓住契機進行教學,可拓展學生的學習,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一、巧用教學契機,開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講課的時候,好像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留下不講,從而給學生造成暫時性的知識空缺。當學生從教師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知識時,會情不自禁產(chǎn)生一種急于要改變它們并使之完滿的心理趨向。這種趨向會激發(fā)學生自覺參與、主動求知,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這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能起到“吊胃口”的作用,可以有效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學《赤壁之戰(zhàn)》一文,教學已進入了尾聲,突然班上一個學生站了起來,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我抓住這一問題給學生講解:“此文是根據(jù)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jié)改寫的,講述的是公元208年的冬天,孫權手下的周瑜、黃蓋等針對曹軍的弱點,在赤壁用計打敗了曹操的故事。這是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關于曹操的好壞之論,歷史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如劉邦打敗了項羽,誰能說項羽不是英雄?”此時我因勢引導,以此為契機,提示學生在課余可以閱讀《三國志》《三國演義》等相關書籍,了解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課余,學生興趣盎然地閱讀原著,找論點、做筆記,圍繞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展開爭論。盡管這種爭論見仁見智,各有不同,但都是學生智慧的釋放、情感的撞擊、視界的敞亮、主動探究的表現(xiàn)。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得對赤壁之戰(zhàn)及曹操等人物更加完整的深刻認識,提高了思考探索的能力,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知識的目標都更可貴的資源。通過引導,學生的閱讀領域得到拓展延伸,運用語文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開闊了思維空間。
二、創(chuàng)設教學契機,拓展思維空間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課堂教學如果能向?qū)W生提供創(chuàng)造的機會,無疑是很好的“生長點”。兒童具有創(chuàng)造的天性,假如教師能為學生搭建舞臺,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就可以得到極大發(fā)揮。
各種版本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都相當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不少課文給學生留下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以人教版為例,如,《蜜蜂引路》一文,文中第三段講列寧是怎樣找到養(yǎng)蜂人的,體現(xiàn)了列寧非凡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課文只講了列寧看到什么、怎么做的,而沒有畫出列寧的住處和找養(yǎng)蜂人沿途經(jīng)過的花叢、園子、小房子等的方位示意圖,也沒有說列寧是怎么想的。我在教學時,發(fā)現(xiàn)這一隱藏于教材中的教學契機,就利用這一空白,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己研究”,動腦筋想,用眼睛看,動手做。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第三段,邊讀邊把有關花叢、園子、小房子的句子畫出來,特別是在表示方向位置的詞上做上“△”記號。隨后,讓學生根據(jù)理解和想象,畫出相關的方位示意圖,形象再現(xiàn)列寧的觀察過程,并引導學生討論、評說方位圖,借助想象構圖補白,展示列寧觀察和思維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開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潛能。
三、捕捉教學契機,體驗探究的樂趣
課堂是師生互動交往的場所,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經(jīng)歷的生命歷程,應當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如果無視課堂中與學生的不斷對話并調(diào)適,將課堂囿于封閉狀態(tài),則必然違背了課程的終極目標。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主客兩分式”的教育教學,主體是教師,學生成了客體,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學習活動受制于教師預設的框架之中。其實,教師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預設的教學計劃同課堂的真實情境之間經(jīng)常存在著某種“偏軌”。我認為,這些“偏軌”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與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這些“偏軌”如果利用得好,正是拓展學習的良好契機。如教學《窮人》一課時,課堂實境并未如我所料地進行。于是,我干脆拋棄了原先預設的方案,捕捉教學契機,引導學生向教材挑戰(zhàn),進而幫助他們深刻理解教材,體驗思考的快樂。
師:大家在讀的過程中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課文主要表現(xiàn)桑娜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為什么課文中要把她抱回孩子后的不安、矛盾的心理寫得那么詳細呢?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大家共同討論討論。
生:我認為這種矛盾心理影響了桑娜樂于助人的形象,可以不寫。
生:我認為這種矛盾心理是真實可信的,寫出了桑娜的真情實感,要詳細寫。
師:這種矛盾心理的描寫,對表現(xiàn)桑娜善良性格和品質(zhì)有何作用呢?對你們大膽向課文挑戰(zhàn)的勇氣,我由衷佩服!不過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看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
(這個問題喚起了學生獵取新知識的欲望。學生閱讀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思考,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后得出問題的答案)
生:桑娜產(chǎn)生矛盾心理的原因是貧窮,本身過著貧窮的生活,卻還為別人著想,更顯示了她的善良。
生:桑娜思想斗爭的結果是寧愿自己挨揍,也要收留鄰居的孩子,可見她是不顧一切地幫助別人。
生(先前質(zhì)疑的同學):哦,我明白了,文章表面上寫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實際上是反映漁家生活的艱難和貧窮,烘托桑娜寧愿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zhì)。
從“心理描寫”看出漁家生活艱辛,看出文中人物的品質(zhì),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課堂出現(xiàn)了無法預料的精彩,學生享受到了探究的樂趣。教學有預設的一面,也有超出預設、出乎意料的一面,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切忌對學生稍有“旁逸斜出”便扼制封殺,須知這是一種生硬呆板粗暴消極的做法,只能使生動有趣、充滿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學走向刻板萎縮,最終導致教學效果的跌落,導致學生主體精神的缺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苯處熑裟苊舾械夭蹲狡渲杏袃r值的因素,“為學習而設計教學”,敢于突破預設的教案,通過富有智慧的教學,抓住課堂生成的教學契機,引導學生開展探究,產(chǎn)生積極學習效應,就能將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引向一個更為深刻和寬廣的境界,讓課堂充滿靈動與活力?!?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學)
□責任編輯:徐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