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所謂自主學習通常是指主動、自覺、獨立的學習,自主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師指導下獨立、主動、有個性地學習.自主學習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轉變教學觀念,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變教學為導學,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培養(yǎng),只注重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做法,確立一種全新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才能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
一、增強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動機越強烈,學習的主體性就越強,就會積極主動去解決困難.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才能真正喚起學生持久的學習動機.教師應該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下工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喜歡化學,樂于去自主探索.
1.充分挖掘實驗功能,讓學生在好奇中樂于自主探究
化學實驗是驗證原理、探索規(guī)律、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手段.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兩部分.在演示實驗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動、鮮明的化學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如在番茄中插入銅片和鋅片制作“番茄電池”、用植物的花、果、莖葉自制“指示劑”、利用碘受熱升華做“指紋檢查”等趣味試驗,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分析,不斷構建新知識,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些物質的性質.化學教材中很多是驗證性實驗,教師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實驗條件,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自覺性.如通過“巧除水垢”、“白紙顯字”等家庭小實驗及“肥皂的制取”、“從海帶中提取碘”等學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學會實驗基本方法.教師更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實驗,及時地幫助學生總結成敗得失.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設計探索性實驗,改進實驗方案,主動探索,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學會實驗的方法,從而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主動學習
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新奇和神秘的化學現象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象上,而對于復雜的微觀世界,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多媒體教學軟件中豐富的視頻,形象的動畫,多彩的圖片,活潑的文本,都是能吸引學生看、動、聽、思、問的興奮點,教師還可以適時地提出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讓學生課后通過實驗、討論、利用圖書館和互聯(lián)網的基本技能查找資料等方法去探求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習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時利用學生對網絡的興趣,教師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討論的空間,豐富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塑料時,人們早已知道塑料是絕緣體,然而現在出現了能導電的塑料,對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導電塑料的生產原料、結構、性能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作調查報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和途徑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在參與、動手、交流、討論、質疑、分析中尋找答案,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利用各種資源自主學習,從而提高信息素養(yǎng).
3.滲透科學、社會教育,增強學生了解社會的意識
要使學生對化學感興趣,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讓學生了解到化學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習內容去觀察、分析自然和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探究其中蘊含的化學因素,使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在學習蛋白質性質時,讓學生調查身邊的人是否有用牛奶服藥的,在調查的基礎上,讓學生知道牛奶中的鈣、鐵離子會與某些藥物生成穩(wěn)定的難溶性化合物,降低了藥品在血液中的濃度,影響療效;在學習合成塑料時引入塑料袋、塑料泡沫制品在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很大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在學習乙醇時引入1998年的山西朔州假酒案等.讓學生走出校園,通過調查等實踐活動體會化學與環(huán)境、能源、材料和生命等科學密切相關,了解社會,走進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生利用化學知識主動服務生活、社會的熱情與責任感.
二、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過程的主人,學生的能力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在分析、解決大量的社會實踐問題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激發(fā)學生為實現自我發(fā)展而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參與學習.
1.通過實驗策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化學實驗的過程一般包括設計方案→實驗操作→觀察→記錄現象→數據處理→獲得結論.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能學到知識、技能和實驗方法,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獲得多種能力.教師應根據所觀察實驗的特點,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去觀察實驗現象,訓練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觀察能力.如在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應引導學生觀察鈉的位置、水面的現象、液體的顏色、聽到的聲音等等實驗現象,讓學生明確觀察什么、怎樣觀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觀察到的各種現象進行準確的描述、分析概括,得出結論,從而理解并掌握知識.觀察能力側重于“看”,但“看一看”不如“做一做”.“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需躬行”,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造學生實驗的條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學生能做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甚至可以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索性實驗,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大膽地自主設計實驗,改進課本上的實驗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成功與失敗中增長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2.通過合作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策略,它在改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效果顯著.合作小組的成員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其評價是以小組總體目標達成率為依據,在不同的合作中,互換角色,充分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在主動參與的、平等互助的基礎上,既照顧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當學生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啟發(fā)時;當學生學習任務需要分工協(xié)作時;當學生對問題出現較大分歧時,都是合作學習的好時機.而這一切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教師在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時應考慮學生的能力范圍,太難學生之間無法合作,太容易沒有合作的價值.同時教師設計討論問題時一定要吃透學生,考慮滿足小組內不同學生水平的需要,讓小組內的成員產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各自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互助合作的功能,教師還應該改變評價方法,嘗試在不同的學習任務中,鼓勵學生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重視成績差的學生所提出的見解和貢獻,讓所有的學生都樂于參與合作,主動形成合作意識,把自主學習引向深入.
3.通過概括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化學學科知識點既多又分散,許多學生對知識掌握缺乏條理性,把握不住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注意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歸納總結是對課本內容、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和歸類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掌握總結技能,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充分挖掘不同章節(jié)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將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成一個動態(tài)的知識網絡.從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在講授學生普遍感到知識點分散瑣碎、內容繁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以各族元素中常見元素為基礎,從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入手,歸納各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征及其內在聯(lián)系,注意運用元素周期規(guī)律,概括出各族元素的通性及性質遞變的規(guī)律性,幫助學生構建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和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三者之間的內在統(tǒng)一的知識體系.復習中更應加強訓練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學生可通過自列專題等形式把較為分散的知識點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常用的形式主要有圖表法.如知識概念系統(tǒng)圖、知識結構圖、性質比較表、物質轉化關系圖、反應關系圖等.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構建知識體系的框架圖,逐步養(yǎng)成總結規(guī)律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和意識.
4.通過閱讀策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代社會是終生學習型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要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而進入社會后的自我學習主要靠閱讀來達到對原有的知識的自我更新,因此讓學生學會閱讀自學,才能更好地適應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生活.首先,正確的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提倡“泛讀—通讀—精讀—研讀”層層遞進的閱讀方法.快速瀏覽,了解學習內容的概貌;仔細閱讀,抓住學習的重點;精心閱讀,以求突破;反復推敲,大膽質疑.其次,指導學生做好筆記,記筆記能有效地積累知識,抓住要點.三是通過適量的練習來檢查對閱讀的掌握程度.另外可嘗試寫章節(jié)小節(jié),這樣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只有自覺形成“看、劃、寫、思”相結合的閱讀習慣,在看書時手、眼、心并用,才能真正成為會主動學習的好學生.
現代信息社會知識和技術更新的快節(jié)奏,要求教師務必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學生的知識不能再“填鴨式”地灌入,而應該教會學生終身發(fā)展的一種必備的技能,那就是自主學習能力.這是適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和新的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體差異,讓學生“會學”“會問”“樂學”,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許英姿.中職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D].南師大教育碩士論文.
(責任編輯:廖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