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自他動詞分類的先行研究進行綜合考察,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用原型理論進行日語自他動詞研究的方法?!娟P鍵詞】日語 自動詞 他動詞 原型理論動詞在日語語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語言學者將動詞從各個角度分類來進行深入研究,如繼續(xù)詞和瞬間動詞,意志動詞和非意志動詞,自動詞和他動詞等種種分類。本文對自他動詞分類的先行研究進行綜合考察,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用原型理論進行日語自他動詞研究的方法。1. 自他動詞研究的開端日語中對動詞自他類別的關心由來已久,在近世以前就有關于和歌中動詞“自他”性質的描述,但是當時的“自他”指的是「自分と他者」,與我們現在所講的“自他”意義不同。一般認為現在我們所講的「自動詞」、「他動詞」的概念形成于文彥的『広日本文典』和『広日本文典別記』。他的語法對日本傳統(tǒng)國語研究與英語語法研究進行折衷,提出了自他動詞的概念。「他動詞」為transitive verb的譯語;「自動詞」為intransitive verb的譯語。據他的定義「動詞の動作の、獨り自らする性質なるもの」為「自動」;「動詞の動作の、他の事物を処分する性質なるもの」為「他動」。對他動詞來說,「処分する事物」也就是動作的「目的」是必要的,語法形式上用「を」來表示;對自動詞來講是不需要的。自動詞又分為「有対自動」(用「に」「へ」「と」「より」等表示「動作の係るべき標準」)與「無対自動」(不需要「に」「へ」「と」「より」等成分)。他動詞分為復對他動(除「目的」外,還需要「動作の係るべき標準」)與「単対他動」(不需要「動作の係るべき基準」)。文彥對自他動詞的研究可以說是自他動詞研究史的源頭。2. 自他動詞研究的發(fā)展文彥的思想為后來的學校語法所接受,大致按照以下兩條基準來區(qū)分自他動詞:一是語義標準。表示動作主體對對象施加了某一影響,行為的動詞為他動詞,如「花を折る」表示對「花」施加了「折る」這一動作,「折る」為他動詞。語義中不存在這樣的施動關系的為自動詞,如「花が咲く」中,不存在施動關系,「咲く」為自動詞。一是句法標準。是否伴有「目的語」成為一般判斷“自他動詞”的標準。從句法形式上來看,他動詞前為「名詞+を」。但是今天我們知道,這一判斷方法存在很多問題。許多所謂的“自動詞”(如「渡る」「走る」「散歩する」「飛ぶ」等)相對的名詞后也常常要求助詞「を」。從語法的歷時變化來講,象是「戀ふる」「愛づる」「好く」等動詞所伴的格助詞由「に」演變?yōu)椤袱颉?。“自他動詞”的判斷標準不能以語法上是否要求「を」格來一概而論。而語義判斷又缺乏客觀的操作基準。山田孝雄認為,動詞的自他分類「文法上殆ど一の規(guī)律も立てられず、又何等の必要もなき事のごとくに見ゆるに至れり」。他認為以往自他動詞分類是以意義為基準的分類,不是語法學所研究的對象。關于動詞與格助詞的關系,他認為「作文修辭上甚だ必要なることなれど、文法上これ亦一定の規(guī)則ありや否やまだ明言する時期に達せず」。山田認為,「(動詞の)要する補語のうちに特に生物たるものを客語といひ、もし動詞の自他を區(qū)別すべしとせば、その客語を要する動詞を他動詞といひその他を自動詞といふべし」。但是,山田也并未嚴格遵循這一標準,他將「書く」「建てる」「ひく」等看作是他動詞。與山田對“自他動詞”劃分的消極態(tài)度相對,松下大三郎對“自他動詞”的研究采取了積極態(tài)度。他認為,“自動”為「動詞が動作を起こしたる主と動作の起こりたる場所と同一物なる時の動作をあらはす式形」;“他動”為「動作をあしたる主と動作の起こりたる場所と異なりたるものなるときの動作のあらはす式形」。松下將所有伴有助詞「を」的動詞都作為“他動詞”,為形式主義“自他論”的代表。其后,后藤克己,中西宇一等與松下采取相同的態(tài)度,認為「海を渡る」「空を飛ぶ」等中的「海を」「空を」等也不僅僅是表示場所,而與「本を読む」中的「本を」相同,是動作的「処置対象」。而須賀一好在『自他違いー自動詞と目的語、そして自他の分類―』中,認為雖然「海を」「空を」與「本を」在句中的作用是一樣的,但是考慮到動詞的意義,從重視語義與形態(tài)論的角度出發(fā),「渡る」「飛ぶ」一類動詞仍應劃歸自動詞。針對這種爭論,奧津敬一郎在「自動化、他動化および両極化転形―自他の対応―」分為表示「目的格」與「移動格」兩種。他認為「移動格」動詞的自他性沒有關系,并非他動詞所要求的「目的語」。這樣「を」就不是他動詞的標志。仁田義雄認為象「犬が泥棒にかみつく」中的「かみつく」這類詞雖要求的是“に格名詞”,但它也是他動詞,他將這種動詞稱為“第二種他動詞”。這樣,關于自他動詞的劃分標準又存在以下幾種:(1) 動詞所要求名詞成分的格標記與動詞的自他性無必然聯系。(山田)(2) 伴有「を」格名詞成分的動詞均為他動詞。(松下)(3) 伴有「を」格名詞成分的動詞一部分為他動詞,一部分為自動詞。(奧津)(4) 伴有「に」格名詞成分的動詞有一部分為他動詞。(仁田)種種劃分標準無法協(xié)調就造成了人們對“自他動詞”認識的混亂,在教學中帶來不少麻煩。3.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自他動詞研究采取了傳統(tǒng)的范疇觀,它將自動詞與他動詞劃分為截然對立的兩個范疇,并認為句法范疇與語義范疇間存在整齊的對應。而語言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此用傳統(tǒng)研究理論來處理語言就遇到了困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范疇內部各成員間地位并不平等,成員對范疇的隸屬度不同,范疇的中心部分比邊緣部分更具有代表性。在范疇化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認知上顯著的原型(位于范疇的中心),范疇的邊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鄰范疇常常不是由嚴格的邊界截然分開,其邊緣成分往往混入對方范疇。Hopper&Thompson運用近似這一范疇觀的思想,說明及物(他動)性范疇是一種內部有程度差別的原型范疇,成為現代及物性研究的開山之作。Wesley M.Jacobsen更徹底地貫徹這一思想,他將自他動詞的語義原型與句法原型分開來,根據動作行為的“他動性”歸屬度確定動詞在多大程度上屬于“他動”語義的范疇,「を」格標記為他動詞句法原型?!八麆有浴钡臍w屬度由以下四點來判定:(a) 関與している事物(人物)が二つある。すなわち、動作主と対象物である。(b) 動作主に意図性がある。(c) 対象物は変化を受ける。(d) 変化は現実の時間において生じる。這樣我們就找到了傳統(tǒng)的“自他”分類與句法形式不能整齊對應的原因。因為決定動詞他動性的因素并非是單一的,而且與詞語具體的運用情況有關,要結合語境來分析。然后再選用恰當的句法形式。這樣,對于以往在國語學領域被當作例外處理的許多語言現象,我們都可以給予統(tǒng)一的解釋。如今,日語研究與教學已越來越重視對語言使用情況的考察,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理論在日語研究中的應用就說明的這一點。但是我們如何將這種指導思想貫徹到語言研究的各個層面,還需要探索和實踐。參考文獻:[1]Hopper.PoulJ.&SendrsA.Thompen.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curse[J].Language.1980(56;2).[2]Wesley M.Jaccbsen.他動性とプロトタイプ論[A].久野章,柴谷方良. 日本語學の新展開[C]. くろしお出版.1989.213-148.[3]仁田義雄. 再歸動詞,再歸用法—Lexico-Syntaxの姿勢からー. 日本語教育. 日本:日本語教育學會,1982.[4]森山卓郎. 日本語動詞述語文研究. 日本:明治書院,1988.[5]寺村秀夫. 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 くろしお出版,1982.作者簡介:張璐璐(1986- ),女,黑龍江省克山縣人,哈爾濱理工大學日語系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