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惠民
湘江是湘潭的母親河,千年以來,她給湘潭城區(qū)帶來了生命和生機。
關鍵詞:湘潭
湘江
碼頭文化
巡古
古城湘潭,地處湘中腹地,城依傍澄碧如練的湘江,可通八百里洞庭,再接浩浩淼淼的長江,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很早以前就是人馬輻輳、商旅雜沓的江南商貿明珠。湘江是湘潭的母親河,千年以來,她給湘潭城區(qū)帶來了生命和生機。
河中舟楫云集,煞是熱鬧。街道車輪滾滾,南來北住,皆經此處??拓涍h去黔、桂、川,湘潭是不可繞避的驛站。城中藥鋪和糧行隨處可見。商事榮茂,便又催興了其它行業(yè)的勃起,比如錢莊、綢布莊、飯館、妓院、煙館、戲園……
從城東端頭到城西尾梢,臨江老碼頭有:小東門、文昌閣、大步橋、關圣殿、怡和坪、倉門前、石子位……
城總碼頭便是依托她而發(fā)展起來的。
湘潭河街的“總”碼頭文化和景觀很有特色。所謂“總”就是來往商船停靠的碼頭。湘潭從一總到十八總,延綿長約7公里,形成帶狀城市。各總設“值年”或“首司”,為公共事務管理負責人員。各總首尾,設柵為衛(wèi),入夜關柵,天明則啟。街道用青石板鋪路,兩邊店肆鱗次櫛比,牌坊、青瓦屋頂、白色風火墻......
老縣城城正街金碧輝煌的文廟始建于1131年。曾經“晨鐘暮鼓,香火極盛,頂禮膜拜者接踵如蟻”。廟前有學宮坪,坪前有大明壁。正門曰奎星門,東、西、南各有一座石坊,穿過正中石坊便是大成門。位于市十一總正街關圣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066平方米,清康熙時山西眾商公建。當時既為祭祀關羽的場所,又為山西、河南、甘肅、山東、陜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會館,稱北五省會館。魯班殿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殿門上“湘潭古城全景圖”泥塑。此圖分3部分,右部為文昌閣至小東門圖景,原文昌閣的全貌清晰可見。中部為古城城內至窯灣圖景,有蜿蜒的城墻和觀湘、文星諸城門以及城墻上的城樓、垛口。城墻外是半邊街的吊樓,依次往前是大埠橋的石拱、萬壽宮的高墻、關圣殿的飛檐、石嘴垴的石壁以及唐興寺、唐興橋、窯灣等,凡三街六巷,均形貌逼真。左部為楊梅洲圖景,市街房屋,別具風格。在這些景物下面,是浩蕩的湘江,江面百舸爭流,江岸碼頭歷歷在目。這圖為研究湘潭古城城市建設與河街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為游人尋古訪幽增添了看點和情趣。
義源當鋪坐落在湘潭市十八總碼頭附近。離巷口十多丈處,有一棟青磚青瓦麻石門樓的鋪面,大門上首有一塊漢白玉刻招牌“義源當”。 我國近代歷史上杰出的巾幗英雄、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秋瑾在此居住了8年。
1894年,秋瑾之父秋南壽調任湘鄉(xiāng)縣督銷總辦,瑾隨行。次年,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被許配給義源當鋪老板之子王廷鈞為妻,在這里居住時,她寫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如《詠琴》、《謝道媼》、《秋日感別》等。
湘潭民間有語云:“丟開廟宇不數起,金雞橋在沙灣里。兩腳不住走忙忙,河岸開的糧食行。”它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了當時十八總碼頭繁華景象。毛澤東青年時代從韶山走向社會的第一站就是這家開設在十八總沙灣的老字號“寬裕號”糧行?!皩捲?菁Z行”單開間四進磚壁木板三層樓結構,房寬僅二米多,但長約二十來米,外墻很厚,房間中規(guī)中矩。糧食行不是米店,它不直接銷售加工好的米糧,只作未加工糧食的貿易批發(fā),業(yè)務范圍也廣泛得多。行內不貯存糧食,靠墻一排為滿是抽屜的木柜。每天清晨,裝運著各種糧食的船只停泊在碼頭,糧行的伙計就下河去取各種糧食樣品,分別放入標著各種名稱、價格的抽屜內。批發(fā)商來了,打開抽屜看貨、議價、談生意。合同成立,便下河取貨。它是買主與賣主中間的一個介紹米生意的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