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敏
關鍵詞:劉歆;《七略》;目錄學
摘 要:我國殷周時期已經(jīng)有了書目的萌芽,但正式的校書編目工作則始于西漢。劉歆繼承其父劉向遺志,編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在中國目錄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撰寫敘錄、總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對后世目錄學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G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4-0129-02
劉歆(約前53─23),字子駿,沛(今江蘇沛縣)人。劉歆是西漢學者劉向的第三子,也是劉向諸子中最有學問的人。他出身皇族,世代顯貴,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時以精通《詩》、《書》,善寫文章聞名,后為漢成帝召見,任黃門郎。河平三年(前26年),年約二十七歲的劉歆與劉向一起“領教秘書”,協(xié)助其父校勘整理國家藏書,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方技無所不究。西漢哀帝時期,劉歆繼承其父劉向遺志,利用天祿閣的政府藏書編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該書依書的內(nèi)容性質(zhì),將書分為六略三十八種,著錄603家,共13129卷。《七略》在中國目錄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它在??闭砦幕偶幕A上創(chuàng)立了撰寫敘錄、總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它著錄了數(shù)以萬卷計的圖書,實際上是一部古代文化史。此書雖然早已亡佚,但其基本內(nèi)容卻在《漢書·藝文志》中被保存下來。
1 《七略》
據(jù)阮孝緒《七錄序》,劉歆的《七略》,是在其父《別錄》的基礎上,“撮其指要”而成。《別錄》是劉向校書時所撰敘錄全文的匯編,篇幅比較多?!镀呗浴肥钦 秳e錄》內(nèi)容成書,比較簡略,所以叫做“略”?!镀咪浶颉分^,“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略為名,次六藝略,次諸子略,次詩賦略,次兵書略,次數(shù)術略,次方技略”,故稱《七略》。
《七略》即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略、方技略。為了從學術體系說明群書,按照書的內(nèi)容性質(zhì),除輯略外,分為六略(六類);六略之下分三十八種(小類);種下分六百零三家;家下列書,計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六藝略分: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九種。
諸子略分: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十種。
詩賦略分: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五種。
兵書略分: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種。
數(shù)術略分:天文、歷譜、五行、蓍筮、雜占、刑法六種。
方技略分:醫(yī)經(jīng)、經(jīng)方、房中、神仙四種。
以上六略共三十八種,即劉歆對當時書籍的分類。六藝略主要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與學習六經(jīng)的基礎讀物。漢武帝崇尚儒術,因而六藝略置于六略之首;諸子略包括哲學、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書。劉歆認為:諸子百家學說乃是“六經(jīng)之友與流裔,”,故置于第二;同時又因儒家于道為最高,所以儒家又列諸子之首。賦是當時特別盛行的一種文體,漢武帝時曾設樂府,專采歌謠,故詩賦略僅次于諸子略;兵書略收軍事著作。武帝好大喜功,常常用兵,籍以鞏固政權,加之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此類書也較多,故將其置于數(shù)術、方技之前;數(shù)術略包括天文、歷法、占卜星相方面的書;方技略是指醫(yī)藥衛(wèi)生方面的書;而輯略則分別說明六略、三十八種大小類目的意義和學術源流,闡述六略的相互關系及書籍的用途,成為六略之關鍵、諸書之總要,故置于六略之先。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謂:“劉歆《七略》……首之輯略,以總集諸書之要,則分列品題,實六略耳。班固《藝文志》,增入五家,而省其十家,共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篇,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歆原書三萬三千九十卷,固節(jié)其猥冗,僅得十之三四……”然《七略》原書二十卷,班氏《藝文》僅一卷者,但存其目耳?!薄镀呗浴肥且徊肯到y(tǒng)嚴密的圖書分類目錄。它產(chǎn)生于一千九百多年前,是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比西方目錄學之父,德國古士納《萬象圖書分類法》早一千五百七十一年,比《漢書·藝文志》早近三十年,成為我國歷代編制各種圖書分類目錄的典范,對于我國目錄學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
2 《七略》對目錄學的創(chuàng)新
2.1 分類
《七略》分類體系有較嚴密的系統(tǒng)性,大綱、子目,比較清楚,先分略,再分種,有大類,有小類,同類之書約略以時代之先后為層次,如雜家,雖知孔甲似非黃帝之史,亦列于篇首,余皆以次序列,最后始為漢代之書。但是也有例外,如道家中之鄭長春,以六國時人而列于漢武帝時人郎中嬰齊之后,但是總體來看全書分類層層展開、條理清晰、井然有序,并且類目設置適合當時國家藏書的實際情況,有什么藏書就設什么目錄,各目錄之間比較平衡,沒有畸輕畸重現(xiàn)象。在分類技術上,靈活而又巧妙地運用了按圖書內(nèi)容標準和按圖書形式標準進行分類的兩種方法,大類下子目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分類標準,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其分類標準,就各大類具體情況而定。有的按專書作為分類標準,如六藝略下再分易、書、詩、禮等九小類;有的按學術流派作為分類標準,如諸子略下再分儒、法、名、墨等十小類;有的按體裁結(jié)合作者作為分類標準。如詩賦略下再分賦、詩,賦下再按作者分;有的按學科作為分類標準,如兵書略下再分兵權謀等四小類。班固《漢書·藝文志》,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荀勖《晉中經(jīng)薄》中的甲部,即《七略》的六藝略,乙部相當《七略》的諸子、兵書、數(shù)術、方技四略,丙部系由《七略》六藝略中之春秋類目所附的歷史書籍擴大而成,丁部即《七略》的詩賦略;王儉《七志》中,經(jīng)典志即《七略》六藝略,諸子志即《七略》諸子略,文翰志即《七略》詩賦略,軍書志即《七略》兵書略,陰陽志即《七略》數(shù)術略,藝文志即《七略》方技略。另外阮孝緒《七錄》、許善心《七林》也承其遺風。
2.2 著錄詳盡
《七略》作為我國第一部國家藏書目錄,從方便讀者使用考慮,著錄項目盡量詳細齊全,每部圖書不是簡單的著錄書名、篇數(shù),還著錄內(nèi)容提要,包括作者小傳、內(nèi)容簡介、圖書來源和著成時代等,對于書少不能成一類者,附入性質(zhì)相近之類,如春秋家后,附錄《國語》二十一篇,《新國語》五十四篇,《世本》十五篇,《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漢春秋》九篇,《太史公》一百三十篇,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七篇,《太古以來年紀》兩篇,《漢著記》一百九十卷,《漢大年紀》五篇。這些史書大概是春秋家學,它們也不全是編年體制。大概是因為秦滅以后,諸侯史記多掃地以盡。劉向、劉歆校書時,史書很少,因為其性質(zhì)近于春秋,所以列入春秋之后。其著錄內(nèi)容,大致包括書名、篇卷數(shù)、作者小傳、內(nèi)容簡介、圖書來源和著成時代等。因為他撰《七略》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循目求書,所以不可能很詳細的收錄。如:“《老萊子》十六篇。老萊子,古之壽者?!庇?“《周訓》十四篇,人間小書,其言俗薄。”一般著錄條目簡潔,至多幾十字而已,當系劉歆根據(jù)其父《別錄》中所輯群書敘錄得原文撮其指要而成,卻又比班固《漢書·藝文志》詳細得多。
2.3 互著和別裁
劉歆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互著和別裁的方法,即對歸入一類而不能概括全部內(nèi)容的圖書,就分別著錄在相異類目下,以充分指示圖書內(nèi)容,便于讀者查閱。如《伊尹》《太公》兩書,分別見于諸子略的道家類和兵書略的兵權謀類,是為互著;《管子》歸入諸子略道家類,其中《弟子職》一篇,裁出別歸六藝略孝經(jīng)類,是為別裁。
2.4 校書
開校讎學之先河。東漢一代、三國韋昭、西晉荀勖、北齊樊遜等,皆遵其方法校書。
2.5 編目
明帝永平中,集新書于東觀、仁壽閣,命校書郎班固、傅毅、賈逵等典校,依《七略》而為書部;特別是班固撰《漢書·藝文志》,大體上是照搬《七略》而成:刪除輯略,保留了其中的內(nèi)容。把輯略中總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小序列于六略及三十八種之后。也就是《七略》采取了全書有總序(輯略),大類有大序(略后序),小類有小序(種后序)和每書有內(nèi)容提要的方法,來闡述各家學術流派,具有學術史意義。同時將百家諸類各種書籍,分門別類地展示于讀者面前,這不僅開拓了讀者的眼界,也給了人們一把打開各類專門知識寶庫的鑰匙,可以“即類求書,因書究學”。正所謂“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緊,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范文瀾曾給予《七略》極高的評價,他說:“西漢后期,繼司馬遷而起的大博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做了一個對古代文化有巨大貢獻的事業(yè),那就是劉向創(chuàng)始,劉歆完成的《七略》?!庇终f:“《七略》綜合了西周以來主要是戰(zhàn)國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一部完整的巨著,它不只是目錄校勘學的開端,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一部極可珍貴的古代文化史。西漢能有《史記》《七略》兩大著作,在史學史上是輝煌的成就?!?/p>
2.6 科研
傳播古文經(jīng)的優(yōu)點,對附會迷信的今文經(jīng)學以抨擊,推動了鄭(玄)學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申暢.中國目錄學家傳略[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3] 章學誠著,王重民通解 校讎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57.
[5] 周谷城.中國通史(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