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平 葉樂樂
摘要:伴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而興起的大眾文化成為當代社會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它帶上了大眾社會印上的技術性、商業(yè)性、娛樂性和模式化與機械復制性這幾個特征。本文將通過大眾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來分析它的這些特征,從而進一步了解大眾文化。
關鍵詞:文化;大眾文化;大眾社會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0-0114-01
在路德之前,并不乏堅持改革現(xiàn)存天主教弊端的改革者,他們?yōu)槠涓母镄叛霰甲吆舾?甚至最終獻出寶貴的生命。從意大利的悉列加和多欽諾領導的城市平民和農(nóng)民異端運動慘遭英諾森三世的鎮(zhèn)壓到英國的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失去了英國政府和貴族的庇護并在中風死后慘遭教皇的掘墓棄尸,甚至捷克的胡司在失敗后慘遭嚴酷的火刑。盡管如此,宗教改革并沒有因此而停下前進的步伐,相反,1517年,路德在維藤堡大學的大門上貼出《九十二條綱論》,并且在此后讓宗教改革的大潮橫掃了歐洲大陸。從路德始,宗教改革才真正取得了勝利。
早在阿維農(nóng)之囚、教皇大分裂之時,教會及其領袖的威信就大大受損。隨著歐洲商業(yè)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教會及其神職人員也如世俗信徒一樣,逐日陷入世俗享樂之中。他們發(fā)明了各種攫取財富的手段,如什一稅、賣買圣職、以及由十字軍東征帶來的贖罪券,作為上帝在人間代表的教皇成為了世俗權勢的代言人。因此推翻教會和取消天主教壓身上的各種負擔成為鄉(xiāng)村野夫、市井小民及坐商行賈等民眾的意愿。宗教改革之前,教皇利奧十世為了修筑圣彼得大教堂,在歐洲各地兜售贖罪券。大主教阿爾伯特便雇用了多米尼克派修道士約翰·臺徹爾在德意志替他兜售贖罪券,“銅板在箱子里一響,靈魂就會從煉獄里飛升?!边@句由他為銷售贖罪券而打的廣告因路德貼在維藤堡用德語寫就的《九十五條論》而名留歷史。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德意志各地區(qū)間經(jīng)濟聯(lián)系日益加強,因此迫切要求消除封建分裂,統(tǒng)一國家。與其他國家一樣,德國的教會擁有巨大的財富,但不同的是,德國無強大的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德意志的黃金源源不斷的流入羅馬。路德提出的改革思想讓諸侯貴族們及城鎮(zhèn)管理者意識到與羅馬天主教的決裂意味著教會的許多土地與財產(chǎn)被充公,他們毫無疑問地就能從宗教改革中獲取更多的好處。德意志的各公爵領地、邊疆伯爵領地、自由城市和主教轄區(qū)便匯成了一股洪流,全力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此外,路德改革思想的傳播途徑和媒介,是路德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其中,印刷術起著重大作用。在路德對信仰的闡述中極其重要的一點是:直接從《圣經(jīng)》而不是通過教會的神學系統(tǒng)來獲得的信仰。而驗證其思想正確與否取決于親自對《圣經(jīng)》的詳細解讀。但是由于在古登堡發(fā)明金屬活字印刷之前因為造價高,普通人想要得到一本《圣經(jīng)》都是非常困難的。之后,隨著造紙技術的改良和造紙廠的設立,紙張的造價大減,而古登堡印刷術的發(fā)明及推廣更使得書籍的造價大大降低。與威克里夫與胡斯的宗教宣傳手段不同的是,路德充分利用了印刷品的傳播能力,主要是傳單和小冊子等。它們絕大部分由德語而非拉丁語寫成,這樣便于更多的民眾閱讀,且其中多附有插圖,更增其可讀性,使人們能夠更加易于理解宣傳內(nèi)容。再加上路德生動精彩的語言,使宗教改革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路德在對抗天主教的富有戲劇性色彩的行為也提高了人們對其及其思想的關注度。1519年,路德在萊比錫同樞機主教的約翰·艾克為首的教廷代表進行辯論。之后,利奧十世開除了路德的教籍。1520年末,路德將教皇迫使他認錯的詔書當著許多人的面扔進了火中。1518年7月7日,在沃爾姆斯會議上,路德當著查理五世的面毫無畏懼地拒絕悔改,并宣布“我立于此地,誓不移志,堅持已見”。路德與天主教的權威代表進行論戰(zhàn),本身就是對教廷的一種大膽挑戰(zhàn),何況是與權力的最高峰進行的對抗,再加之辯論后的脫險,都為路德本人披上了一層富有戲劇性的英雄色彩。每一次與天主教的直面論戰(zhàn)都是路德闡述其思想的最佳時期,借助這種關注度,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更為廣泛,更加深入人心。
在中世紀晚期,大學有了一定規(guī)模的發(fā)展。相比歐洲其他國家,德意志境內(nèi)的大學的興起要滯后于意大利、法國等國。最初,德意志的大學多在天主教國家的控制之下,因此,路德曾將由教會管理的大學罵為“謀殺者的巢穴,腐化的會堂”。自15世紀起,由于羅馬教廷的腐敗與神圣羅馬帝國的軟弱,大學轉向于德意志的王公貴族及自治城鎮(zhèn)的庇護。隨著宗教改革的發(fā)展,德國學校制度瓦解,路德與梅蘭克森等改革者擔任起了復興德意志大學的任務,他們向世俗當局請求設立學校。這些學校為新教所控制,并承擔將中世紀繁瑣的經(jīng)院哲學向新哲學進行過渡的責任,并且開始完成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系統(tǒng)化。這就為培養(yǎng)具有新教信仰和精神的人員建立了大本營,從而進一步使新教的教義在知識分子之間進行傳播。
正是由于路德所提出的宗教改革思想符合德意志的國情,符合德意志從王公貴族到市井小民、鄉(xiāng)野村夫的要求,并通過各種印刷品宣傳自己的思想和斗爭動態(tài),通過平民式的宣道獲取了更多人對宗教改革的支持,并建立了保存和發(fā)展新教思想成果的大學,這些都構成了路德宗教改革的最終取得成功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約翰·巴克勒.西方社會史,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威爾杜蘭, 幼獅文化公司譯,宗教改革,東方出版社,1986.
[3] [德]漢斯-維爾納·格茨,王亞平譯,歐洲中世紀生活,東方出版社,1987.
[4]丁弘建,德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5]許正林, 歐洲傳播思想史,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