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守飛
摘要:中華民族的服飾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作為國粹的戲劇臉譜,在現(xiàn)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則能很好的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文明與現(xiàn)代設計思想相結合的巧妙之處,讓中國元素在現(xiàn)代藝術的血脈中生根發(fā)芽、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民族臉譜服飾
中圖分類號:J52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012-01
一看到涂紅畫綠的臉譜,你肯定會想到戲曲;或者一提到戲曲,你肯定會想象到舞臺上勾畫五彩臉譜、身著各色戲衣的人物形象。臉譜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今臉譜這一古老的藝術非但沒有因為歷史滄桑而消失其魅力,相反卻更加的絢麗多彩、氣象萬千。它不僅以彩陶。剪紙等藝術品為載體成了人們家中常見的掛飾,更是成為體現(xiàn)傳統(tǒng)民族性服裝最好的途徑之一。
一、臉譜的傳承性
(一)臉譜的起源
有一個古老的命題:畫人難還是畫鬼難。在這里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命題恰好道出戲劇臉譜發(fā)端的兩個源頭,一個是對人面特征的模擬,另一個是對鬼面形象的轉移。
關于涂面用于戲劇,王國維先生曾留下一個懸念:“宋之面具,雖極盛于政和,而未聞用諸雜劇,蓋涂面既興,遂取而代之歟?”這里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雜劇中涂面的角色,原先是戴面具的。不過王國維的話只是表達了一個并不確定的觀點。但明清留下較多的圖畫資料可以支持王國維的觀點??梢哉f在明代人物臉譜形成的同時。鬼神臉譜也已形成,只不過鬼神臉譜直接脫胎于面具。鬼神臉譜將面具所用形象移至人面。即宣告成功。
丑角最初面部化裝的樣式,宋、金時已見端倪,勾繪粗形整眉和花眉,掛絡腮胡式假髯;眼部未加夸張,只在周圍敷以白粉,以便在眉、髯間得到強調(diào);由于面部膚色與真實膚色相當接近,眼部白粉并未顯出大的反差。
因此,某種角色的臉譜不可能從其他角色的性格類型中獲取賴以生成的營養(yǎng)。這使我們豁然而悟:“藝術源于生活”的真理同樣適用于臉譜的發(fā)端。丑、凈角臉譜從孕成胎型始到演變成今天成熟的形式才是臉譜的真正演變過程。它是臉譜具體的藝術形式——樣式的全部演變過程。
(二)臉譜的意象營構
敢于將面部化裝的膚色予以強烈夸張,以真實面部不可能有的單純色彩黑、紅、白、黃、綠、藍等涂滿面孔,這是令人驚奇的。敢于將滿臉膚色予以高度抽象,甚至僅用窄窄的一條通天紋標示面部主色,這是令人驚奇的。這些就是臉譜意象營構的表象特征。自從戲曲臉譜誕生后,其意象創(chuàng)造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臉譜收藏愛好者劉成先生說:“臉譜是一種中國戲曲內(nèi)獨有的、在舞臺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從戲劇的角度來講,它是性格化的;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它是圖案式的。在漫長的歲月里,戲曲臉譜是隨著戲曲的孕育成熟,逐漸形成,并以譜式的方法相對固定下來?!蹦樧V是中國戲曲獨有的,不同于其他國家任何戲劇的化妝。戲曲臉譜有著獨特的迷人魅力。
二、臉譜在服飾上的運用
這套服裝圖案色彩濃艷,形象怪誕,裝飾在這樣恬靜、素雅、帶有表演意味的服裝上。別有情調(diào)。服裝因圖案而有了“亮點”和中心,圖案也因服裝的總體風格而更顯繁復和神秘。(圖1-a)
這組服裝借用京劇臉譜的各種裝飾元素,根據(jù)服裝及配件的特點進行了恰當?shù)慕M合和貼切的裝飾,并以大塊面的黑色和紅色加以陪襯烘托,使此系列服裝穩(wěn)重、鮮明又別具特色。(圖1-b)
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京劇臉譜常讓外國人目眩神迷。Valenfino在今年秋冬直接將京劇臉譜變成了隨身配飾,典型的京劇臉譜搖身一變成為了胸前的扣飾。最特別的是,這種扣飾其實可以別在衣服上,掛在包上,或者插在盤起的頭發(fā)上,很有特色。(圖2)
在中國民族風大行其道的今天,在越來越多民族服裝出現(xiàn)的同時,臉譜圖案作為一種裝飾圖案活躍于化妝行列,給人以一種嶄新的視覺沖擊力。這種裝扮不僅能與民族服裝相搭配呼應,也是體現(xiàn)服裝中國元素的方法之一。(圖3)
三、結語
臉譜藝術大放光彩,光艷照人。作為服飾,它走進千家萬戶,自然古樸,典雅新奇;作為收藏,不僅可以提高戲曲藝術鑒賞水平,還可陶冶情趣,投資增值,因而臉譜藝術日漸紅火。
一定的服飾文化現(xiàn)象常常含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成因。戲劇臉譜作為我國歷史千年的積淀,滲入服飾的流行中來,并且正在高速的發(fā)展著。在中風西漸的今天,服裝設計師馬可說過:設計師要力求去掉中國的形,留住中國的魂。用現(xiàn)代的語言及手段來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美,歷史的美,是時代賦予它的新的生命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