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晴磊
摘要:藝術設計是以形象思雛為主,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造和諧的過程。但是邏輯思維在藝術設計中也是相當重要的。如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穩(wěn)定與輕巧、比例與尺度等都可以用邏輯思維來解釋和設計制作。
關鍵詞:邏輯思維美感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H10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014-01
邏輯一詞為英語logic的譯音有思想、思維、原則、規(guī)律等意思。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存在這樣的概念——“道”(《易·系辭上》形向上為道,道的解釋為規(guī)律、規(guī)則、法則),思維是一種認識事物的過程,因而邏輯思維就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萬事萬物的發(fā)展演變都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宇宙的形成,物種的繁衍遵循著自然規(guī)律。社會的發(fā)展遵循著社會規(guī)律。人們在認識一件事物的過程中也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規(guī)律。
因而在藝術設計中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雖然藝術設計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造和諧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設計創(chuàng)造的美、和諧都是符合一定的數理邏輯的。并用這些數理邏輯進行設計。
在藝術設計中,構成是研究形態(tài)創(chuàng)造規(guī)律的一種方法。我們在學習構成的過程中就能發(fā)現許多構圖中形式美的法則是與數理關系緊密相結合的。如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穩(wěn)定與輕巧、比例與尺度等。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是和諧與比例”而“和諧”就是在于“對立統一”,而數的和諧主要是指比例。
由數的比例產生美,即使是數的和諧,比例是指形體中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之中的大小關系,關于比例的法則,自古希臘時期以來許多學者在按學與數學領域進行過研究和論證,提出種種理論與見解,不少已被作為法則運用。
等差數例的特殊征在于能造成富于微妙變化的畫面,而等比數例的美感特征在于能急劇地增加或減少的效果。費波納齊數例,是一種不疾不徐、頗為中庸的,增加率令人感到愉快的數例。(如圖列)
黃金分割比1:1.618,是至今為止全世界公認的一種美的比,例,這個比與人體的比例有密切的關系。人眼的高寬視域之比真正好等于這個比,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骨骼方而的頭骨和腿腎的變化為最大,軀干部分的變化最小,而軀干的寬與高之比(寬度取肩寬與臀寬的平均數)大致相當于1:1.618,而且世界各地男女均一樣。
可見。這個數值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意義。因此,人類對以自己軀干為代表的寬與高之比(黃金分割比)看得最多,最為熟悉。也最為習慣和喜愛,由于這個緣故,這種比例被最為廣泛地運用于構成與設計中。
瑞典出生的法國著名現代建筑師勒·柯布西提出了一個由黃金分割引伸出來的體系,這個體系又是以人的基本尺寸為基礎的。他假設人的身高為6英寸(1.829米),舉起手臂的高為2.26米,肚臍正好是1/2;地面到肚臍和肚臍到頭頂,恰好是黃金比:肚路到頭頂和頭頂到手頂端也接近黃金比。把這些尺寸用連續(xù)黃金分割得出兩個系列,合并起來可以得到一系列黃金比矩形。用這個比例尺可以比較方便地把黃金比應用在設計中,設計中的線段比就必然符合黃金比的模度。
比較簡便的模度系統設計是“網格法”,也就是在幾何形網格中,通過制圖取得各種線段,那樣,幾何網格的模度就可以控制全部線段的尺度,而找到取銳于人的比例。這種方法實際使用肯定早于勒·柯布西的模度系統,各國都有的幾何圖案,就是從幾何網格中變換出來的,如中國建筑中隔扇和園林的花窗。民間的十字桃花,是依平紋布的經緯線方格繡制的,所有的比例都與方格有關?,F代設計中,風格派的紅藍椅的立面,也從方格網格中制圖取得,因而產生了許多平方根矩形和近似黃金比的比例。版面設計的“網格法”原理也相同。四方連續(xù)排列的定位,也多利用網格系統,紋樣的大小,則不嚴格受網格的制約。但仍然從網格中確定相對位置,以避免排列的錯誤,同時也便于接版。
在構成設計中,在空間感的創(chuàng)造以及運動感或韻律感的創(chuàng)造中也運用到了邏輯思維形式。如:利用符合一定數理關系的平行線可以構成立體感。進深感等漸變形、復數構造的利
用可以創(chuàng)造韻律感,用數學中的座標變換能進行變形,產生夸張的造型。(如圖列)
構成中的打散構成(分解組合),就是利用了數學中的排列組合,中國古代的七巧板便是很好的一例,為何他能創(chuàng)造出如此多的形態(tài),仔細研究一下,就能發(fā)現其中有嚴格的數學比例。
綜上所述,邏輯思維在藝術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