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朱勤月
摘要:隨著我省公路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加筋擋土墻以其顯著的技術經(jīng)濟效益,在高等級公路項目中越來越多地得到推廣和應用。本文結合施工實際,分析了高速公路施工中加筋擋土墻的施工工藝以及施工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對如何加強加筋擋土墻的施工質(zhì)量控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加筋擋土墻;施工工藝;質(zhì)量控制
1 加筋擋土墻的設計
1.1 加筋擋土墻的采用
按照一級公路標準設計,有兩處路段采用了加筋擋土墻這一路基防護型式。第一路段路基平均高4.5米。因該路段與市區(qū)道路重合,原道路的中央分隔帶內(nèi)已放置各種管道、管線,為保護和維修方便,中央帶之上不能再填筑土方,故采用了加筋擋土墻;另一段位于一大水塘邊部,此水塘深約20米,常年積水,設計單位通過對成本、穩(wěn)定、美觀等方面的論證分析,最后對靠近水塘側的路基坡腳采用了加筋擋土墻的防護型式,擋土墻平均高13米。
1.2 結構型式及計算指標
擋墻采用路肩式加筋土結構,現(xiàn)澆C30砼條形基礎,預制安裝C30鋼筋混凝土面板,加筋帶采用CAT30020C鋼塑復合拉筋帶的技術指標為計算依據(jù),填料擋墻上部采用碎石土(其技術指標應滿足r=19.5KN/M3,ф>35o)。對于浸水部分擋墻填料要求采用砂礫土或碎石等透水性填料(其技術指標應滿足ф>37o)。
2 加筋擋土墻的施工操作及質(zhì)量控制
加筋土擋墻施工應嚴格執(zhí)行《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術規(guī)范》、《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施工前,技術人員應充分理解設計意圖,熟悉設計圖紙,嚴格按圖施工。
2.1 基礎施工
施工前要挖除地表種植土和高液限粘土,持力層為風化砂巖或滿足設計承載力的地層?;A開挖深度大于50cm。如果施工時發(fā)現(xiàn)地質(zhì)情況變化較大,應及時與設計單位聯(lián)系,以便作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基坑開挖后應進行整理和夯實,不滿足設計承載力時應進行處理。
2.2 面板預制
墻面板預制必須采用鋼模板,對鋼模及底板要經(jīng)常檢查及維修,清除模板上的砼殘留物,每次都要刷脫模劑后再預制,以保證預制面板光潔平整,達到設計精度要求。面板預留的穿筋孔要保證圓滑。
為保證混凝土的質(zhì)量,應采用機械振搗,如表面粗糙無漿,可用相同灰砂比的水泥砂漿對表面作收光處理,使之平整美觀。
面板的檢查標準為:強度合格;邊長誤差不大于±5mm或邊長的0.5%;兩對角線誤差不大于10mm或最大對角線長的0.7%;厚度誤差在+5mm~-3mm之間;表面平整度誤差不大于4mm或長(寬)的0.3%。穿筋孔無明顯偏差,且易于穿筋。不符合上述標準的面板嚴禁使用。
2.3 面板的安砌
2.3.1 安裝第一層面板前,應在干凈的條形基礎頂面,準確劃出面板外緣線,曲線段應適當加密控制點。然后在確定的外緣線上定點并進行水平測量,按板長劃線分割、整平板基座。
2.3.2 安裝面板可從墻端和沉降縫兩側開始,采用適當?shù)牡跹b設備或人工抬運,吊線安裝就位。安裝時單塊面板傾斜度一般可內(nèi)傾1%左右,作為填料壓實時面板在側向壓力作用下的變形值。任何情況下嚴禁面板外傾。
2.3.3 面板安砌時用M5水泥砂漿砌筑調(diào)平。除排水縫外,水平及豎縫內(nèi)側均全部勾縫處理,板外側應簡單勾縫、保持整潔。排水縫一般每3米設置一道,用干砌的豎縫代替。同層相鄰面板水平誤差不大于10mm,當縫寬較大時,宜用瀝青軟木進行填塞。安裝縫應均勻、平順、美觀。并不得在未完成填土作業(yè)的面板上安裝上一層面板。嚴禁采用在板下支墊碎石或鐵片的方法調(diào)整水平誤差,以免造成應力集中,損壞面板。
2.3.4 每層面板的填料碾壓穩(wěn)定后,應對面板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用垂球或掛線檢查,以便及時校正,防止偏差積累。每安裝2~3層面板應全面檢查一次安砌質(zhì)量,超過規(guī)定者須及時糾正。檢查項目包括軸線偏差、垂度或坡度、平整度、面板破損情況、相鄰面板高差、板縫寬和最大寬度等。
2.4 拉筋帶鋪設
2.4.1 拉筋帶的選用。拉筋帶應采用CAT30020C鋼塑復合拉筋帶,筋帶表面應有粗糙花紋,單根破斷拉力不小于9KN,破斷延伸率不大于2%,每噸長度約12000m。產(chǎn)品應附有廠家的送檢報告,其破斷拉力和延伸率應符合設計要求,同時該產(chǎn)品應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其抗老化性能應經(jīng)過國家法定的檢測單位檢測并有檢測報告。
拉筋帶應按規(guī)定進行檢查,檢查結果必須符合設計標準。
2.4.2 拉筋帶下料。應根據(jù)包裝規(guī)格及整個工點的各斷面拉筋設計長度統(tǒng)籌提前安排,合理下料,避免邊鋪邊下料,以免造成加筋材料的浪費或人為隨意性造成尺寸誤差。
筋帶的鋪設采用一根筋帶穿過穿筋孔分成等長兩股的形式,因此每根筋帶的下料長度應為該結點處筋帶的設計長度乘2再加上300~500mm富余(作為拉筋穿過孔時所占長度)。
2.4.3 拉筋帶鋪設。筋帶應按設計的長度和根數(shù)鋪設在有3%橫向側坡的平整壓實填土上(使筋帶端比前端高5~10cm)。筋帶應拉直、拉緊、不得有卷曲、扭結。筋帶應盡量垂直于墻面并呈扇型、輻射狀均勻敞開,并盡量分布均勻,應有至少2/3的長度不重疊。
加筋帶鋪設時,邊鋪邊用填料固定其鋪設位置。先用填料在筋帶的中后部成若干縱列壓住加筋材料,填料的多少和疏密以足以能固定住筋帶的位置為宜,再逐根檢查,確保拉直、拉緊,然后按設計攤鋪填料。
每層筋帶鋪設后都要進行檢查驗收,檢查內(nèi)容包括筋帶鋪設的長度、根數(shù)、均勻程度、平整度、連接方式、與面板連接處的松緊情況等。
2.5 填料攤鋪
2.5.1 填料的采集。加筋體填料應在土體各項性能技術指標滿足設計要求(ф>35o)的采集場采集,無論何種情況都要對準備采集的填料進行土工試驗,以保證其內(nèi)磨擦角、比重等各項指標符合設計要求。填料應級配均勻,最大粒徑不得大于15cm,且最大粒徑塊體的總含量不得大于15%。
2.5.2 填料的攤鋪。填料可采用機械、人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攤鋪。當采用機械攤鋪筋料時,必須輔以人工作業(yè)。人工作業(yè)就是用人工就近將填料搬運和攤鋪在拉筋帶上。當用推土機攤鋪填料時,拉筋帶上的填料覆蓋厚度不小于20cm。未壓實的加筋體,一般不允許運輸車輛在上面行駛;若需臨時行駛,則填料厚度不得小于30cm,同時其車速不得大于5km/h,并不準急剎車,以免造成拉筋帶的錯位。
填料的每層攤鋪厚度可根據(jù)填料種類,壓實機具等確定,并不得大于30cm。
2.6 碾壓
壓路機應選用振動式壓路機或光輪壓路機,嚴禁用單足碾。距面板1.0mm范圍內(nèi)及拐角處嚴禁用重型機械碾壓,宜用5t以下壓路機或振動夯等輕型機械壓實。
填料碾壓時應先從筋帶長度的二分之一處開始,向筋帶尾部碾壓,然后再從二分之一處向墻邊碾壓。碾壓時壓路機運行方向宜垂直于筋帶,且下一次碾壓的輪跡與上一次碾壓輪跡重疊的寬度應不小于輪進的1/3。第一遍宜慢慢輕壓,以免擁土將筋帶推起或錯位,第二遍以后可稍快并重壓。每次應碾壓整個橫向碾壓范圍內(nèi),再進行下一遍碾壓,碾壓的遍數(shù)以達到規(guī)定的壓實度為準。壓路機不得在未經(jīng)壓實的填料上急劇改變運行方向和急剎車。
加筋體每層碾壓完成后進行壓實度檢查。檢測點數(shù)按每500m2或每50m長工程段不少于3個點為宜。檢測點應相互錯開,隨機選定,面板后1米范圍內(nèi)至少有1個檢測點(每500m2或每50m長)。壓實度要求為:距面板1.0米范圍內(nèi)的壓實度不小于90%,其余范圍內(nèi)的壓實度不小于95%。
3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 拉筋帶在運輸、保管、加工中應盡量防止陽光照射,筋帶鋪設時盡量縮短暴露時間,及時用填料覆蓋,施工時暴露總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
3.2 基礎和墻體及壓頂應按10米左右分段,分段處縫寬20mm,用瀝青木絲板嵌滿縫。每一分段基礎頂面應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3.3 面板排水縫處應掛貼濾水土工布(規(guī)格為300g/m2),在條形基礎上應向墻內(nèi)平鋪至少50mm并隨面板升高而逐漸向上掛貼,掛貼時一定要緊貼面板。
3.4 加筋體后的回填料與加筋體同步進行,壓實度不低于95%。
3.5 做好施工現(xiàn)場的排水工作,遇到降雨天氣應采取適當措施將水迅速排走或?qū)⑹┕がF(xiàn)場進行遮蓋。
3.6 各道工序須經(jīng)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做好施工的驗收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