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平
高中語文新教材在選文上突顯出對人文精神的重視,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但是,也應該認識到,選作教材的中外優(yōu)秀作品,固然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有取之不竭的養(yǎng)料。但由于時代、作者思想意識等因素的局限。也有消極內(nèi)容甚至糟粕。因此,在教學中進行批判性的閱讀探究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就高中語文教材古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人文批判,培養(yǎng)學生批判精神作簡要探討。
1.質(zhì)疑經(jīng)典思想。高中語文教材選入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文學家、思想家的代表作,這些作品所承載的思想觀念,對我們民族的深遠影響沿襲千年。正因為如此,在對這類作品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大膽質(zhì)疑、科學揚棄就顯得尤為必要。如《逍遙游》和《五蠹》,分別是體現(xiàn)莊子和韓非子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教學中,有必要啟發(fā)學生對莊、韓思想作辯證的分析。莊子身逢亂世。為求亂世自存,主張“無為”卻終于走向虛無,這為后世消極避世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韓非子反對拘古守舊,主張法治要順應時代要求,是歷千載而不朽的思想精華,但“去仁”“息智”,推重“重罰”“誅嚴”則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辯證分析、批判揚棄,是閱讀古代經(jīng)典著作應取的態(tài)度,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需要。
2.批判人物形象。古文中的很多人物形象,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叩問這類已經(jīng)成為某種特定象征的形象,當然不是標新立異。而是體現(xiàn)人文思想所追求的尚真、尚善的精神。比如臥薪嘗膽、報仇復國的經(jīng)歷成就了越王勾踐,使他成為英雄,為人們所景仰,忍辱負重、發(fā)憤自勵也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精神被弘揚。這都不容置疑。但閱讀《勾踐滅吳》時,有學生對勾踐的“卑身事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作了否定性評價,認為如此喪失人格玩弄權術,不值得欣賞,更不應該視作民族精神而被弘揚。教師因勢利導,提供“狡兔死,走狗烹”的史料,與學生一起全方位地審視這一歷史人物?!肚G軻刺秦王》中的荊軻,《垓下之圍》中的項羽,都被當作悲劇英雄來塑造。但閱讀中,應該啟發(fā)學生認識到,荊軻本著“士為知己者死”的狹隘意識而不能審時度勢,英雄的成色應該打上問號:兵敗前的項羽大逞殺伐之能,不過是莽夫之勇。教學中,對學生作批判性學習的引導,旨在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客觀地、批判地評價歷史人物。
3.摒棄封建觀念。否定和摒棄古代作品中所反映的落后的封建意識及低級庸俗的觀念,是閱讀教學中進行人文批判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勾踐滅吳》描寫文中的“美人計”,不無欣賞和贊許。對這種帶有強烈男性話語色彩的權謀之術,教師有責任予以批判性地引導。又如《荊軻刺秦王》中荊軻不惜一死以報知己,表現(xiàn)出個人效忠的道德觀,而這種囿于個人恩怨的狹隘的忠義觀如果泛化為社會共同的道德指歸,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名篇名作中往往有一些名言警句廣為流傳。這類名句高度凝聚前人的智慧和思想精華,有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常能給人以哲理警示作用。但同時,它的一些消極意識也更容易從反面影響后人,甚至磨蝕人的意志。
4.反思解讀定論。選作教材的古代作品,大多是公認的名作,千百年來,已經(jīng)形成固定的解讀。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鼓勵學生在尊重這些解讀的同時,做自己的有創(chuàng)見的解讀,敢于進行批判。只有這樣,閱讀才有常讀常新的價值?!稁熣f》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立論,長期被奉為對教師職責的經(jīng)典定位,但今天看來,這一定位充其量只是包容了教師職責的一些方面?!妒娚接洝防锾K軾月夜泛游石鐘山,就自以為得其實,而實際上石鐘山的得名有多重的解釋。他的說法只能是一義。他在批評別人“臆斷”的時候,也許他自己正犯了“臆斷”的錯誤。
閱讀過程中的批判,只是文化的批判。而不是政治批判。這種質(zhì)疑、辨難,是對文中學術觀點、思想意識的批判探究,可以看作是同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在作跨越時空的交流與辯論。教師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學生質(zhì)疑名家名作,向名家名作說“不”,就是要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強調(diào)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礎上,沒有批判就沒有繼承,無批判的“兼容并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是有悖人文精神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