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平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新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在初中階段背誦總量在2萬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創(chuàng)作特點及相關(guān)的文化常識。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顯得舉足輕重。現(xiàn)代漢語與他一脈相承,但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又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學習文言文,必須掌握一些系統(tǒng)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文言文讀音與現(xiàn)代漢語的異同;常用實詞的用法和特點;常用虛詞的用法和特點;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斷句、標點和翻譯的原則、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初中階段選入的文言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會人生的豐富哲理;有的表現(xiàn)了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有的寄予了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jié)。閱讀這些文言文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使我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情操。要學好文言文,首先要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誦一些名句、名段、名篇,掌握常用實詞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規(guī)律,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感。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是沒有用的,實際上是說文言文毫無實踐價值,其實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文言文也能發(fā)揮它的實踐作用。在這里,筆者就文言文的導(dǎo)入和點撥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文言文教學的導(dǎo)入
1.以故事傳說引出課文。以《出師表》為例,有關(guān)三國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wù)剬θ宋镄蜗蟮目捶?促使這些經(jīng)驗自然介入教學過程。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對《出師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在學習背誦《出師表》時會感到親切許多。
2.以成語名句引出課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鼓作氣”等,課前可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醉翁亭記》及《曹劌論戰(zhàn)》的興趣。引導(dǎo)學生掌握文中的成語,如溫故知新、愚公移山、氣象萬千、心曠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三顧茅廬、因勢利導(dǎo)等,而正是這些有生命力的詞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求知的熱情;教師只要抓住這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橋和路”,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學效果會大大增強。
3.以精美語段引出課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語段,或長于描寫,或重于敘述,或偏于議論,教師把這些精美“點心”拿出來先讓學生嘗一口,嘗到“甜頭”后自然可輕松地組織新的教學活動。如《岳陽樓記》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如果教師能在學生面前聲情并茂地朗誦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用插圖或畫面引出課文。文言課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圖,教師也可從網(wǎng)上下載相應(yīng)的圖片資料,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作品的興趣。如學習《木蘭詩》可從網(wǎng)上讓學生欣賞《花木蘭》的鏡頭,從而對照《木蘭詩》學習,相信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點撥需恰到好處
教師要在學生“山重水復(fù)疑無路”的時候,幫助學生“撥開迷霧”,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師的點撥猶如“畫龍點睛”,讓學生“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教師要適時而點,點中要害。教師的點撥要善于把握時機,抓住學生認識上的最低點,思考上的最高潮,在最適宜的關(guān)頭給學生以提示和引導(dǎo),讓學生有“絕處逢生”的感覺,因勢利導(dǎo),學生的困惑就會迎刃而解。點撥過早,會啟而不發(fā),讓學生“舊惑未解,又添新疑”;點撥過晚,只會“強弩之末”,讓學生“進退兩難”。
教師還要適度而點。教師的點撥,是為學生的思維做“腳手架”,不是代替學生思考,更不是將學生完全引上教師的思路。教師的點撥要“恰到好處”,才會有“金石為開”的效果,否則,會“事倍功半”。點撥過少,如隔靴搔癢,不能帶給學生啟發(fā)性的引導(dǎo);點撥過多,教師的思路會主宰學生的認識。
學以致用,是教學文言文的靈魂。文言文教學必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密切聯(lián)系,注重有效的知識積累,拓寬知識面,遷移習得,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作者單位:平利縣女媧山鄉(xiāng)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