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聲辭舊,日歷頁頁迎新。時間如流水,轉(zhuǎn)眼到年尾。猶如新婚的洞房要貼紅雙喜一樣,一跨進新年的門檻,家家戶戶都要換上一本新日歷。說起日歷,人們天天見面,一點也不感到陌生。但是,日歷中的許多趣話,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這種記有年、月、日、星期、節(jié)氣、紀念日等可供查考的歷書,一年一本,每日一頁。它在古代被稱作“歷日”、“歷本”、“時歷”,皇帝使用的歷書叫“皇歷”。清代乾隆時,因為乾隆皇帝名叫“弘歷”,為了避諱,歷書又改名為“時憲書”。在閩南和臺灣民間,人們習稱日歷為“歷日”。并且流傳一段有關日歷的小故事:從前,有個經(jīng)營文具的老板,經(jīng)常在老婆面前夸贊日雜店老板的妻子,說她很勤儉,每天偷偷藏起一包火柴,幾年來竟然積累了一大堆。有一次,遇到火柴奇缺,他們家就賺了一大筆。文具的老板娘心想,這有什么了不起的?過后,她每天也偷偷藏起一本日歷。日積月累,日歷竟然藏了一大堆。有一次,快過年時,她高興地告訴老公:“你看,我為你積累了一筆財富!”老公看罷,一氣之下便昏了過去。這件事啟迪人們,事物每天都在起變化,就像日歷每天都在變化一樣,做事情絕不能因循守舊。
日歷掀起了鮮紅的一頁,歲月打開又一扇嶄新的門扉。古代的皇歷與今天的日歷有所不同,大約在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朝廷史官將一年的日歷分為12冊,每冊一月,頁數(shù)和日數(shù)相等。每一頁上寫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監(jiān)每日在日歷頁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終,先交皇帝過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檔。史官便按照日歷所記載的內(nèi)容,結合朝廷和國內(nèi)各地所發(fā)生的大事,編寫“國史”。往后,為了便于皇帝祭祀祖先,又在皇歷上加上了天干、地支、月令、節(jié)氣及黃道吉日等內(nèi)容,使皇歷增加了實用性。朝廷許多官員覺得這樣的日歷不錯,于是競相仿效,編制供自家使用的日歷。日歷發(fā)展成掛歷、臺歷等樣式,自然是近代的事。今天,日歷已成為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它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記日和記事的功能,而且還成了人們學習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工具。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每逢快過年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二十世紀改革開放前。那時候,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我們農(nóng)家有一張《春牛圖》(印有全年陽歷和農(nóng)歷)就算不錯了。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后,國外親友可以郵寄掛歷回國贈送國內(nèi)親友,我祖母是歸國老華僑,我們每年都能夠收到寄自異國他邦精美的條幅式掛歷,雖然只是幾張紙,但是別說有多風光了,引來許多鄉(xiāng)親們帶著羨慕的眼光到我們家看新奇。辭舊迎新拿下來的舊掛歷和日歷,也早早有人預訂著要“賞鮮”。往事并不如煙,那年頭就是這樣,說怪也不怪。
新日歷掛上墻,新日子開始了。時序更新,隨著日歷一頁頁地撕下,猶如樹上的老葉一片片掉落,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如此?有一首詩寫得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弊屛覀冊陂e話日歷的同時,從中得到一點啟示,珍惜今日,拼搏今日,成事興業(yè)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