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前人雖沒有直接評價王勃在初唐“文儒”發(fā)展中的價值意義問題,但是以往對“四杰”文學的認識仍然可以啟發(fā)我們深入思考作為其重要成員之一的王勃在初唐“文儒”史的位置。其中以日本學者道坂昭廣先生的認識最具價值。他認為初唐“四杰”是初唐時期失意文人的代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懷才不遇的精神痛苦和悲凄無奈。因此道坂昭廣先生說:“懷著對自身才能的強烈自負卻不得不作為下級官僚輾轉各地,這種苦澀的情感不僅屬于四杰,也屬于眾多同時代的人們。四杰正是他們的象征,起著代言人的作用。他們是由自身所屬的新興士大夫階層選出的,決不等同于那種南北朝時期基于單一文學理念的沙龍的代表者。而且,正因是代表者所以或多或少具有一種‘模范的意義。相對于此,四杰則具有從同一立場出發(fā)的人們的代言者的意義?!?道坂昭廣《四杰考》,《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由此可見,“四杰”具有與當時其他失意文人同樣的遭遇和情感,只不過這些遭遇和情感在“四杰”身上更突出、更強烈,因此就具有一種“代言人”的作用和“模范”的意義。這種研究心得與傅璇琮先生用《藝術哲學》提供的方法論研究唐代文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傅先生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序言》中曾引用過《藝術哲學》的一段話:“藝術家本身,連同他產(chǎn)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個包括藝術家在內(nèi)的總體,比藝術家更廣大,就是他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流派或藝術家家族?!搅私袢?他們同時代的大宗師的榮名似乎把他們淹沒了:但要了解那位大師,仍然需要把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的周圍,因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條,只是這個藝術家庭中最顯赫的一個代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初盛唐卷自序,遼海出版社1998年版)這里傅先生倡導的是以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盡可能地恢復文學發(fā)展的社會大背景。就唐代文學來說,傅先生認為唐代的大作家“是這個藝術家庭中最顯赫的一個代表”,但他的背后卻有著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因此在研究大作家的同時必須把他放置于“他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流派或藝術家家族”中,才能盡可能真實地探究本來面目??梢娺@種大作家與其身后背景的深層關系正好可以印證道坂昭廣先生所言之“四杰”作為“代言人”對當時他們“自身所屬的新興士大夫階層”的作用和意義。就這個方面來講,王勃作為“文儒”之對于初唐“文儒”的價值正在于他是這個時代中最具“文儒”本質的士人,不僅有著世業(yè)不墜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其祖父隋末大儒王通的文化思想沾溉初唐的文化建設,這對王勃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王勃能把這種儒家文化思想與文章創(chuàng)作緊密結合,真正實踐了“上書獻賦,制誄鐫銘,皆以褒德序賢,明勛證理”(《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的儒士文藝觀念,因此王勃在理論認識和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都堪稱初唐時代最具典型意義的“文儒”。葛曉音先生在《盛唐“文儒”的形成與復古思潮的濫觴》一文中對此的認識可供參考,茲不贅述。
王勃作為初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儒”型士人,他與所處的時代是極不協(xié)調(diào)的。在王勃之前,太宗以圣明君主的氣魄和雄才偉略在國家安定之后積極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置弘文館,精選天下文儒之士,討論墳典,商略政事。這種發(fā)揚儒家思想以應用于政治建設的風氣影響所及,太宗周圍的許多文士在文化個性和文章創(chuàng)作上以“文儒”的標準自期,并在編撰史書中貫徹了這種理論思想,與太宗積極倡導的文化建設構成了思想深層的回應。在王勃之后,玄宗結束了從高宗到中宗的動蕩政局,積極改革弊政,任賢舉能,大興禮樂,把儒家思想中的禮樂文化真正落實到現(xiàn)實政治的運作中,由此產(chǎn)生了一批以張說為代表的“文儒”型文士。他們不僅在政治實踐中遵循玄宗發(fā)展禮樂文化的方針,并以自己豐厚的文章創(chuàng)作更加充實了這種文化建設。但是王勃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于高宗上元三年(676)溺水而卒。他生活的主要時段是在高宗時期,因此既沒有趕上太宗“貞觀之治”的文化復興,也沒有遇到玄宗“開元盛世”的文化鼎盛,這兩個“文儒”得其幸的時代恰好與王勃擦身而過。而王勃生活的時期卻是文吏受到重視的時代,《舊唐書?儒學傳》曰:“高宗嗣位,政教漸衰,薄于儒術,尤重文吏。于是醇日去,畢競日彰,尤火銷膏而莫之覺也。及則天稱制,以權道臨下,不吝官爵,取悅當時。其國子祭酒,多受諸王及駙馬都尉,準貞觀舊事。祭酒孔穎達等赴上日,皆講《五經(jīng)》題。至是,諸王及駙馬赴上。唯判祥瑞按三道而已。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學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實。是時復將親祀明堂及南郊,又拜洛,封嵩岳,將取弘文國子生充齊郎行事,皆令出身放選,前后不可勝數(shù)。因是生徒不復以經(jīng)學為意,唯茍希僥幸。二十年間,學校頓時隳廢矣?!笨梢姼咦诔雅c太宗的文化政策大不同了,武則天也開始籠絡人心,為奪取帝位作準備。因此儒學的地位極為勢微,經(jīng)學生徒亦放棄儒學大義而轉向“茍希僥幸”。生于這樣的時代,世奉儒學的王勃可謂大不幸了。而且當時朝廷選拔官吏的標準也以“吏才”為上。最明顯的是裴行儉認為王勃等人“華而不實,鮮克令終”,其所贊賞的李嶠、蘇味道等人都是以“文吏”見長,這與黃永年先生分析的裴行儉選才時重吏才而輕文華的傾向是一致的。(黃永年《“士先器識而后文藝”正義》,《文史探微》,中華書局2000年版)因此在這些文吏眼中,儒家提倡的禮樂王道思想不合實際,“文儒”所學空疏迂闊而不能適應社會政治的復雜情勢,有脫離現(xiàn)實的危險,根本不能與那些具有現(xiàn)實行政經(jīng)驗的文吏之才相提并論。由于這樣的不同,王勃被裴行儉摒棄于入仕之外,無法實現(xiàn)儒家灌輸給他的治國平天下的宏愿。
雖然這種偏見對王勃的仕途不啻為毀滅性的打擊,但是這正好成全了王勃可以成為出色的文學家。儒家思想中的抗禮王侯、獨立自由的人格讓他以非凡的姿態(tài)面對仕途的艱險,總是在自己的理想中以一種近乎夢幻的情結編織著平交王侯的快意和君臣風云際會式的遇合。這使他在現(xiàn)實的殘酷面前總是顯得那么天真自然,給他的文章中貫注了不受拘束的個性之氣。而仕途受阻的打擊帶來的沉重并沒有使他退縮逃避,而是將一腔憤激悲慨的怨情以“不平之氣”的形式發(fā)泄于文章創(chuàng)作中,接續(xù)前人“發(fā)憤以抒情”和立言以不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繼承了梁陳文風華美的基礎上又加之以深厚郁勃的情感氣質。不論王勃是在積極入世時高揚“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的豪邁,還是在失意困苦中忍受“志遠而心曲,才高而位下”的沉郁,他的文章中都充滿了士人由追求理想、堅持獨立人格而自然生發(fā)出的“氣勢”,從而在創(chuàng)作中顯露了文風變革的新趨向。
文學的演變不一定與政治的劇變完全一致,王勃雖然沒有生逢儒學昌盛、“文儒”得勢的幸運時代,但是他的文學卻呈現(xiàn)出承前啟后的過渡性特征,從文化的深層聯(lián)系了太宗朝和玄宗朝“文儒”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延續(xù)脈絡。王勃積極入世時所創(chuàng)作的頌體文和干謁文章,其宏闊壯大和氣勢雄豪的藝術風格是對太宗時期藝術審美特征的繼承。太宗曾于貞觀十八年(644)作《帝京篇》十首并序。在詩序中,太宗表達了創(chuàng)作此詩的文化目的,即“追蹤百王之末,弛心千載之下,慷慨懷古,想彼哲人。庶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漫之┮簟!…故觀文教于六經(jīng),閱武功于《七德》。臺榭取其避燥濕,金石尚其諧神人,皆節(jié)之以中和,不系之以淫放?!寣嵡笕A,以從人欲,亂于大道,君子恥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致云爾”??梢娞谑且詣?chuàng)作《帝京篇》意圖恢復儒家王道理想,推進儒家文教思想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完成“皆節(jié)之以中和,不系之以淫放”的中和審美觀的建立,因此太宗的《帝京篇》創(chuàng)作主要是從國家的文化制度方面著眼,帶有濃厚的儒家禮樂文化色彩。但《帝京篇》在藝術風格上繼承的是漢大賦的美學特征,以詩歌的形式輔之以漢賦的鋪敘寫法和壯闊氣勢,從帝都規(guī)模、游覽林苑、宴飲歌樂、軍事田獵等各個方面細致描繪當時政治安定、國家繁盛的恢弘景象,具有壯闊張揚的豪放之氣,胡應麟《詩藪》曰:“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贍精華,最為杰作。視梁陳神韻稍減,而富麗過之?!碑敃r太宗贊揚李百藥對此詩的和作“才壯思新”,其中便流露出太宗欣賞“壯美”氣勢和“富麗”的審美觀念。這深刻影響了王勃那些頌體文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藝術風格,即楊炯贊賞的“容氣以廣其靈”和“爭發(fā)大言”的特色。“爭發(fā)大言”是對描寫物象如宮殿、禮儀的全面細致的描繪,如《乾元殿賦》等;“容氣以廣其靈”是鋪張揚厲帶來的氣勢。這種鋪敘的寫法和壯闊的氣勢極類似于漢賦,具體到漢賦作家,就是對初唐文化有深刻影響的班固。楊炯曾以“壯思之雄宗”和“反諸宏博”評價王勃的文學特點,而這與班固及其《漢書》的審美特色是相似的,如顏師古《上漢書注序》:“觀炎漢之余風,究其始終;懿孟堅之述作,嘉其宏贍?!币虼?王勃文學特征的形成與班固文風影響下的太宗朝文化審美風尚密切相關,即以“宏博”之氣變革梁陳以來的“積年綺碎”。
王勃對玄宗朝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于文學觀念的總體認識上?!渡侠舨颗崾汤蓡ⅰ吩?“自微言既絕,斯文不振,屈宋導澆源于前,枚馬張淫風于后;談人主者以宮室苑囿為雄,敘名流者以沉酗驕奢為達。故魏文用之而中國衰,宋武貴之而江東亂;雖沈謝爭騖,適先兆齊梁之危;徐庾并馳,不能免周陳之禍?!边@里就把孔子禮樂文化與屈宋的辭賦創(chuàng)作看做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關鍵點。正如《詩藪》中所言“四言典則雅淳,自是三代風范。宏麗之端,實自《離騷》發(fā)之”。王勃認識到這種美學上的轉變實際有其價值觀念上的“正邪”之分。葛曉音先生于《論建安南北朝隋唐文人對建安前后文風演變的不同評價——從李白〈古風〉其一談起》一文中有精當?shù)姆治?“如果說劉勰還承認《離騷》的忠怨同于風雅的話,那么,自王通以來,‘大雅的含義已越來越明確地被歸結到‘頌美這一點上,這一觀念正是唐人批判楚騷之哀怨的基本出發(fā)點?!币虼送醪热灰皂灻赖挠^念規(guī)范《詩經(jīng)》代表的儒家詩教傳統(tǒng),那么屈原那些“發(fā)憤以抒情”的辭賦自然不合其觀念主旨。這一點在當時很多文人那里得到回應,其中以盧照鄰和楊炯最突出,盧照鄰的《駙馬都尉喬君集序》:“昔文王既沒,道不在茲乎?尼父克生,禮盡歸于是矣。其后荀卿孟子,服儒者之衰衣;屈平宋玉,弄詞人之柔翰。禮樂之道,已顛墜于斯文;雅頌之風,猶綿連于季葉?!?《全唐文》卷一六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楊炯的《王勃集序》曰:“仲尼既沒,游夏光洙泗之風;屈平自沉,唐宋弘汨羅之跡。文儒于焉異術,辭賦所以殊源。”兩人都把孔子到屈原的文學發(fā)展視為文學史的劇變,以后凡是不合儒家審美規(guī)范的文風都被歸咎于屈原創(chuàng)作的不良影響。這與王勃的認識是一致的,與把“大雅”傳統(tǒng)歸結于“頌美”一端緊密相連。這種認識深刻影響了盛唐時代的文人,如李白的《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萎蔓草,戰(zhàn)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就是明顯繼承了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啟》的文學觀念,把“大雅”視為“正聲”,而把屈原的創(chuàng)作排斥于“正聲”之外,不合儒家審美標準。其他如張說、張九齡等人都是如此,張九齡《陪王司馬宴王少府東閣序》云:“《詩》有怨刺之作,《騷》有愁思之文,求之微言,匪云大雅?!?《全唐文》卷二九〇)可見“他在理論上則是將《詩經(jīng)》中的怨刺之作和楚騷的愁思之文統(tǒng)統(tǒng)排除在‘大雅這個概念之外的”。因此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啟》對盛唐“文儒”的文學觀念影響很深。
綜上所述,王勃在唐代文學史和“文儒”的發(fā)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前承太宗開創(chuàng)的文學藝術風格,后啟玄宗時期成熟“文儒”的文學觀念認識。而王勃的文學成就中也明顯帶有過渡色彩,如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曰:“盧駱王楊,號稱四杰。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彪m是針對四杰而發(fā),王勃在文學史上的價值也與此一致。因此美國學者宇文所安說:“初唐詩比絕大多數(shù)詩歌都更適合于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研究。孤立地閱讀許多初唐詩歌似乎枯燥無味,生氣索然,但是當我們在它們自己時代的背景下傾聽它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呈現(xiàn)出了一種獨特的活力?!?宇文所安《初唐詩?致中國讀者》,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這即是啟示我們以一種文學史的流動眼光對待王勃這樣的初唐作家,其偉大價值才能走出以往那些大家的陰影并得到應有的肯定,王勃在初唐“文儒”的發(fā)展中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