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通過參與“提高家長情緒管理能力,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我深切體會到“幫助家長提高情緒管理能力以改善親子關系”這項工作對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價值所在,以下是我從不同角度獲得的實踐感悟。
一、培養(yǎng)有效情緒管理能力,是親子和諧的基礎
“提高家長情緒管理能力”是課題的切入點,家長們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又正是人到中年,承擔著這樣那樣的生活壓力,在情緒上難免會受到壓抑,當回歸到家庭中時,往往不加控制地將不良的情緒釋放出來。但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釋放和傳播開來的不良情緒,不僅“傳染”了家庭其他成員,更與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導致了家庭矛盾的產(chǎn)生,引發(fā)了親子關系的不和諧,反而帶來了家長新的煩惱和痛苦。在個案研究中,面對和家長嚴重對立的孩子,我們首先引導家長從自身不良情緒入手,尋找與孩子對立的根源,幫助家長掌握管理自己情緒的方法。通過家長情緒的有效自控,緩和了家庭矛盾,使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得到了緩解,收獲了親子和諧的驚喜和感動。初三畢業(yè)前夕,我們對全班學生的家長進行的情緒干預,使得家長能主動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真誠鼓勵和幫助自己的孩子積極應對中考挑戰(zhàn),取得了滿意的成績。由此,我更加確信提高家長情緒管理能力是建設良好親子關系的突破口,以此為抓手,可以緩解親子沖突,促進親子關系的良性發(fā)展。
二、關注親子和諧,減少教育損耗
在課題實踐中,尤其是對班里一些學生家庭親子關系的干預過程,使我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在解決學生問題的時候,和家長的科學有效溝通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性問題。如何降低學校教育的損耗,和家長一起形成合力,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不但要學會給學生“號脈”,還要學會給家長“號脈”。有的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情緒化的,這是學生養(yǎng)成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原因之一。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溝通也常常是針對學生的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溝通,沒有很好地關注過對家長教育方式的有效引導。如果教師能夠把教育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家長的身上,幫助他們經(jīng)常地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中的誤區(qū),使親子關系走向健康和諧的軌道,這樣對學生、對家庭、對學校都將是大有好處的。如果現(xiàn)在有人問我:“班主任的工作半徑有多大?”我就會把連接學生的那條線毫不猶豫地延伸到他的父母那里去,因為只有學生、家庭、學校三方成為一個整體,才有教育的和諧。
三、班集體也是一個家庭,也要有“親子和諧”
我?guī)О嘁恢蓖瞥缫环N團隊精神,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強烈的班集體榮譽感,希望自己的班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但是,教師怎樣去引導才能使班集體文化中多一些和諧的親情色彩呢?通過這段時間對課題的深入研究,我意識到,班主任在工作中也必須加強親子觀念,這些科學的理念不單是針對家長的,對每一個教育者都是有價值的,對學生的關愛、平等的理解和尊重,是建設一個和諧班集體的思想基礎;對“學困生”和“問題學生”處境的真誠理解和關注,在分數(shù)和班集體榮譽等關注點以外更多地關心他們的心理困惑,使他們始終在班集體的鼓舞下不斷進步,也是班集體和諧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班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矢志不渝地共同前進,真正形成一個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團隊,這樣的“親子和諧”才能為優(yōu)秀班集體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注重教育方式的合宜,是做好教育的關鍵
課題實踐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教育是一個有著豐富層面的立體網(wǎng)絡,忽視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產(chǎn)生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在課題實驗中我發(fā)現(xiàn),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時是我們心中經(jīng)??隙ǖ摹肮院⒆印?。如果他們的心理健康進一步被忽視,長期發(fā)展下去所導致的結(jié)果將是嚴重的。在新的教育發(fā)展形勢面前,受教育者的需求已經(jīng)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不同個體采用合宜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成了班集體教育實踐新的需求,如何在引導整體的過程中有效地關注個體,是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所以,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地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隨時把握教育的契機,根據(jù)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采用合宜的教育方式,傳達進步的教育思想,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教育的藝術(shù)。
總之,對“情緒管理”和“親子和諧”的研究實踐不會就此止步,我會以此為突破口,去拓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教育空間,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更加深入的體現(xiàn),使自己的教育素質(zhì)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責任編輯 張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