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萍
廣播電臺迎來“小陽春”
也就是在短短的20多年前。還是令人記憶猶新的廣播電臺“黃金時代”。早晨,人們起床先打開收音機。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全國聯(lián)播》;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臺小小的“紅燈”牌或者“詠梅”牌收音機旁。聽劉蘭芳的評書《岳飛傳》;傍晚,蹦蹦跳跳的孩子們暫時安靜下來,因為“小喇叭開始廣播了”。
20多年間,伴隨著改革開放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新鮮事物,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成為家庭最普及的“電器”和娛樂工具;電腦網(wǎng)絡從幻想走進現(xiàn)實生活:手機從“大哥大”到成為今天人們身邊最離不了的“必備品”之一。
電視搶走了眾多聽眾,中央電視臺晚7點的《新聞聯(lián)播》取代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全國聯(lián)播》,成為最權威的新聞品牌:網(wǎng)絡搶走了年輕人。他們能一天十幾個小時在網(wǎng)上暢游,卻不會聽1分鐘的廣播;手機更厲害,當一個人低頭看手機的時候,很可能是在看手機報,而它的出現(xiàn),僅僅是兩三年的時間。
電視、電腦、手機等新技術的出現(xiàn)導致受眾接受新聞的改變,大勢所趨,再加上老牌的競爭對手報紙的發(fā)展,廣播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但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隨著汽車飛速進入國人的生活。更因為廣播人自身的銳意改革,在群雄氣勢洶洶之時,“柳暗花明又一村”,近年來廣播電臺迎來了發(fā)展的“小陽春”。像地處偏遠的黑龍江廣播電臺1年的廣告收入達1.6億元,地處中原的河南人民廣播電臺的廣告收入超過1億元,更別說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廣播電臺了。
廣播新聞的變革之路
除了中央和省級綜合性的廣播電臺由于體制和機制的緣故,廣播新聞沒有大的改變。其他專業(yè)臺、都市臺的新聞播報都已有很大的改變。特別是針對“汽車族”量身打造的新聞,無論是新聞_的采編還是播發(fā),都與以往的廣播新聞有著很大的改觀。綜合來看,變革的主要方向是“短些,短些。再短些”,這應該就是廣播奪回聽眾。贏得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短些,首先是稿件短。以前動輒五六百字以上、超過1分鐘的稿件今后將不再是廣播新聞的主打稿了,一兩句話,幾十字的新聞將逐漸成為廣播新聞的主打產(chǎn)品。這類似于報紙的標題新聞,但對廣播新聞來說,是重生的關鍵。第一,因為對汽車族來說。他們不可能靜下心來聽長篇大論,廣播新聞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信息。第二,傳媒的增多,使傳媒本身也向?qū)I(yè)化方向發(fā)展,廣播的專長就是及時和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但缺點是純聲音的播報使新聞的深度和思想性受到限制。揚長避短。簡短的“標題式新聞”就是廣播新聞的優(yōu)勢和活力所在。
短些。其次是播報時間短。以往的廣播新聞正點播報,時間較長,20分鐘算少的。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有,品種豐富,內(nèi)容繁多,看似新聞很充實,但卻忽略了受眾接受的程度。在電視和網(wǎng)絡都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廣播新聞是很多人唯一獲取新聞的渠道。人們可以一兩個小時守在收音機旁,但現(xiàn)在電視和網(wǎng)絡已經(jīng)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說獲取新聞的習慣了。10分鐘、5分鐘,甚至2~3分鐘的新聞播報,對快節(jié)奏的人們來說,較為合適,而時長30分鐘以上的新聞節(jié)目。將逐步退出廣播新聞的歷史舞臺。
短些,再次是播出的間隔短。新聞永遠是廣播媒體的重中之重。要改變的是過去早16時半、晚7時半等固定時段,每天一個臺播報的新聞不少,但間隔時間過長,人們打開收音機,除非在上述特定的時間段,否則很難聽到新聞?,F(xiàn)在這種局面已經(jīng)被打破,很多電臺都推出了整點播報、半點播報等。但這種間隔目前還不是主流,更短時間的間隔還很少探索,筆者認為,無間斷播報可能很難做到,也沒有必要做到,但播出的間隔短將是潮流所趨。
短些與長些的辯證關系
綜上所述,廣播新聞的變革之路是稿件內(nèi)容短、播報時間短、播出間隔短。這種變革是順應新媒體挑戰(zhàn)的結果,更是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但短些的本質(zhì)卻是更長的新聞。它包括每天播發(fā)新聞的數(shù)量多了,每天播報新聞的時間長了,廣播人的工作量更重了。
新聞數(shù)量的增多和播報時間的延長很好理解,每條新聞的字數(shù)減少了,就意味著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播發(fā)的新聞條數(shù)增多了;播出間隔短了,就意味著在相同的時間段內(nèi)播出新聞的總時間延長了。
可以說,廣播新聞的短些、短些、再短些,恰恰是廣播新聞的長些、長些、再長些。對廣播新聞工作者來說,工作量增加了,責任更重了,最主要的是,廣播記者的采訪和寫作模式要改,采編部門幾十年一貫制的采編和播發(fā)機制要改。
對記者來說,打破新聞的“5個W”,對單一的只需播出一次的新聞來說,只需回答出“何人、何時、何地、何結果”就行了,就如報紙新聞的導語,甚至比導語更短。如果同一件新聞,報紙消息需要700字,電視新聞需要2分鐘,而廣播新聞則可能只需70個字,20秒鐘時間。對重大的、群眾極為關心的突發(fā)性新聞,記者則要學習新華快訊的報道方式,隨時隨地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隨時隨地報道事件的進程。
看似短小的新聞。但對記者提出的要求更高了,一是需要記者具有高度概括和提煉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聽眾最關心的新聞要在幾句話當中提煉出來,對記者來說是一個寫作上的挑戰(zhàn)。二是突發(fā)性的新聞隨時隨地報道,要求記者隨時隨地守候在現(xiàn)場,多方采訪和了解掌握情況,并突破通信傳輸?shù)壤щy。及時把報道發(fā)回去。對記者來說是體力和精力上的挑戰(zhàn)。
短些,對采編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的流程是按部就班,稿件經(jīng)過編輯之手,固定在幾個時間段由部門主任和總編輯審定后播發(fā)。這種程序的好處是把關嚴格,分工明確,但顯然不適應新聞改革的需要。要實現(xiàn)“短”新聞“短”播出的目的,采編流程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其目標是記者、編輯、播音的緊密結合,縮短編輯流程,減少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實行不間斷的編輯和審稿流程。當然,采編機制的變革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磨合與探索。但趨勢是不可改變的。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