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今年試題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上海歷史卷試題繼續(xù)散發(fā)著其獨有的“海派”氣息。
1凸顯新課程理念,融考查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情感、價值觀于一體。
整個試卷通過選取大量原始文獻、圖片、圖表、漫畫等,強調運用新的視角考查考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情感與歷史價值觀。如第2題,通過提供一幅上面刻有符號的陶尊圖片和幾種世界古老文字的原始材料,要求考生推斷出土地區(qū)。這道題目難度不大,但注重考查考生對材料的處理與推斷能力,同時激發(fā)考生對人類古老文明的熱愛之情。再如,第35題“私人生活與社會變遷的聯(lián)系”這道題,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一個叫下岬村的村莊的調查,以小見大,通過下岬村家庭結構、生活水平、居住格局與設施的變遷,考查發(fā)生這樣變化的體制原因、政策因素等,同時考查了考生對于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尤其是農村地區(qū)取得巨大成就的強烈感受。此外,類似的題目還有第24、30、32、33題等。
2強調考查基礎知識和重要歷史事實、歷史概念,考查考生邏輯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在今年的試題中,有近20題直接或間接考查了考生的基礎知識。如第1題考查考生對我國古代傳統(tǒng)史書體裁的理解與區(qū)別;第5題考查我國宋代的選官制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16題通過提供一段歷史表述考查考生判斷史實真?zhèn)蔚哪芰?,應該是今年試題的一大亮點。邏輯推斷能力也是歷史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邏輯推斷一般有從史實到史實的過程,如第11題從路易十六的一篇日記到當天所發(fā)生的事情,第20題從陳獨秀在某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文章到發(fā)表該文章的雜志名稱等;有從歷史結論到歷史事實的過程,如第19題,從中產(chǎn)階級概念會不斷變化到中產(chǎn)階級的主要成分;還有從史實到史論的過程,如第4題,由題干所述古希臘“民主政治”包括“人民”和“統(tǒng)治”兩部分組成,到推斷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除了A項,其他三項實際上不是由史實所推斷出的正確結論,即史實與結論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最為突出的是第36題。左側是歷史事實,右側是歷史結論。判斷能否從史實直接推斷出歷史結論,要求考生不僅注意史論結合,更要注意歷史事實與歷史結論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正確的邏輯聯(lián)系。
3關注上海地方特色。
上海在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上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上海高考試題注重考查與上海有關的歷史,今年也不例外。如第20題介紹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體現(xiàn)了上海在近代思想文化解放中引領潮流的作用;第29題列出鄭觀應主張在上海舉辦“賽會”(世博會)的有利條件,更是關注了上海在2010年舉辦世博會這一重大事件,顯示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地位。第37題關于上海會審公廨,則說明近代上海見證了西方列強攫取我國司法主權的屈辱歷史,同時也告訴國人當時中國與西方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的差異。
4不回避熱點。
2008年至2009年是我國不尋常的一年。今年的上海試題予以了一定程度上的關注與重視。如第8題第五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第33題法國佳士得拍賣行拍賣被掠走的中國圓明園珍藏品,第35題改革開放30周年等。
5注重文明史觀的滲透。
文明史觀是一種全新的史學范式,反映了史學研究的新趨勢和新進展。文明史通過不同文明類型的演進過程探討人類社會的進步。運用文明史觀考查的題目,如第4題的古希臘政治文明,第6題的地域文明,第9題彼得大帝主動到西方學習先進文明,第10題近代西方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文明,第13題我國古代印刷術文明成就和近代西方工業(yè)文明成就,第15題晚清頑固派抵制西方先進文明,第17題日本明治維新西方文明與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并存,第18題新式交通工具(即西方傳人的先進文明)對傳統(tǒng)觀念的沖擊,第26、34題大國的崛起與興衰等。其中第34題,圍繞“英國世紀”向“美國世紀”的轉換,考查世界范圍內霸權地位的變遷,引導考生用全球化視角考察一個國家的興衰。
另外。今年上海歷史卷的評分方法也做了改進,強調分層評分,凸顯人文關懷。答案完整的、體現(xiàn)核心知識點的得高分,答案不完整、未能運用核心知識或僅運用邊緣知識回答的得分不會高。整個試卷主觀題部分答案采用分層評分的辦法,體現(xiàn)了評分標準趨于合理化,同時也引領中學歷史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的分層和對重點知識、核心知識的高度重視。
今年上海歷史試題的這些特征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必將對即將進行的2010年高考帶來一些深刻的啟迪。為此,筆者提出一些備考建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1重視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復習,突出歷史主干知識,重視歷史知識結構的重組。
雖然當前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但沒有基礎知識作支撐,能力的考查和培養(yǎng)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在復習中尤其是第一輪復習時,一定要強化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2堅持貫穿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滲透文明史觀、整體史觀和唯物史觀等史學觀念。
上海卷是全國較早體現(xiàn)能力立意為主線的試卷,今年的試卷又較多地體現(xiàn)了對同學們理解、分析、評價、判斷、推理等能力的考查。在平時的復習中,我們不應僅滿足于“是什么”,更應通過設問、討論、創(chuàng)設新情境、設計習題等手段挖掘“為什么”、“怎么樣”。尤其要注意對歷史判斷與歷史推理問題的強化訓練。高中歷史新課程比較突出地體現(xiàn)了三種史觀——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和全球化史觀。對這三種史觀的把握,既是我們學習新課程的前提,也是我們備戰(zhàn)新課程高考的基礎。
3要加強對近年來高考試卷尤其是命題特點、趨勢的研究,注重復習方法與解題方法的科學探究。
每年的高考試題不斷推陳出新,新材料、新圖片層出不窮,考查角度也日趨多樣化。在今后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要對這些試題進行認真的研究,探索一般命題規(guī)律,并舉一反三、強化訓練。譬如,今年上海歷史卷中主觀題的評分標準采用分層評分的方法,對于我們今后規(guī)范答題、增強適應高考的能力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09年高考已經(jīng)過去,對于即將到來的2010年高考,我們要在研究往年高考試題特點的基礎上,總結有益的復習經(jīng)驗,力求將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復習的效率與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