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淵
錢其琛上臺僅一年,就面臨立國40年未遇之大變局。之后,除了1996年臺海危機外,他都極力避免和美國正面沖突。錢于1998年卸任后,接任的唐家璇開始對日強硬。但緩美迫日的策略并未取得預期效果,直到9·11事件爆發(fā)。之后的兩任外長,都有駐美大使的經歷。可見中國的外交思路幾經變動,最終還是將戰(zhàn)略基軸鎖定到中美關系上。
周恩來、陳毅、姬鵬飛、喬冠華、黃華之后,由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空降過來的吳學謙成為新中國第六任外長。
吳學謙,江蘇嘉定人(1958年后嘉定改屬上海),1921年生,1948年成為地下黨上海市委成員;建國后先在團中央工作了9年,后任職于中聯(lián)部,長期與西亞和非洲未建交國家打交道;“文革”時受沖擊,1982年4月轉至外交部任副部長,僅僅7個月后就取黃華而代之。
吳學謙上臺時的中國已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外交也要為經濟工作服務。吳一上臺,中國便批準了加入關貿總協(xié)定(WTO前身)的申請報告。在政治領域,吳主要負責中蘇關系正?;椭杏⑾愀壅勁校髞磉€兼對臺工作。對蘇關系由于黨內意見不統(tǒng)一,中方步子不敢邁得太大,而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3年內相繼去世,也使得談判難以連貫,一直拖拉著;香港談判倒是比較順利,吳外長和英國外相關系也不錯。
1987年1月,胡耀邦辭去黨總書記職務,作為老部下的吳學謙亦受到牽連,但安然過關,至1988年更擔任李鵬手下主管外交的副總理。
或許是青年時代長期從事反國民黨學生運動的緣故,吳的氣質更像一個學生干部,官場糾葛甚少,是個純粹的職業(yè)外交官僚。他好讀書,性格嚴謹,做事踏實,甚至有些刻板。譬如外交部在他任內才允許外事人員出國帶家屬,但他本人卻從來不帶;外交官外訪時抽空游山玩水本是常事,唯獨吳不好此道。吳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勤勉肯干,但1988年底,他因健康問題被免去外長職務,由副部長錢其琛接手。
錢其琛,江蘇嘉定人,1928年生于學術世家,14歲入黨,從事學運工作,但未讀過大學。建國頭幾年,他供職于團機關,1954年派往蘇聯(lián)中央團校,畢業(yè)后在駐蘇使館工作,1963年回國到高教部(1966年并入教育部)擔當留學生工作;“文革”時受沖擊,被下放;1972年恢復工作后,重新派駐莫斯科任使館參贊;1974年升任駐幾內亞大使,1976年回國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1982年任副部長,年僅54歲,這端賴胡耀邦倡導的干部年輕化、知識化新風所賜。
錢其琛從進入外交系統(tǒng)那天起就與俄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1950年代留學正逢中蘇蜜月期,1960年代回國正值翻臉,1970年代受沖擊也與留蘇不無關系,1980年代中蘇關系緩解,錢其琛迎來了外交生涯的第二春。自1982年起,他就在談判桌上與蘇聯(lián)人就消除“三大障礙”軟磨硬泡,但直到立場溫和的戈爾巴喬夫上臺后,事情才出現(xiàn)轉機。1989年,中蘇關系正?;?,可是蘇聯(lián)的路也快到盡頭了。
1989年于中國和全球局勢都是一個大變之年。對中國而言,由于遭受西方制裁,關貿總協(xié)定談判被迫中止。而在歐洲,各社會主義國家亦動蕩不安,前景不妙。東歐劇變后,1989年底美蘇馬耳他峰會明確宣布結束冷戰(zhàn)。錢其琛上臺僅一年,就面臨立國40年未遇之大變局。當時鄧小平提出了28字方針,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對錢而言,如何適應后冷戰(zhàn)時代的新環(huán)境和應付中美蘇力量平衡打破后的短期副作用,乃是中國外交的遠近期目標。
該方針在錢任內具體表現(xiàn)為三個層次:若非原則問題不與美國發(fā)生正面沖突的底線;與俄、歐、日深化關系,以多元外交分散風險的中程目標;與世界接軌,加速融入國際社會的長遠任務。以此觀之,除了1996年臺海危機外,中國都極力避免和美國正面沖突。在多元外交方面,錢其琛雖非第一人,但今天中國外交的大勢卻肇基于其任內。譬如1989年,他就借赴日參加昭和天皇葬禮之機與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交涉,結束了雙方自1965年以來的敵對狀態(tài)。1991年,錢其琛出訪原社會主義國家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時提出“三超越”原則,即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理念的差異。三原則雖較理想化,但符合冷戰(zhàn)結束初期的國際氣候。而在國際化方面,錢參加的各類區(qū)域及國際政經會議就很多,入世談判也在他任內獲得根本性突破。
值得一提的還有吳學謙設想、而由錢一手創(chuàng)建的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這一制度是外交部自身與世界接軌的表現(xiàn)。在硬實力不如人,缺少話語權的前提下,發(fā)言人事實上成為了中國外交的一張軟王牌,于中國外交突出重圍功不可沒。
吳、錢二人生于1920年代,建國時恰逢青春,故接受過較系統(tǒng)的外交培訓,是第一代職業(yè)外交官僚的杰出代表。這批職業(yè)外交官的冒頭,標志著粗放型的中國外交開始轉向細化。同時,轉型客觀上又是受冷戰(zhàn)結束大氣候的威壓所致。正由于兩者的契合,才有了1990年代穩(wěn)中求升的外交新局面。
有所側重的傾斜外交
錢其琛于1998年3月卸任,接任的是唐家璇。
與其他外長皆擅一門西方語言不同,1938年出生的唐家璇雖然也學過英語,但卻是靠日語專業(yè)吃飯。這個江蘇鎮(zhèn)江人的工作履歷較為簡單,從在廣電系統(tǒng)擔任翻譯到調入外交部,再到外派,一直擔任涉日事務。不過,這按部就班、波瀾不驚的仕途在1991年起了深刻變化。在日軍遺留化武傷人事件中唐家璇的強硬表現(xiàn)博得高層贊賞,同年被破格調回外交部擔任部長助理,歷任副部長、部黨委書記,直至成為部長。
唐的上位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冷戰(zhàn)的結束對中國外交的沖擊是全方位的,不僅中美關系惡化,就連1990年代前期還不錯的中日關系也因歷史、教科書等問題出現(xiàn)裂痕。而美日同盟不僅未因冷戰(zhàn)結束而解除,反倒重新強化。這無疑令中國感到不安。另外,因臺海危機而激化的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對決策造成的輿論壓力也不容忽視。世紀之交的中國外交大致分兩條主線:繼續(xù)對美緩和;開始對日強硬。是高層選擇了唐來貫徹實施該策略,而非唐的上位促成了對日強硬。除了唐,好幾位外交實權人物如武大偉、王毅都是涉日背景。
由于權宜性太強,又只看到了中日關系的美國因素。卻忽略了中日自身的變化,這樣的傾斜策略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1998年11月中日關系轉冷。另一方面,中美關系也未因緩和策略取得進展,相反還發(fā)生1999年駐南斯拉夫使館被“誤炸”事件。2001年,新保守主義的布什共和黨政府一上臺,就發(fā)生了南海撞機事件。而更強硬的小泉純一郎執(zhí)掌日本無異于雪上加霜。
緩美迫日的策略顯然難以為繼,2001年由此成為中國外交的又一轉型之年。當年9·11事件爆發(fā),中國在第一時間發(fā)電慰問,并表示將協(xié)助美國反恐,從而取得美國的初步
認同。而2002年起惡化的朝核問題也為中美關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機。通過9·11和朝核問題,中方深刻認識到汗水比口水值錢,語言解釋遠不如實務合作來得有效。2003年,中國正式介入朝核問題,之前又恰逢黨十六大和兩會換屆,唐家璇的外長職務隨之解除,升任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
總的來說,唐家璇是10位外長中性格最不顯山露水,同時最不好評價的一位。外界對他的印象除了四平八穩(wěn)的作派和內斂陰柔的作風外大致無他。而無論職業(yè)表現(xiàn)還是公開言論,看上去都不很像一位外交官,反倒更像一個老練的政治家。
唐家璇之后,接任的是李肇星。
李肇星,1940年生于山東青島的農民家庭,北大畢業(yè)后經短暫進修調入外交系統(tǒng)。在他的職業(yè)道路上有兩位引路人:岳父秦力真和恩師錢其琛。就影響的深遠程度而言,錢的作用更大一些。1970年代,李在肯尼亞大使館工作了7年,后調回新聞司干了5年,接著又外派萊索托兩年;1985年至1990年擔任新聞司副司長和新聞發(fā)言人,外交部第一次新聞發(fā)布會就是由他擔任翻譯;其后任部長助理,1993年出任駐聯(lián)合國大使,1995年回國任副部長;1998年出任駐美大使,2001年再回國任副部長。在唐家璇外長任內,讓接班呼聲甚高的李派駐華盛頓一段時間,也是決策層外交戰(zhàn)略調整的表現(xiàn)。
李的履歷表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外交部都是令人稱羨的:基層經歷、總部任職、大國派駐一應俱全。若非當年對日外交的需要,剛從紐約回國不久的他,也有接替錢其琛擔任外長的資格。這一步晚,對他的仕途牽制頗大。當李任駐美大使時,中美關系墜入低谷,所以在他就任外長后,修補改善中美關系、維持合作就成為工作重點,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上的政治合作必須維持下去。問題是,布什政權鷹派色彩濃厚,平壤也不好說話。結果,2006年朝鮮首次核試驗,宣告了六方會談的失敗。盡管中美在朝核問題上的合作關系并未解除,但中國外交威信受損和美國對中國期望降低的事實不是幾句外交辭令就可以抹殺的。也就是說,李肇星沒能完成最重要的任務。這個責任不應由李承擔,因為負責六方會談的并非知美派,而是亞洲司出身的知日派。李任內忙得最多的是應付中美之間的經濟摩擦。
綜觀李的4年任期,除了幫助中國企業(yè)大規(guī)模重返非洲外,似乎找不出更多可圈可點之處。倒是他在新聞司練就的嘴皮子和寫詩的愛好為他掙了不少加分。他的公開言論很多,雖不乏才思敏捷的應對,卻總讓人感到一絲刻意的強硬。這種強硬作風在駐美時就多有表現(xiàn),可說是發(fā)言人的職業(yè)慣性和后冷戰(zhàn)初期特殊政治環(huán)境的綜合產物。只是,身在外長高位,很大程度上卻仍在干發(fā)言人的活,這究竟是個人定位問題還是無奈的選擇,只有李自己知道了。
李一開口,最高興的是記者和部分愛國青年。但在筆者看來,李肇星任內最值得稱道的成績不在外交業(yè)務,而在于推行外交部自身的平民化路線。他上網(wǎng)和網(wǎng)友聊天,和學生交流,開放外交部檔案給公眾,甚至開放外交部供公眾參觀,這些務虛的姿態(tài)短期內效果不錯,同時更是外交部職能及工作作風轉變的開始。長期以來,外交部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之感,與公眾距離甚遠。由于其業(yè)務與公眾生活沒有多少交集,公眾也無所謂。但隨著對外交往擴大深入,國人海外遇險的事情增多,外交部“兩耳不聞布衣事,一心只為朝廷計”的傳統(tǒng)作風深受詬病。自李任內起,外交部的“為國服務”開始向“為民服務”轉變。2004年,新設的涉外安全事務司就是負責保護中國公民海外權益。
在10位外長中,城市或城鎮(zhèn)出身者占多數(shù),少有幾個農村出身也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李肇星是唯一一個純農家出身。他憑借自身努力成為外長,并推進外交部的大眾化,本身就頗具政治象征意義。
2007年,李肇星因到退休年齡而卸任,接力棒傳到了副部長楊潔篪手中。
楊潔篪生于1950年的上海,是首位建國后出生的外長。楊的外交履歷較簡單,從最早任英文翻譯到任駐美使館秘書、參贊,接著在總部美洲司任職,再到外派美國任公使;1995年回國任部長助理,1998年升任副外長;中美關系惡化后,重新派往美國任大使;2004年任滿回國,擔任副外長,直到2007年轉正。從加入外交部那天起,楊的工作都和美國打交道,34年中有12年在美國度過,是個很純粹的美國通。選用這么個美國通接替同是美國通的李肇星,決策層的意圖不言自明。
楊的運氣很好,雖然一度因“文革”而輟學,卻趕上了順風車,被外交部選送到英國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留學。與他同一批的王光亞、龍永圖、周文重、沙祖康等人也都成為后冷戰(zhàn)時代中國外交的中堅力量。回國后,楊因外語水平出色被安排到翻譯室。1970年代,他曾擔任過老布什的翻譯,并與布什家族結下了不錯的私人關系,老布什甚至昵稱他為“老虎楊”(虎年出生,名字帶“虎”)。當然,此時楊不會未卜先知老小布什日后先后成為美國總統(tǒng)。但正由于這份交情,楊仕途順利,不僅屢屢創(chuàng)下外交部的年齡紀錄——最年輕的駐美大使和最年輕的副外長、外長,更促成小布什破例邀請江澤民主席到德克薩斯州的私人農場作客。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楊潔篪的仕途固然有私交的幸運成分在內,但接任外長反倒與之關系不大。畢竟2007年的小布什政權已經日薄西山,要走私人路線時間上太遲,更何況私交的融洽并不能扭轉國家哲學層面的分歧。個人能力和戰(zhàn)略需要是楊得以上位的主要原因。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后,上任大使不久的楊就通過答CNN記者問的方式取得美國主流社會的同情和支持,這是他外交生涯中的一大亮點,也為他贏得了美國政界的認可和信任。所以,在李肇星之后的知美派當中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楊潔篪的性格氣質和兩位前任迥異,看不到強硬的氣息,反倒和更早的吳學謙神似。這樣的性格在外交領域自然不能為公眾提供低層次的審美沖動,譬如楊一上臺就有網(wǎng)民說小家子氣的上海人做外長中國外交必定要軟弱,但于事業(yè)則利遠大于弊。另外,去年發(fā)端的全球金融危機為中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楊大有可為之處甚多。
新舊世紀之交的中國外交可以說是一個尋找支柱的過程。自蘇聯(lián)解體起,中國的外交思路幾經變動,但最終還是將戰(zhàn)略基軸鎖定到中美關系上。在新聞司、亞洲司出身的外長各領風騷四五年后,美洲司科班出身的楊潔篪終于能夠以對美外交統(tǒng)攬全局,可算是一大突破。然而,中美制度、價值理念、意識形態(tài)上的巨大差距決定了此途多歧路。在有關國家安全和發(fā)展戰(zhàn)略的涉外領域,作為國務委員的戴秉國不時出面分擔外長的重任,譬如參加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戰(zhàn)略對話,臨時代表胡錦濤出席八國集團同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的對話會。這種中國特色的外事安排,與中國外交在原則性和靈活性上維持平衡的方針,以及外交部在開展棘手和復雜工作時需要中聯(lián)部、安全部、商務部等部門的大力配合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