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中國經濟是不是實質復蘇、保增長與調結構如何協(xié)調、宏調政策要不要微調,這些問題無不需要執(zhí)政者在紛繁復雜的經濟亂局中仔細甄別,并在排除特殊利益集團干涉的前提下做出決斷。
10月22日,統(tǒng)計局發(fā)布三季度統(tǒng)計數據,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累計下降1.1%,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累計下降6.5%。但CPI自從7月環(huán)比持平之后,8月、9月都出現了環(huán)比上漲。截至9月,PPI環(huán)比連續(xù)7個月上漲。三季度GDP增速達8.9%。主要統(tǒng)計數據基本都在業(yè)界預期之內,但在無驚無險的新統(tǒng)計數字背后,卻依然沒有解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老問題。
長期來看,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的壓力將愈加強大,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最大風險。盡管三季度的CPI和PPI仍為負值,但CPI已經連續(xù)兩個月環(huán)比正增長(其中9月份環(huán)比為0.4%),這是17個月以來首現,上次此現象的出現還要追溯到2007年的通脹周期;PPI則已連續(xù)6個月環(huán)比正增長,價格上漲的壓力非常明顯。貨幣流動性方面,狹義貨幣M1與廣義貨幣M2的增速近期屢次創(chuàng)下近15年來的歷史新高,9月份已分別達到29.51%和29.31%的高位;國內主要城市樓市的價格也已經超過2007年最高峰的時期。
這些都表明,現階段國內的通脹風險已經越來越大。
通脹終于搬上國務院
數據顯示,9月份CPI和PPI同比降幅繼續(xù)收窄。9月CPI同比下降0.8%,降幅較8月收窄0.4個百分點。同一時期,PPI同比下降7%,降幅較8月縮小0.9個百分點。
“從當前的現實來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問題,”對最新統(tǒng)計數字,統(tǒng)計局新聞發(fā)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tǒng)計司司長李曉超這樣表示。不過,李曉超認為,CPI和PPI環(huán)比都出現了上漲,存在著通脹的預期,對通脹預期要給予高度關注。
天量信貸在二季度結束后即引發(fā)社會各界對通脹的擔憂,但均遭到相關部委的否認。
在10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指出,今年后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是自金融危機加劇以來,決策層首次明確提出關注通脹的風險。
政府調控方針的微妙改變,意味著最高層已開始大大提高了“控通脹”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政策轉變的經濟基礎已經具備——三季度經濟增長已明顯高于8%——政府很有可能在2010年年初就采取適度的緊縮措施,以應對日益積聚的通脹風險。
根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這一示警前,內部曾有一番激辯,即通脹是否已出現、通脹又是否來年中國經濟的較大威脅。這一激辯不僅出現在經濟界,在國務院部委中也有不同意見。最后的結果,當然是綜合各方的意見,以防為主,提出“管理好通脹預期”,既側面否認通脹已經出現之論,又承認通脹已成較大的威脅。
雖然對目前是否已出現通脹有激辯,但經濟界對通脹風險之可能加大已有共識。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方面的壓力。首先金融方面的影響,雖然出口開始止跌回升,但國際市場的變化,以及美元走弱之勢,仍在增強人民幣升值預期,這令資產價格走高和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二是中國市場的需求影響,當經濟進一步復蘇,總需求隨之回升,原材料和產成品都有加價的壓力,將強化通脹預期甚至加大通脹壓力。三是農副產品的價格變動,近期出現豬疫病,可能令豬肉價格回升,而中央為保農業(yè),不能不提高糧食收購價格。這都有可能推高農副產品價格。也拉動整體物價的上升。如果考慮到國際糧價的上升,這方面帶來的通脹壓力會更大。
在三季度GDP等經濟數據公布當天,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發(fā)行900億元3個月期央票,并進行800億元91天正回購操作,單日回籠量高達1700億元。這被解讀為可能是受市場對通脹預期的影響,向市場發(fā)出政策適度收緊的信號,表明自己減少貨幣供應量的決心。
一個兩難的問題是,當前國民經濟正處于企穩(wěn)回升的關鍵時期,經濟回升的基礎尚需繼續(xù)鞏固,外需不足依然嚴峻,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相當艱巨。大量在建項目正在開工建設,中小企業(yè)恢復生產,需要寬松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刺激政策不能過早退出。目前全球采取低利率,維持流動性,如果中國把利率抬高了必然造成大量熱錢流入國內,對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利。
雖然澳大利亞已經率先提高了利率,但在此次全球危機中,澳大利亞銀行業(yè)沒有倒閉,而且澳經濟和中國關聯性不大。在美國提高利率之前,中國如加息,風險太大。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在通脹預期之下,依然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在泰國出席東南亞國家聯盟峰會間隙對海外華人團體表示,如果中國現在過早退出刺激政策,則以前取得的成果將付之東流,甚至導致經濟發(fā)展形勢發(fā)生轉變。溫家寶坦率地承認,中國企業(yè)活動和整體經濟的增長目前仍依賴政府的刺激措施,缺乏脫離振興措施而自行發(fā)展的活力。
目前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在中國經濟復蘇進一步穩(wěn)固以及通貨膨脹構成實際威脅之后,中國政府最早可能會在明年開始收斂經濟刺激政策。但從溫家寶在國際場合承認中國經濟還離不開政府刺激來看,決策層仍不打算在短期內撤除刺激性政策,在貨幣政策上更不會像一些市場人士建議的那樣回歸中性。不過,在國際場合的政策吹風與實際的政策準備可能仍有差距,觀察國內政府部門的一系列表態(tài),緊縮政策的預案肯定已經在準備了。
中國宏調政策要不要研究退出機制、如何退出和何時退出,應該會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所決斷。按照慣例,是次會議要為明年經濟確定政策基調。
財政投資獨角戲不能長久
李曉超說,從內需看,今年經濟出現企穩(wěn)回升,內需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據初步測算,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有4個百分點,投資貢獻了73個百分點。但有經濟學家認為,投資實際上對前三季度的增長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拉動作用,它的拉動力,貢獻力大概是95%左右。雖然對投資拉動的幅度有不同認識,但共識是投資依然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這樣保持的增長數字是沒有意義的,政府過度投資,會進一步增加經濟中的過剩產能,由信貸支持的過剩產能若干年之后就是銀行壞賬。并不能真正使經濟實現好轉。從總需求看,雖然今年以來的貸款投放量很大,但生產過剩的矛盾在大投資推動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在積累更大的過剩產能。
“保的不應該是‘8,而應該是消費。地方政府保8是為了給上一級政府看,中央為什么要保8呢。現在是就GDP來壘GDP,毫無意義。2003年8月就提出科學發(fā)展觀。講了這么多年,腦袋里還是增長觀。”有學
者這樣對記者說。
“4萬億”刺激政策之下,地方政府成為此輪經濟反彈中的投資主力。今年地方債強力發(fā)行,中央財政首次代理發(fā)行2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也已全部完成。地方政府投資也后繼乏力。企業(yè)債已經擴大發(fā)行量。
從國家財政的角度看,稅收部門正想盡各種辦法增加今年的稅收,如果再持續(xù)“燒錢”,財政就會非常緊張。不管從什么方面來說,投資拉動都已是后繼乏力。在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推出政策拉動國內需求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再增加投資。
一個更大的危險是,雖然保8目標能夠順利實現,但今年前三個季度宏觀數字的好轉,完全出于政府積極的財政和信貸政策,依靠天量投資使經濟增長維持一個漂亮的數字,無異于飲鴆止渴,如此天量的信貸是不可持續(xù)的,而當政策力度減弱的時候,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再次下滑不可避免,即一些人說的經濟“二次探底”。而靠宏觀政策無限推后的探底一旦出現,中國經濟將面臨崩潰的危險。
當然,如果世界經濟復蘇,隨著出口的大幅增加,這種危險將不復存在。中國能否靠宏觀政策的推動使經濟高速增長堅持到世界經濟完全復蘇,尚是一個未知數。但這種做法只會使經濟結構失衡問題進一步惡化,錯過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好時機。
問題的核心是分配政策
“GDP超過8%擔心經濟過熱。低于8%又擔心過90那還有好日子嗎?”原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福垣開玩笑地說,“一邊說產能過剩,一邊擔心通貨膨脹,這是很奇怪的,產能過剩背景下擔心通貨膨脹,是自己嚇唬自己?!眲⒏TJ為,是需求拉動了供給,需求大了,價格才會上來。因為出口拉動已經很小,只能靠投資拉動,明年投資拉動如果也弱下來,只能靠消費拉動。雖然從十七大就確定要以消費拉動增長,但目前國內消費依然不足,如果想要靠消費拉動,應該是增加消費。如果需求上升了,帶動價格了,那貨幣是因變量,物價在一定范圍的上升,不是通脹,不用治理。
劉福垣認為,糾纏于數字其實沒有太大意義,一些數字不是想統(tǒng)計準就能統(tǒng)計準的。美國可以完全根據統(tǒng)計數據調整經濟,中國不行。因為美國要素流動通暢,價格是真價格。所以市場能真正反映經濟情況。只有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下,經濟數據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情況。而中國因為大量行政壟斷和非市場經濟行為,統(tǒng)計數字的意義便大打了折扣。像能源、糧食、貨幣等等都是由政府定價,必然影響到方方面面的數據。
“現在不是貨幣政策問題,是分配政策問題。在貨幣上做文章,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眲⒏Tf。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作用其實并不明顯,只是出口銳減使中國經濟本身的問題暴露出來了?,F在中國經濟遭遇發(fā)展瓶頸,更多的是因為經濟結構失衡,貧富差距過大等原因,這靠貨幣政策是調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