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摘 要】 本文首先闡述了高校英語專業(yè)口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其次探討了培養(yǎng)學習者口譯能力的有效途徑,認為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口譯的興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口譯教學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 英語;口譯教學;跨文化意識
口譯所涉及的方面很多,不過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掌握好原語和譯語這兩種語言,二是必須注意文化上的差異和比較。口譯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編碼→信息傳遞→解碼→反饋”等環(huán)節(jié)所構(gòu)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解碼,所以口譯人員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作用。譯員之所以不同于翻譯機器,在于它對兩種語言所涉及的不同文化的了解與掌握,更在于它能從字面意思之外領(lǐng)悟到說話人言語中的語用意義。因此,在英語口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非常重要。在口譯教學過程中,使口譯力求做到符合語言社會功能的特征,即準確性、得體性、文化性。
一、跨文化意識在口譯實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口譯活動是一個從理解、分析到傳達的特殊交際過程,是一種復雜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傳達活動。國際著名口譯學專家Daniel Gile就曾指出:“譯員是‘演員”,譯員必須象演員一樣藝術(shù)性地把從原語中接受到的信息,在講臺(舞臺)上傳遞給聽眾。面對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信息,要有效、準確地完成口譯過程,譯員既需要加強自身語言基本功和知識面的提升,又要切實把握中西文化差異,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靈活藝術(shù)地采用口譯策略,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努力避免因忽略語言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譯,從而達到對外交流的目的。
在口譯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語民族習慣于抽象思維和形式邏輯,漢民族善于形象思維和辨證思維,英漢民族這兩種思維差異,表現(xiàn)在語言上,英語注重形合,漢語則注重意合,追求意境。
王佐良先生說:“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頭卻要浪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本文將從具體的實例的評析中說明口譯既是一門技術(shù),也是一門藝術(shù),要求口譯學習者有較為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克服語言文化因素背后的障礙。學生需通過廣泛閱讀,積極擴大知識面,加強自身文化知識的積累和跨文化意識交際的培養(yǎng)。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國總統(tǒng)Nixon制造的“水門事件”的史實,我們便無從了解Watergate,現(xiàn)用來泛指類似“水門事件”的丑聞??磥鞼atergate由特指“水門事件”到泛指丑聞這一現(xiàn)象為英語所特有,在漢語中則存在著空缺。如果譯者不了解詞匯空缺現(xiàn)象,勢必會給口譯造成障礙。
語言常常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人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語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們所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里不存在,那么語言就可能出現(xiàn)空缺。比如:Salad這種涼拌菜源于法國,英國人最先沒有這道菜,語言中也不存在這個詞,因此只好從法語中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漢語也是如此。
每一種語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該語言的人物密切相關(guān)的表達法。譯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補充說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釋清楚。比如,如果把“東施效顰”簡單地譯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義就沒譯出來。東施是誰,西施又是什么樣子,只有中國讀者理解。“東施效顰”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口譯得進行解釋性加工。在長期的語言發(fā)展中,幾乎每種語言在悠久的歷史中都會有自己固定的習語搭配及諺語等,對其他國家歷史文化知識的欠缺,會給口譯工作帶來困難。因此,英語口譯教學過程中,應(yī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在口語交際中,如果非母語交際的一方不了解對方的語用規(guī)則,引發(fā)了交際失誤,往往會被對方誤以為不禮貌、缺乏教養(yǎng)。例如,中國人舉行宴會時,對著滿桌子佳肴也會說:“菜準備得不好,多多包涵”,如果把這些話直譯過來,會使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很不理解,“既然做得不好,為什么還請我們吃?”因此應(yīng)根據(jù)說話者的真正意圖,做出相應(yīng)的文化轉(zhuǎn)換,改譯為“I hope you like it.”“Please feel at home.”。
再如,在會議發(fā)言前,發(fā)言人有時會說,“沒有很好準備,只談點粗淺的個人意見,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以表示謙虛或客氣。此時,若直譯為“My speech is poorly prepared,and it only represents some superficial ideas of my own.You are welcome to criticize and redress the mistakes in it.”英語文化的聽者就會覺得發(fā)言人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既然沒有準備好,那還在這兒說什么呢!而且,還要別人criticize(批評)和redress(指正),顯而易見是要嚴厲地指責或激烈的爭吵,而不是進行友好的切磋與交流。此時,譯員應(yīng)根據(jù)具體的交流需要,對原語進行必要的處理,如可譯為“I am going to share with you some of my personal views,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suggestions.”以符合聽眾的交際期望,實現(xiàn)等同的交際效果。
二、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口譯課上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加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斷習得和積累雙語文化知識。由于口譯的現(xiàn)場性和時效性,口譯員無法像筆譯者可以查閱資料。許多成語、典故蘊意很深,且含意與字面意相差甚遠,譯員如果處理不好,不僅達不到講話人所要表達的效果,且有可能適得其反。一般情況下,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對成語、典故的翻譯可以只譯主要意思,但若是語境中需要聽眾完全了解其字面意與蘊含意,就得解釋一番了。比如“塞翁失馬”一般可以譯成“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當然,還有一種比較理想的情況,就是譯語中可以找到與原語相對應(yīng)的表達法,這時,只要將其替代即可。如“班門弄斧”與“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半斤八兩”與“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等等。
有些情況下,說話者所用的語言雖帶有鮮明的文化色彩,但如忽略不譯,也不會影響理解和交流。比如中國人做自我介紹喜歡說:“我姓孫,孫悟空的孫”或者“我姓張,是弓長張,不是立早章?!边@兩句話的后半句進行口譯時皆可省略不譯,一則譯起來費勁,二則譯出來也沒什么意思。英語中這種例子也不少,如“Im as poor as Job”不必譯成“我像約伯一樣窮”,再解釋約伯是《圣經(jīng)》中以忍耐貧窮著稱的圣徒,只要譯成“我一貧如洗”即可。笑話或文字游戲往往是無法翻譯的,因為其大都帶有語言、文化鮮明的民族色彩。譯者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有兩處處理方法,一是取其精華,并加以適當?shù)慕忉?令聽眾了解其大意,二是干脆不譯,然后再向說話人和聽眾解釋。
口譯課上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加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斷積累雙語文化知識。由于口譯的現(xiàn)場性和時效性,口譯課應(yīng)讓學生了解這點,從而激勵他們不斷學習,積累廣博的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平時不僅要盡量了解英語世界的文化,還要深刻理解漢語文化本身的內(nèi)涵和精髓。因此,口譯課除了在課堂內(nèi)對涉及到雙語文化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講解,還要鼓勵和要求學生課下通過廣播電視電影、書籍報刊雜志、網(wǎng)絡(luò)多媒體等多種途徑接觸并獲取更多的雙語文化知識。
三、結(jié)語
對口譯教學而言,跨文化意識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口譯員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diào)節(jié)方法,或者說,它指的是口譯員所持的思維方式以及對交際過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程度??缥幕庾R的有無與能力的高低對于口譯教學而言至關(guān)重要。在高校英語專業(yè)口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很重要,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口譯的興趣,從而提高了口譯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
[2] 李郁青.全球化語境下外事口譯中的跨文化意識[J].廣州大學學報,2005.4(1).
[3] [JP4]高巖.口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0.1(3).
[4] 張燕.文化差異對口譯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2(3).
【作者簡介】
郭琳(1978-)女,漢族,廣西宜州人,文學碩士,河池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口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