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兵
【摘 要】 孟子在總結(jié)前人及自己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具有儒家特色的德育思想。他強調(diào)“德教為先”,認為德育的目的即在于“明人倫”,只要人們愿意努力,則“人皆可以為堯舜”。他還認為“學者必以規(guī)矩”,道德教育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關(guān)鍵詞】 孟子;德育思想;性善論
和孔子一樣,孟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在總結(jié)自己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孟子對于德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一、孟子的德育地位論——“德教為先”
孟子從“施仁政”的政治主張和“性善論”的人學思想兩個方面論述了德育的作用,一方面強調(diào)德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強調(diào)德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我們可以把孟子對于德育在社會和人的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概括為“德教為先”。
德教為先的主張在孔子那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這就是說,依靠刑罰雖然可以使老白姓懼怕而不犯法,卻不能使他們產(chǎn)生羞恥之心,像這樣只能憑借外在懲戒的威力使老白姓循規(guī)蹈矩,卻達不到依靠他們的良心來自覺服從道德和法律的目的。而如果經(jīng)過道德教化,老百姓就能安分守己,才真正地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孟子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并有所發(fā)揮:“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孟子一方面主張人性本善,同時強調(diào)人僅僅是有仁義禮智“四端”而已,事實上人與禽獸的差別并不大,人要真正成為有道德的人,或者說,人要脫離動物而成為人,就必須“有教”,他認為德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按照孟子的說法,人的善性是天之所予者,“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既然如此,德育的作用體現(xiàn)在哪里呢?他認為人雖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種端倪,人的賢與不肖、智與愚之分,決定于這種先天的善能否存而養(yǎng)之、擴而充之,如果自暴自棄,就會失去這種善端。所以他才會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盡心上》)德育對于人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即“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學習均可成為圣人,即“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離婁下》)相反,如果不接受教育,不肯于學習則會成為與禽獸差不多的小人。由此可見,孟子是非常強調(diào)德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的。
二、孟子的德育目的論——“明人倫”
孟子基于對德育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確定德育的目的為“明人倫”。他認為古代設(shè)立學校的目的都是為了“明人倫”。他說:“設(shè)為庠序?qū)W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主張將弘揚仁義之道的人倫教育具體化為學習圣賢的教育,學為圣賢是孟子提出的德育目標。因為在孟子看來,圣人乃“人倫之圣也”。他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這樣說來,圣賢既是人倫教育的主體,也是人倫教育的理想目標。
以“明人倫”為中心的德育目的決定了德育內(nèi)容是以孝悌為主體的道德教育。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基礎(chǔ)就是孝悌,“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剛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離婁上》)。所以他主張德育的全部內(nèi)容是“由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
以倫理道德為基本內(nèi)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chǔ)的德育,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特點??鬃右验_其端,孟子則進一步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
三、孟子的道德人格論——“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的道德人格論是孟子德育思想中極富魅力的部分。孟子提出的理想的人格目標是“人皆可以為堯舜”。關(guān)于這個問題,孟子曾經(jīng)與一位叫做曹交的進行過討論。曹交曾對“人皆可以為堯舜”頗有疑義,孟子則不然,他認為人人皆可成堯舜,問題不是能不能而是做不做。“亦為之而已矣”,只要去做就一定可以成為堯舜,這說起來也很簡單,“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也就是說按照堯的言行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成為堯舜并不是一種很難的事。眾所周知,堯舜是古代人們仰慕的圣賢,是道德人格的典范,屬于道德的最高境界,具有理想的性質(zhì)。然而孟子卻說人人皆可為堯舜,這就無異是說堯舜的道德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孟子?滕文公上》)只要人們認真去做,人人都可成為堯舜一樣的圣賢。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是以堯舜道德人格為理想目標的,換言之,他期求的是人們以堯舜為具體榜樣去鑄造目己的道德人格,并以此作為實現(xiàn)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所在。
作為一種道德人格總有它的內(nèi)在構(gòu)成要素,孟子的堯舜式的道德人格理想的內(nèi)在要素是什么呢?雖然孟子對此論述頗多,但我以為孟子在道德人格中所特別強調(diào)的有兩個方面。第一,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孟子認為要鑄造自己的道德人格,最起碼的必須學會做人,人格即是做人的資格,而此資格即是道德。因此,做人亦即是要作一個有道德的人。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這就是說,如果人只知道吃喝,并以此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那么人與禽獸就沒有區(qū)別了,則人的道德人格也就無從談起。
第二,要具有獨立的人格。孟子認為獨立的人格在道德人格構(gòu)成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們知道,道德意志是人品德構(gòu)成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可以確定人生的目的,并且能克服困難去實現(xiàn)目的,表現(xiàn)出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而且它還對人的活動起到一種支配和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它支配和調(diào)節(jié)人的意志行動、心理狀態(tài)、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孟子認為,作為“士”最重要的是要立志,如果有獨立的道德意志,就能實現(xiàn)人生的道德理想目標,就能夠正確處置來自各方面的考驗。對上可以傲視王公大人,“說大人,則藐之”,不懾于權(quán)勢;對下雖有“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后車千乘”,也不屑一顧。這就是獨立的道德意志??傊?以意志來支配自己的一切活動,便能不遷就、不迎合、不貪求、不媚權(quán)貴。他曾這樣說道:“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得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道德人格理想雖然也具有某種理想性質(zhì),但經(jīng)他一提出就成為數(shù)千年來我國廣大知識分子做人處世的追求目標,尤其是孟子對人格模式所概括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標準,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永久地滋養(yǎng)著民族的精神,代代相因,鑄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四、孟子的德育原則論——“學者必以規(guī)矩”
孟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孔子一樣,他同時還是一位長期戰(zhàn)斗在教育第一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在總結(jié)自己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以思想家的睿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德育原則。他把這些原則比作規(guī)矩,認為在教育工作中必須遵循這些原則。他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也必以規(guī)矩。”(《孟子?告子上》)孟子主要提出了以下一些重要原則。
1、反求諸己。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特別重視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養(yǎng)。他認為道德教育有一重要原則即是“反求諸己”。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孟子特別提出自我反省、自我監(jiān)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認為這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修養(yǎng)方法,也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道德修養(yǎng)貴在自覺,能自覺為善、自覺拒惡,才算是達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孟子還認為人的禍福也取決于本人的行為。他說“禍福無不由自己求之者”,一個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這與“禍福由天降”的思想相比,應該說是一個大的進步,對于道德教育,也具有積極意義。
2、專心有恒。孟子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精力集中、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他認為,在道德修養(yǎng)中,能專心致志就能有所收獲,而心不在焉就會一無所得。他曾用學下棋作為比方:“今夫奕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對于“奕”這種“小數(shù)”而言,不專心致志尚不可得,況修身立德之大道乎?
不僅要專心致志,更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孟子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又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上》)對于道德修養(yǎng)來說,不能持之以恒,那是永遠不能成功的,終究只能做一個“小人”。
3、改過遷善。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一方面鼓勵人們改過自新,一方面要人們積極學習別人的善行。他說:“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孟子?離婁上》)他特別贊揚“聞過則喜”、“見善思遷”,提倡“與人為善”。他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為帝,無非取于人者。限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有過則改,聞過則喜,見善思遷,與人為善,已經(jīng)成為我國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格言。
4、刻苦鍛練。孟子認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鍛練出來的,要經(jīng)過若干次嚴峻的考驗,才能有起步和提高,才能擔當大的重任,所以他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5、以身作則??鬃釉救藗?“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孟子非常贊同孔子的看法,也認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盡心上》)。他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q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孟子?盡心下》)這是在更為寬廣的范圍肯定了榜樣的影響作用。他進而認為,若我們本人的行為不正,就連妻子兒女也不能信服,“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盡心下》)。至于教育者,則更應以身作則,“教者必以正”(《孟子?離婁上》)。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3] 王炳照.郭齊家等.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伍兵(1969-)男,江蘇金湖人,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