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靜 張忠宇
摘要總結了禽流感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剖檢病變,并提出了防制措施,以期指導該病的診斷與防治。
關鍵詞禽流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防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5-0341-01
禽流感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種從呼吸系統(tǒng)到嚴重全身性敗血癥等多種癥狀的綜合病癥。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能引起雞、火雞、鴨、鵝感染和大批死亡。
1病原
禽流感病毒屬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屬的成員,依據流感病毒核酸蛋白和基質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將其分為A、B、C等3個血清型,其中B、C兩型僅能對人及少量的豬致病,A型可使豬、馬、禽等多種動物及人致病。禽流感病毒屬于A型流感病毒,列為禽流感病毒類。成熟的A型流感病毒粒子的直徑為80~120nm,一般為圓形。目前為止,A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已發(fā)現15種,分別以H1~H15命名;神經氨酸酶(NA)已發(fā)現9種,分別以N1~N9命名。這些抗原又以不同的組合,產生多樣的不同亞型的毒株,各亞型之間無交互免疫力。在抗原性相同的病毒中,有毒力強的毒株,也有毒力弱的毒株。強毒株在細胞培養(yǎng)上可形成噬斑,弱毒株則需添加胰酶才能形成噬斑。禽流感病毒中常見的血清型有H1N1、H4N2、H5N1、H5N2、H7N7、H9N2、H9N3,能在雞胚、雞成纖維細胞中增殖。病毒經尿囊腔接種后,置35~37℃培養(yǎng)36~72h后,病毒量可達最高峰,并可通過紅細胞凝集試驗和細胞病變來測定。病毒存在于病禽所有組織、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與紅細胞有密切關系,無紅細胞物質(如血漿)的感染力較低。病毒能凝集雞和某些哺乳動物紅細胞,并能被特異性抗血清所抑制,這一特性常被用來鑒定病毒和流行病學調查。病毒對紫外線敏感,對熱的抵抗力較低,加熱60℃保持10min或70℃保持2min可被滅活,對大多數防腐消毒藥和去污劑敏感。在干燥塵埃中可存活2周,在4℃條件下可保存數周,在冷凍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個月之久。在凍干或甘油中保存可使病毒存活數年。
2流行特點
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種類的家禽和野禽,在家禽中以雞和火雞的易感性最高。病禽是主要傳染源,病毒通過病禽的各種排泄物、分泌物及尸體等污染飼料、飲水及空氣,經消化道、呼吸道、傷口和眼結膜等引起傳染。此外,人員和車輛的來往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禽流感病毒不同毒株的致病力差異很大,在自然條件下,高致病力毒株(多為H5、H7毒株)引起雞群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而有些毒株引起的發(fā)病率雖高,但病死率較低。飼養(yǎng)管理不當、環(huán)境應激因素的存在,都可使發(fā)病情況加重,并發(fā)感染可使死亡率升高。
3臨床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3~5d,短的僅幾小時。潛伏期的長短與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強度、感染途徑和感染禽類的種類有關。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往往發(fā)病突然,流行開始時,患雞常無明顯癥狀而迅速死亡。死亡通常發(fā)生于感染后1~2d內。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精神沉郁,不食,口渴,不愿走動,羽毛松亂,頭翅下垂,雞冠及肉髯和跗關節(jié)腫脹。眼結膜發(fā)炎,分泌物增多。鼻腔有黏性分泌物,病雞常搖頭,企圖甩出分泌物,嚴重者可引起窒息。有時病雞出現神經病狀,驚厥,打滾或轉圈,也可見到共濟失調和眼盲。病死率可達50%~100%。非高致病性毒株引起家禽的疾病,由于家禽的種類、年齡、性別、有無并發(fā)癥和外界環(huán)境的不同,表現的癥狀有很大差異。一般病狀包括精神沉郁,不愿活動,采食量下降,消瘦,母雞產蛋減少,輕度至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咳嗽、噴嚏、出現啰音,流淚,羽毛松亂,竇炎,頭和面部水腫,皮膚發(fā)紺,腹瀉和精神紊亂。這些癥狀可能單獨出現或幾種同時出現。有些病禽發(fā)病迅速,往往突然死亡,病死率為10%~15%。
4剖檢病變
剖檢病變因感染病毒株和家禽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輕微病癥者??梢娪懈]炎,特點是卡他性、纖維素性、漿液纖維素性、膿性或干酪性炎癥。有的氣管黏膜輕度水腫,伴數量不等的漿液性或干酪樣滲出物。腸道出血。個別病禽可有纖維性腹膜炎及“卵黃腹膜炎”。產蛋禽的卵泡畸形、萎縮,輸卵管可見到滲出物。火雞常出現纖維性腸炎和盲腸炎。腺胃黏膜層增厚,腺胃乳頭及黏膜、肌胃角質膜下層、十二指腸黏膜、胸肌、胸骨內面、顱骨、腹部脂肪和心外膜有點狀出血。肝、脾、腎、肺常見有灰黃色壞死灶。胰臟常有灰白色壞死灶。心包積液,可形成纖維性滲出物。脾有壞死性淋巴樣結節(jié)。
5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進行綜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認必須依靠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
6防制措施
治療本病尚無特效藥物。預防本病的有效方法是接種禽流感疫苗,同時采取一般的獸醫(yī)衛(wèi)生措施。一是嚴格檢疫,防止疾病傳入。一旦發(fā)現可疑病例,要及時封鎖、隔離、消毒,妥善處理病禽、死禽。二是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雞只的免疫力。三是降低飼養(yǎng)密度,減少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