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彥芳
摘要介紹了低緯度高海拔地區(qū)馬鈴薯脫毒種薯標準化生產技術,包括莖尖剝離、組培苗生產、原原種生產、種薯生產等內容,以期為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脫毒種薯;標準化生產技術;滇東高原
中圖分類號S532.0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5-0105-02
云南省會澤縣地處滇東高原,大部分耕地位于低緯度高海拔冷涼山區(qū),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風速大,傳毒昆蟲少,不易遷飛,是生產馬鈴薯的理想之地。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規(guī)模大、產量高、品質好,一年四季都有種植,2008年種植面積4萬公頃,為我國南方馬鈴薯重要產區(qū)。近年來,通過實施“國家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馬鈴薯旱作節(jié)水栽培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和多期國家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項目,建成了原原種生產網室2 600m2、脫毒種薯生產基地1萬公頃,采用“莖尖剝離→組培苗→原原種→一級原種→二級原種→一級種薯→二級種薯→商品薯”的流程繁殖種薯,推廣三季串換輪作方式留種(即冬作馬鈴薯所產塊莖為秋作馬鈴薯作種薯,秋作馬鈴薯所產塊莖為翌年春作馬鈴薯作種薯,春作馬鈴薯所產塊莖又為冬作馬鈴薯作種薯,如此循環(huán)),2008年向西南地區(qū)供應脫毒種薯30t,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現(xiàn)將多年探索出的一套馬鈴薯脫毒種薯標準化生產技術總結如下,供同類地區(qū)參考。
1莖尖剝離
1.1熱處理
將馬鈴薯發(fā)芽塊莖置入37℃光照培養(yǎng)箱中,在光照度為2 000Lx條件下每天光照12h,處理28d,使病毒鈍化,以利于脫出病毒。
1.2取材與消毒
剪取處理后的塊莖芽,用清水漂洗30min后剝去大葉片,在超凈工作臺進行嚴格消毒,消毒過程為:用75%酒精浸泡15s后用無菌水洗2次,每次5min,再用0.1%氯化汞浸泡8~10min(或用5%次氯酸鈣浸泡20min后用無菌水洗3~5次,每次5min),放入已滅過菌的培養(yǎng)皿里待用。
1.3剝離與接種
在超凈工作臺上把裝有消過毒的芽的培養(yǎng)皿放在解剖鏡下放大4~8倍,用解剖針仔細剝離,直到顯現(xiàn)出圓滑的生長點,用解剖針切取0.1~0.3mm并帶1~2個葉原基的莖尖生長點接種于無菌培養(yǎng)基上。
1.4培養(yǎng)
將接種好的莖尖放入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18~25℃,光照每天10h,光照強度為2 000Lx。培養(yǎng)3~6個月,期間用同樣的培養(yǎng)基轉接種1~2次,最后形成基礎苗,經法定檢測機構檢測符合脫毒種苗質量標準后擴繁。
2組培苗生產
2.1培養(yǎng)基制備
選用MS培養(yǎng)基。配方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鐵鹽+有機物+萘乙酸+6-芐氨基嘌呤+赤霉素+3%蔗糖+0.7%瓊脂,pH值調至5.8。
2.2滅菌
將配好的培養(yǎng)基按每瓶30mL裝于培養(yǎng)瓶中,用封口膜封口,用高壓滅菌鍋在溫度為121~126℃、壓力為1.08MPa條件下滅菌20min,滅菌后的培養(yǎng)基放在無菌室內備用。硫酸紙用耐溫耐壓塑料袋包好,一起滅菌。
2.3無菌接種
在每次接種前30min,打開超凈工作臺和接種室的紫外燈,照射20min殺滅雜菌,防止污染。接種時,工作人員應穿工作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雙手消毒。打開風扇,點燃酒精燈,用75%酒精棉球擦拭超凈工作臺、鑷子、剪刀、培養(yǎng)皿、轉接瓶及基礎苗瓶表面,把培養(yǎng)皿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滅菌后放在超凈工作臺上備用,把鑷子和剪刀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滅菌后放在培養(yǎng)皿上冷卻,接種前把轉接瓶口置于火焰上轉動滅菌。用鑷子取出基礎苗,用剪刀把苗剪成1~2cm并帶1~2個芽的莖段,放在硫酸紙上待用;用鑷子將帶芽莖段插入無菌培養(yǎng)基中,每瓶插15~20個莖段;接種完畢,蓋上封口膜、用橡膠圈扎緊,再用記號筆標上品種名稱和日期。每接種完一瓶基礎苗,將剪刀、鑷子放在酒精燈上再次灼燒滅菌,同時換一張硫酸紙。
2.4組織培養(yǎng)
將接種好的培養(yǎng)瓶置于溫度18~25℃、日照時間14~16 h/d、照度2 000~3 000Lx條件下培養(yǎng)30d左右,待小苗長至10cm左右時,進行下一輪快繁轉接。待苗齡20~25d、苗高7~10cm、莖粗0.6~0.8mm、葉5~8片、生根后移栽入防蟲網室。
3原原種生產
3.1苗床準備
一般選用直徑0.3~2.0mm、pH值6~7的珍珠巖作基質,鋪成8~10cm高的移栽苗床,并整理鋪平墑面。移栽前用1%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混合溶液進行苗床消毒(密封熏蒸2d)。噴施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消滅網室中的傳毒媒介害蟲。消毒后的苗床7d以后可移栽脫毒苗。
3.2脫毒苗移栽
將脫毒苗用鑷子從培養(yǎng)瓶中取出,放在清水中輕輕洗除根部的培養(yǎng)基。將苗床澆透水后,按株距5cm、行距14cm開溝條栽,栽植時壓實基部的珍珠巖,澆透定根水。移栽后,苗床加蓋薄膜,以利保溫保水,提高成活率,7d后揭除薄膜。
3.3田間管理
苗期蓋膜的苗床3~4d澆1次水,不蓋膜的苗床1d澆1次水。夏季蒸發(fā)量大,溫度較高,需多澆;冬季溫度較低,可少澆;春秋季晴天多澆,雨天少澆;現(xiàn)蕾、開花至成熟期保持基質濕潤即可。夏季氣溫高,應注意網室通風,同時用遮光率為70%的遮光網遮擋幼苗至成活,15d后揭開遮光網,盡量滿足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光照;冬季氣溫低時,用地膜覆蓋增溫。苗高10cm后用珍珠巖培土2~3次,培土高度為每次1個莖節(jié)。根據(jù)網室調查情況,發(fā)現(xiàn)晚疫病中心病株及時噴施58%甲霜靈錳鋅500~800倍液防治,每7d噴1次,連噴2~3次效果較好。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加尿素、過磷酸鈣、硫酸鉀配制成一定濃度的營養(yǎng)液(也可用MS培養(yǎng)液),按照不同生育時期的不同營養(yǎng)液配方,適時適量澆施。同時,觀察植株的營養(yǎng)生長情況,馬鈴薯苗生長較差時,可加大營養(yǎng)液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數(shù),并輔以根外追肥;植株營養(yǎng)生長過剩時,應減少營養(yǎng)液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數(shù)。
3.4采收
原原種生理成熟時采用人工采收。采收前7d清除地上部莖葉,及時運出網室。收獲時注意減少機械損傷。采收后的原原種按不同品種分級,5g以上為特級、3~5g為一級、2~3g為二級、1~2g為三級,采用竹筐等通風透氣性較好的容器按不同等級分裝原原種。在通風、冷涼、散射光條件下貯藏,保證原原種正常生理所需貯藏條件,貯藏期間翻揀1~2次,確保原原種品質。
4種薯生產
4.1選地整地
選擇3年內沒有種植過茄科作物、海拔2 100m以上氣候冷涼、通風良好、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塊種植。前茬收獲后及時耕翻曬垡,耕作深度25~30cm。精細整地,使土壤顆粒大小適宜。并根據(jù)當?shù)氐脑耘鄺l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情況進行作畦、作壟或平整土地。種薯田周圍60m范圍內禁止種植桃樹、十字花科、豆科、茄科作物。
4.2種薯準備
選擇有產地檢疫合格證的表皮光滑、薯型較好、芽眼淺、無病菌、無蟲卵、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的健康適齡莖塊整薯播種。種薯質量應符合GB 18133和GB 4406的要求。
4.3科學播種
土壤深10cm處地溫為7~22℃時適宜播種,根據(jù)氣象條件和用種需求選擇適宜的播期。人工或機械播種。降雨少的干旱地區(qū)宜平作,降雨較多或有灌溉條件的地區(qū)宜壟作。播種季節(jié)地溫較低或氣候干燥時,宜采用地膜覆蓋。地溫低而含水量高的地塊宜淺播,播種深度約5cm;地溫高而干燥的地塊宜深播,播種深度約10cm。一級原種田種植密度為9~12萬株/hm2,二級原種和一級、二級種薯田種植密度為6.00~8.25萬株/hm2。肥力水平高的地塊宜稀,反之宜密。測土配方施肥,一般肥力地塊施腐熟廄肥30.0~37.5t/hm2、氮磷鉀(10∶10∶10)三元復合肥1 200~1 500kg/hm2,作包廂肥集中施用。
4.4田間管理
齊苗后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并淺培土,現(xiàn)蕾期高培土,封壟前最后一次中耕除草培土,培成25 cm以上高壟。苗弱時,于封壟前穴施尿素150~225kg/hm2。整個生育期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塊莖形成期及時適量澆水,塊莖膨大期保持土壤濕潤。澆水時忌大水漫灌。雨水較多地區(qū)或季節(jié)及時排水,確保田間無積水。收獲前7~10d停止灌水。整個生育期內,經常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清除晚疫病中心病株,采用甲霜靈錳鋅灌塘并全田噴霧防治,燒毀病株或遠離深埋。根據(jù)各點的蟲情監(jiān)測和田間系統(tǒng)調查情況,及時采用10%吡蟲啉等藥劑防治蚜蟲。
4.5適時收獲
收獲前7d割掉地上部莖葉,及時運出田間,以減少塊莖感病和加速幼嫩薯木栓化,按種薯要求適時選擇晴天人工收獲。種薯晾干后及時分級,采用編織袋定量包裝,包裝袋上應有標簽(標簽注明品種名稱、數(shù)量、種薯級別、產地檢疫證編號),及時入庫貯藏。運輸貯藏時保持通風、涼爽、具有散射光,避免機械損傷和混雜,注意防雨、防凍。貯藏期間翻揀1~2次爛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