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八十大壽的時候,有人問葉嘉瑩,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八十呢?幾年之后,她終于找到莊子的一句話作為答案:“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年逾85的葉嘉瑩從身后書架中拿出一套塵封已久的DVD來,正色道:“現在我最大的愿望是誰能有勇氣,拿這套錄像去電視臺播,就當做個實驗,看看古典詩詞還有多少人愿意聽。”
錄像內容是1987年她于國家教委禮堂做的“唐宋詞系列講座”,共計十講,每講兩小時。視頻全無各種聲光電效果,鏡頭幾乎從頭到尾對準講臺,以最簡單的方式留下最原始的記錄。
“有人告訴我說,現在在電視上講課,五分鐘內沒抓住大家的興趣就失敗了。我倒想反其道而行之?!彼踔辆芙^添加片花、音樂等包裝手段,執(zhí)意要看看在這個“物質主義撲面而來的社會”,純粹的傳統(tǒng)文化能拿到多少眼球。
“古典詩詞寫的是古代詩人對其生活的經驗和生命的反思,當我們的心靈通過詩詞與古人交會,自己會有感動和興發(fā),從而可以感受到當下的存在?!苯虝噍d,被問最多的問題是:現在學古典詩詞還有什么用處?她往往如是回答,“古典詩詞讓人心不死?!?/p>
在這個與古典漸行漸遠的時代,還有多少人能如她一般全身心投入其中?或許那套無人敢承諾實驗的教學錄像已給出了答案。
《論語》開蒙影響一生
小時候接觸傳統(tǒng)典籍,她見到《論語》里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一個人懂得了道就好像死了也沒什么遺憾了,這真是給我很大的沖擊,究竟什么是道呢?”“孔子又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還可以理解,但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又是為什么呢?”
那時她正是上小學的年紀,家里人認為童年時期記憶力最好,應該多讀些有久遠價值的典籍,不必浪費時間去學校學習“大狗叫小狗跳”,于是請了曾在京滬任教的姨母給葉嘉瑩和弟弟講讀古書。
開蒙讀的正是《論語》,姨母的講解要言不煩,并不重視文字方面的注釋,葉嘉瑩尚不能全然領會,只管努力背誦?!氨诚聛砭秃芷婀至?,在我的一生里,每當我碰到事情需要做決斷的時候,腦子里就常常無形中跳出一些‘論語來,就會受它的影響?!?/p>
至今,她仍然將《論語》歸為對她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無論談到教學還是自己的人生體悟,她都喜歡引用其中語句來闡發(fā)?!氨热绾髞砦覄偨虝鴷r,家里狀況窘困,得穿帶補丁的衣服上課,但我不以為恥,因為孔子說,‘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來也與?;蛘哂腥伺既粦B(tài)度不好,我又想到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不管別人怎么對你,你總是按照正直的態(tài)度去對待就對了?!?/p>
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源于葉家的家學淵源。葉嘉瑩出生于1924年,祖上是蒙古裔的滿洲人,本姓葉赫那拉。清政府被推翻后,改漢姓為“葉”。葉嘉瑩的祖父曾任過工部員外郎,伯父青年時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父親畢業(yè)于北大英文系,母親也曾在女子職業(yè)學校任教。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葉嘉瑩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至今還記得三四歲時父親就開始教她“認字號”——將漢字以毛筆正楷寫在一寸見方的黃表紙上,又以朱筆畫小圈在字的上下左右,以表示字的平上去入四聲。
詩詞和文言文的學習也在很早就開始了。在葉嘉瑩印象中,每當北平大雪之時,父親常吟唱“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游,欲談心里事,同上酒家樓”,這也引發(fā)了她讀詩的興趣。11歲時,她就開始學作詩,并遵囑用文言文寫信給時在上海的父親報告學習情況。
初中之后,母親送了一套《詞學小叢書》給她,其中收錄的納蘭性德的《飲水詞》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又引起她對詞的愛好,繼而無師自通地填起詞來。
無怪乎此后她于大學中第一次交習作,便得到評語云:“寫詩是詩,填詞是詞,譜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當善自護持?!?/p>
“七七事變”后第一堂課是涂改課本
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其時“七七事變”爆發(fā)已有四年,國民政府逐步南遷,北平幾乎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中,學校教育尤受沖擊。
“七七事變”爆發(fā)時,葉嘉瑩尚在北平市立第二女中讀書。暑假一過,“你就發(fā)現全變了,原來的校長、老師不見了,都換成新的人,英文課也減去一大半,改成日文課?!毙麚P日中親善的新課本還沒編好,他們只好先用舊課本,開學第一天不講課,就是拿著毛筆和墨盒,在老師監(jiān)視下把舊課本的某某頁撕掉,或者把某某頁第幾行涂掉?!皻v史和地理變動得最大,比如甲午之戰(zhàn)不能按原來的講了?!?/p>
當時的國立大學大都被敵偽統(tǒng)治,只有輔仁大學由于是天主教會主辦的學校,不在其控制范圍之內,仍有一部分不肯在敵偽學校任教的老師在校教書,這給葉嘉瑩帶來很大的吸引力。正是在這里,她遇到在詩詞道路上對她影響最大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亦對葉嘉瑩關懷有加,鼓勵她發(fā)表作品,又常在她的作業(yè)后和詩酬答。一次發(fā)表作品前,顧隨問她是否有筆名或別號,葉嘉瑩受先生講課常引佛書為說的影響正讀佛學典籍,偶見有鳥名喚作“迦陵”,因發(fā)音與自己名字相近便取為別號,沿用至今。如今葉嘉瑩天津的寓所內仍懸有匾額,上面是顧隨手書的“迦陵”二字。
最令她銘記在心的,乃是1945年夏大學畢業(yè)后,收到顧師來信,希望她“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而不愿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
這給予葉嘉瑩莫大的鼓勵。此后無論她輾轉到臺北的數所大學任教,還是后來在美國、加拿大高校授課,及至上世紀70年代起返回大陸講學,無不以顧隨的詩詞識見和對傳統(tǒng)文化之鐘愛為榜樣,連其“跑野馬”的講課風格也沿襲下來。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葉嘉瑩常提及,自己一生中曾遭遇三次嚴重的打擊,而艱難困苦之中,皆是靠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的堅韌擔荷之態(tài)度支撐度過。
第一次是1941年,她剛剛考入輔仁大學,母親因病不治離世。“葉已隨風別故枝,我于凋落更何辭。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睍r年17歲的葉嘉瑩寫下這樣的詩句。
那時父親在上海的中航公司任職,隨國民政府往后方遷徙,北平家中她是長姊,還要照顧兩個弟弟。彼時淪陷區(qū)物質條件艱苦,度日艱難。日后葉嘉瑩讀到《四世同堂》里老舍描述當時人們只能吃混合面填肚子,忍不住掩面而泣。
第二次打擊是在南下臺灣之后。1948年3月,葉嘉瑩經人介紹嫁給了在國民黨海軍供職的趙鍾蓀。當年冬季夫妻二人來到臺灣高雄附近的海軍軍區(qū)。次年8月生下第一個女兒,12月趙鍾蓀因“思想問題”被捕入獄。1950年6月,葉嘉瑩與當時任教的中學里其他幾位教師也一同被捕,雖不久后獲釋,但工作和宿舍都沒了著落。
那時她帶著不滿周歲的女兒投奔親友,白天四處奔走營救丈夫,晚上則要等親戚全家入睡后在走廊上搭一個地鋪休息。“陶淵明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又說‘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但那時候我不僅沒有一間可以棲身的‘敝廬,就連一張可以安眠的‘床席都沒有?!?/p>
“這仍不算是最大的痛苦,最大的痛苦是當外子于三年后被釋回時,他因久被囚禁而形成了動輒暴怒的性情?!蹦菚r的葉嘉瑩常常夢見自己遍體鱗傷,陷入彌留之際,或者夢見去世多年的母親來探望,要接她回家。最痛苦的時候,她甚至有過開煤氣自殺的念頭。
以前曾在北平輔仁大學任教的兩位老師,當時在臺灣大學任教,他們對葉嘉瑩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介紹她進入臺灣大學兼任大一國文教師,一年后轉為專任。后來,她去兼任淡江及臺灣輔仁大學的課程,每天都極為疲憊。加上當時染上氣喘,瘦到不足90斤。
后來密歇根大學邀請她去美國教書,她帶著兩個女兒赴美,執(zhí)教一年后又轉入哈佛。在兩年聘期之后返臺,第二次準備赴美時,美國在臺灣的領事不予辦理簽證,只好轉赴加拿大,并留在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教授古典詩歌。
孰料第三次打擊倏然而至。
1976年3月,長女及女婿同時因車禍罹難,葉嘉瑩聞此噩耗痛不欲生,寫下多首《哭女詩》:“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余哀。”
強打精神料理完女兒喪事,葉嘉瑩一路流著淚飛回溫哥華,隨后將自己關在家中誰也不見。這段日子她只用詩歌來自我療傷,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點紓緩。
直到1979年,葉嘉瑩的心情才有所好轉。其時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她終于實現了回故園教書的愿望。
“老之將至”而愈“好為人師”
“每次在海外講到杜甫‘每依北斗望京華,我的淚水就止不住,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我的老家?!痹诩幽么蠼虒W時,葉嘉瑩深深為英文無法準確傳遞中文的意境而遺憾。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能被翻譯成pick up the fence-side flowers ,and see southern mountains far away?!斑@是什么東西啊,里面多少意境都沒了!”
“但是我在資本主義國家,一直回不去?!敝钡?972年中加建交,葉嘉瑩才看到回大陸的希望。1974年,她獲準回大陸探親,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土和親人,激動地寫出2700多字的長詩《祖國行》。
“文革”結束后,她向中國政府提出回國教學的申請。終于在1979年于北京大學講了第一堂課,實現了多年心愿。那時人人求知若渴,幾十所大學相繼邀約她作講座,她從不推辭?!澳菚r國內的大學老師只有幾十塊工資,我從國外回來一趟就要幾千塊,(這錢)不可能跟學校要啊,都是自費回來的?!?/p>
上世紀80年代末,葉嘉瑩退休,將更多精力投注到大陸的講學當中。1991年,她應南開大學邀請成立了一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她出任所長。1996年,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她個人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之半數,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駝庵”是顧隨的別號,“永言”則分別取自長女及女婿的名字。
“有朋友開玩笑說我‘好為人師而‘不知老之將至,其實我正是由于自知‘老之將至,才如此急于把自己所得傳給后來的年輕人。”
平素不問世事的她甚至還曾在1998年上書給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呼吁倡導幼兒少年學習誦讀古典詩詞,以提高國民素質。江澤民很快作出批示,并由教育部組織專家編輯出版了《古典詩詞誦讀精華》,供中學教學之用。
她也擔心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知道在這個無比現實的社會里還有沒有傳薪之人?!安贿^有時候物極必反,如果有一天你發(fā)覺了那種唯利是圖、實用主義、資本主義對于人類的敗壞,也許它有回頭的一天。”葉嘉瑩說,“我不是一定要樂觀,但我也不一定要悲觀,我只是盡到我應盡的一份力量?!?/p>
八十高壽的時候,有人問葉嘉瑩,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那八十呢?幾年之后,她終于找到莊子的一句話作為答案:“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