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利
課前備課宜粗不宜細。預設的教案,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確定教學目標,確定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
1關于教學思路設計
教學思路,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所醞釀、所設計的教學流程,即這節(jié)課從什么地方出發(fā),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動筆之先所勾勒出的一個大致框架一樣。就閱讀教學來說,我們用“思路”一詞來概括對教學進行思考、進行安排的過程,也用它來分析已經完成的教學過程表現了什么樣的思維走向。在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改革中,教學思路設計的研究更加表現出其重要性。
如一位優(yōu)秀老師設計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板塊式教學思路:
a由《好漢歌》導入;b研讀課文,評價金圣嘆的評點;c投影圖片,再次感受林沖形象;d質疑辯論。林沖是否英雄好漢;e小組討論,推究林沖性格成因;f啟發(fā)點撥,深入理解作品主題;g布置作業(yè),完成(感受魯達)。不難看出這樣的教學思路,能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充分挖掘文學作品的未定點,進行開放式專題性閱讀教學,設計呈階梯狀的教學板塊,便于縱深拓寬學生的思維。
2關于相關話題的設計
如《陳奐生上城》設計的話題可以是:逆來順受的、痛并快樂著的、新時期阿Q式的、小農思想嚴重的、樂觀的、經商型的、了不起的、有經濟頭腦的……主要是這個話題具有開放性,不把學生拘囿在對文本單一的解讀。
3關于訓練點的設計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教學的宗旨和歸宿就是為學生打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理解。和“運用”兩相比較,理解是運用的基礎,運用是一個人對祖國語言文字理解生活方式程度的反映,運用集中體現在每個人的表達上,一是口頭,二是書面,沒有一個好嘴巴,沒有一手好文章,你是無法參與未來社會競爭的。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
二、備好課中課
課中的備課實際是第二次備課。語文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本身是充滿著變數的。教學過程中的種種“想不到”是無法“設計”的。而這樣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課堂教學中的閃光之處、亮點所在。教師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顧,那么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課前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因此教師的調控非常重要。
1以大化小
將一個大問題化為幾個小問題。如(雷雨>教學,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試析周樸園的性格特征。結果學生無從下手。造成了寂寞冷場的局面。這位老師靈機一動,馬上拋出了幾個小思考題當魯侍萍告訴周樸園三十年前的侍萍“現在還活著”“孩子也活著”并且問他“想見一見她么?”“想幫一幫她么?”周樸園的表現與前面是否矛盾?他這些表現說明了什么?當魯侍萍巧妙地露出身份時,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態(tài)度又有哪些變化?
2以難為易
課堂教學的難度,是指學生學習時的難易程度。過難,學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浪費。教師應借機突破難點,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
3以淺入深
要力避設計教學時唯恐學生答問“冷場”或出錯,便千方百計地降低問題的難度,或教學時不從思維方法的角度啟發(fā)學生,而采用其他輔助手段給予暗示,這不僅違背了閱讀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而且容易使語文教學流于形式。
三、備好課后課
課后備課要多樣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寫教后錄?結合實踐,筆者以為教師要了解反思的面與撰寫的切入點,明確撰寫的支持路徑,這樣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錄的高質量。
1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標理念,課堂教學規(guī)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從教學內容方面進行反思:教材處理的合理性;導入、結課的激勵性:深層意義的規(guī)律有否揭示與發(fā)掘。
從教學過程方面進行反思:教學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媒體運用的適切性;反饋評價的準確性。
從課堂管理方面進行反思:班級成員涉及面的廣泛性;全班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學法指導的經常性:處理偶發(fā)事件的應變性。
從時間安排方面進行反思:時間分布的合理性;課內時間的可壓縮性。
從學生活動方面進行反思:學生活動的能動性;交往狀態(tài)的合理性;學生心智活動的發(fā)展性。
從目標達成方面進行反思:學生知識、技能的落實性;學生學會學習的水平性;教師課內教學監(jiān)控的有效性。
2撰寫教后錄的切八點
成功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如課堂上一個恰當的比喻,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又如一些難忘的教學藝術鏡頭:新穎精彩的導語,成功的臨場發(fā)揮,扭轉僵局的策略措施,媒體的合理使用等。
失敗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砸鍋點。如教學目標定位不準,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飽”之現象;教學引導的度把握不適,造成的“一問三不知”的僵局;教學方法選擇不當,造成的低效等。
遺漏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設計中遺漏的一些環(huán)節(jié)或知識點。如教學銜接必需的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內容等。
補救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解知識的謬誤之處和學生反饋的差錯處。如教師指導不到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錯誤、特殊的錯例和普遍存在的問題等。
改進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經過微調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點。如更合理的分配講與練的時間,更恰當的選擇例題,更完美的板書設計。更科學的媒體選用等。
3教后錄撰寫的支持路徑
教后錄撰寫的支持路徑一般有兩條,即教師自我反思路徑和外部支持路徑。自我反思的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縱向反思。就是同類型的課,后期與前期縱向性反思。二是橫向性反思,就是同一內容的課,與同行或專家的課橫向比較反思。三是“現實”與“教學設計理想”差異性反思。外部支持路徑主要也有三條:一是教研組支持思路,二是教學引領者支持思路,三是學生反饋支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