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人物速描
關月梅,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研員,華東師范大學碩士。主持編制《上海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試行稿);參與編寫《上海市中職德育課程優(yōu)秀征文集》和《奠基從品行開始》等書籍。在全國各級各類刊物發(fā)表多篇論文,多次獲得市、區(qū)學科帶頭人、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園丁、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關月梅,這是個好聽的名字。一看到這三個字,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一幅奇麗的圖景:巍巍雄關撫著藍天,藍天上掛著彎彎的月亮,柔和的月光照著悄然盛開的紅梅。關的險峻,月的清純,梅的芬芳,這一切正是關月梅事業(yè)與生活的生動寫照。
山如鐵從頭越
2002年9月,關月梅接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品德與社會課程教研員。那時正值上海市二期課程教學改革的攻堅階段,品德與社會正是二期課改中新設置的綜合課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要建設一門新的課程談何容易!課程標準的研制首當其沖,它既要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精神,又要體現(xiàn)上海課改實驗區(qū)的實際需求。雖然前任教研員已做了大量富有價值的前期工作,但要編制出獨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課程標準試行稿,形成真正有價值的指導性文件確實存在一定難度。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這樣的重任落在三十出頭的關月梅肩上,其分量可想而知。雖然她以前曾經(jīng)擔任過中學政治教師,但對小學德育課程畢竟不熟悉。上任之初,迎面就碰上一道難關,怎么辦?
關月梅老師可不是那么容易服輸?shù)娜?。憑著自信與執(zhí)著,她和困難較上了勁。不熟悉?可以學嘛!她立即找來了有關文件,找來了相關理論書籍和國內外大量的學科課程標準,硬是一本本地啃,一本本地鉆??囱?、摘呀、寫呀,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下班。天黑了,干脆不回家,就在辦公室里搭幾張椅子草草睡上一會。那時她的女兒還小,很依戀媽媽,可她卻只能忍痛將女兒托付給老人照顧。多少次,市教研室主任下班時,總能看到她的辦公室里還亮著燈光。
她除了向書本學習,還與課程專家、區(qū)縣教研員和骨干教師共同切磋,常常為了一個提法反復琢磨。例如,新課程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而課程體系又是以學生生活范圍的逐步擴大為線索的,如何很好地把這層意思全面表述出來呢?經(jīng)過反復推敲,她決定采用“作為家庭的一員”、“作為學校的一員”、“作為社區(qū)的一員”、“作為上海的一員”、“作為祖國的一員”、“作為地球村的一員”這樣的線索,從而把人與社會的關系更準確地凸現(xiàn)出來。
幾易其稿,《上海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試行稿)》終于問世了。它架構起了科學合理的內容體系,一方面,為了實現(xiàn)課程目標,按照家庭、學校、社區(qū)、家鄉(xiāng)、祖國、世界的橫向順序,改變了以往課程內容“德目化”傾向,由近及遠,由小到大,逐步展開,不斷拓展兒童的社會經(jīng)驗。另一方面,在每一個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根據(jù)結構與功能、差異與變遷、獨立與依賴、價值與規(guī)范、矛盾與問題等核心概念統(tǒng)領主要觀點,展開學習內容。從兒童熟悉的社會事實出發(fā),圍繞這些基本概念,組織社會事實,傳遞社會價值觀。
課程標準的成功研制耗費了關老師大量的心血,她回憶說:“為了這件事,我頭發(fā)都熬白了不少?!痹囆懈逑掳l(fā)后,反響不錯。老師們都說,新課標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其中所提出的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fā)展,關注、拓展、提升學生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課程理念,倡導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實施知、情、行統(tǒng)一的綜合評價,這些都對新課程教學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為了幫助廣太教師走進新課程,上海又組織編寫了《課程標準解讀》。從此,新課程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德育課程的改革在上海蓬勃開展起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關月梅老師用她的智慧與汗水跨越了教研工作的第一道難關,實現(xiàn)了初戰(zhàn)告捷。
亮代表我的心
深秋的夜晚,關月梅老師迎著凜冽的寒風,裹緊大衣,走在返回市區(qū)的路上。
她是從南匯區(qū)一所農村學校走出來的,這是市教委教研室的一個聯(lián)系點。遵循“從發(fā)展的最難處破題,取得工作新進步”的指導思想,關老師對學校的教學指導可謂一絲不茍。她從聽課人手,發(fā)現(xiàn)該校教師對教學很認真,但可能是地處偏僻的緣故,接受新理念似乎慢了一拍,對教材的把握不到位。于是,關老師想到了送教上門。她請市區(qū)骨干教師來下沙上示范課,自己也深入淺出地為教師們作輔導講座,還深入教研組與教師們一起探討。骨干教師的示范課提供了直觀的榜樣,教研組的研討給予了豐富的啟示,而關老師的輔導講座更讓教師們受益匪淺。她提出教師要帶著愛心、激情和微笑這“三件寶貝”進課堂,而她自己更是身體力行,讓教師們領悟了品德教師應有的品位和魅力。
就這樣,關老師每個月都要去學校指導幾次,每次都是一早動身,忙到傍晚以后才高校。只有天上的月亮,默默見證著她的辛勞和付出。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愛你有幾分?我的情不變,我的愛不變,月亮代表我的心?!卑堰@首歌作為關月梅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教研工作的真情表白,那是最恰當不過了。為了自己鐘情的事業(yè),關月梅甘愿付出全部的愛。
憑著一顆真摯的愛心,她對品德課程建設傾注了滿腔心血。為了及時掌握品德課程教學與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她對全市400多位校長、400多位教研組長、4000名學生和4000名家長共約近萬個樣本進行了問卷調查,尋找制約德育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突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強化課程管理,加強教研活動,著力建設區(qū)縣教研員和學科中心組、學科教研組長、區(qū)學科骨干教師和新教師四支隊伍,還分層次、有重點地加強培洲和個別化指導。這一舉措對于提升全市品德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產(chǎn)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如馮志蘭老師參加學習以來,育德水平和教學能力均有顯著提高,逐步形成了鮮明的教學特色,多次獲得市教學評優(yōu)一等獎和優(yōu)秀園丁等各種榮譽稱號,由一名普通老師成長為全市品德課程領域的名師。為了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共享與優(yōu)化,她組織各區(qū)縣的教研員與骨干教師,通力合作,運用多媒體信息平臺,建成上海市兩個版本教材的教學資源素材庫,共500課時,每課時有基礎性資源,包括教材的電子版、教案、課件;有拓展性資源,包括可供教師選用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以及學生活動作業(yè)等,另外還匯集了60多個優(yōu)秀課件,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困擾教師多年的教學資源不足這一難題。關老師不斷創(chuàng)新,在教研活動中也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2009年,在上海遠程教育集團的鼎力支持下,關老師實施了“依托網(wǎng)絡平臺,推進品社教研”的計劃。網(wǎng)絡教研采用專題論壇和自由互動發(fā)帖的形式。專題論壇有視頻課、主題發(fā)言視頻、主題教研學習資料等,自由互動發(fā)帖包括教研員之間的自發(fā)問題解答等。論壇受到了老師們的歡迎,開通短短幾天,發(fā)帖、回帖已達數(shù)百條,瀏覽點擊達
一萬多次。5月14日,閔行區(qū)七寶明強小學舉辦“基于新理念下的學生活動作業(yè)——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研討活動暨網(wǎng)絡教研活動”,各區(qū)縣教師在網(wǎng)上積極展開了關于該主題的熱烈討論,“品德與社會活動作業(yè)指導要處理好五個關系”、“品德與社會作業(yè)如何評價”、“有效的品德與社會作業(yè)”、“學生活動作業(yè)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命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品德與社會作業(yè)”等論壇熱帖,使參與者大受啟發(fā)。在關老師的精心組織下,上海市的網(wǎng)絡教研實效明顯,增強了教研活動的輻射力,促進了廣大教師的教學反思,真正提升了教研的品質。
梅花香自苦寒來
2006年寒假,空氣中帶著冬天的寒意和臘梅的清香,在上海市區(qū)西南的一幢住宅里卻談笑風生,春意盎然。這不是哪一家在舉行家庭聚會或生日派對,而是關月梅老師正在家中召開各區(qū)縣教研會議。
教研會議為什么不等到上班時間再開呢?原來,關老師在一次下班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小腿骨折,無法外出。這下可急壞了關老師,她急的不是自己的傷,而是有那么多工作等著自己去做。新學期快到了,她有許多話要對各區(qū)縣教研員說,有許多工作要向他們交待,可自己又行動不便,怎么辦?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次特殊的教研活動。
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教研工作嗎?晚幾天等傷好了再做有什么關系?這樣說就太不了解關老師了。她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一副風風火火的樣子,每天帶著一只特別大的包,里面塞滿了文件、書籍、資料。她每兩周負責主持一次市級教研活動,每月幾次去學校指導教學,每年組織青年教師開展教學評比活動;她主持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庫建設工程,她帶領各區(qū)縣教研員和骨干教師開展網(wǎng)絡教研,她組織新農村教師培訓者培訓,建設品德課程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她還集中教師的智慧,匯集優(yōu)秀的教案和有見解的論文,足足用了一年多時間匯編成數(shù)十萬宇的《奠基從品行開始》一書,該書既有理論支持又有豐富實例和專家點評,比單純的論文集生動親切,又比單純的教案集更有理論高度和思想深度,一經(jīng)出版便受到熱烈歡迎。老師們評價這本書啟發(fā)性大,操作性強,有些區(qū)縣還將其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素材。
梅花香自苦寒來,關老師的辛苦付出,換來了教研工作的累累碩果。她除了完成課程標準的研制外,還參與編寫了《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上海市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等重要文件,并組織課程專家、區(qū)縣教研員,共同制定了如何把“兩綱”精神貫徹落實到品德教材每一冊、每一課的教學指導意見。此外,她還先后撰寫了20余篇學術論文,在全國各級各類教育刊物發(fā)表或在教科研評比中獲獎。
關老師每天都是忙并快樂著。但是,她再忙也不會忘記關心團隊成員的思想和生活。一聽說有教研員生病,她會第一時間去慰問;一聽說哪位骨干教師有思想情緒,她會及時去做工作;一聽說誰家里遇到困難,她也會滿腔熱情去關心。一位老師說,關老師正是用自己對工作的專注用心,對教師的悉心關懷,對教材的真知灼見和對課堂的深度剖析深深地吸引著大家,帶出了一支充滿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團隊。
市教委教研室領導給予她高度的評價——
“她善于團結這門課程的諸多專家,經(jīng)常看到一些大專家與她促膝交談,為她出謀劃策。她也善于把區(qū)縣教研員和一些學科帶頭人團結在身邊,對課程發(fā)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她常常白天連著夜晚工作,周末加班加點,但從不聲張。
每年年終考核,她不因工作量大、成績出色而自夸,總是對自己的工作輕描淡寫,顯得從容、自信、淡泊。當社會上還存在著浮躁情緒,人們還在追逐名利之際,一位年輕教研員,如此淡泊名利而又如此對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真的難能可貴?!?/p>
這番話生動地勾畫出了關老師“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梅花性格。盡管目前德育工作還存在不少困難,但關月梅堅信,德育工作的春天一定會來臨。她愿做一株報春的紅梅,用自己無私的奉獻來迎接山花爛漫的春天!
(感謝張振芝、張大躍老師為本文提供素材)
責任編輯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