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舟
正方:當代青年學生仍然有著清晰的理想和信仰,毋需擔心
雖然很多人對當代青年學生的理想和信仰意識產生懷疑,但這只是杞人憂天。理想和信仰本就不是一個明晰的、統(tǒng)一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別人的理想、信仰。對于當代的青年學生個體來講,他們追求什么、堅持什么、信仰什么無法給出標準的答案,但每個人的答案其實是明晰的,當然是多樣的、不統(tǒng)一的明晰。如果,非要讓每個人的理想和信仰都整齊劃一,也就消釋了理想和信仰的本質意義。
我們首先來簡要分析一下理想和信仰的概念。按照一些學者給出的定義,人生理想的含義是人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它具有超前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tǒng)一、可能性與現實性的統(tǒng)一這三個主要特征。從這個定義出發(fā),我們必須承認理想的多元性和個體性等特點。在符合社會規(guī)則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這無可厚非,也必須得到承認。青年學生處在時代的潮頭浪尖上,故而所追求向往的東西往往比較新穎,思想也比較開放。但不能因此就認為他們沒有理想,是墮落、迷惘的一代。這多少有一點強加標簽的意味。
同“理想”概念一樣,信仰——當然不是指宗教信仰——也具有開放多元的特征。信仰是精神支柱,可以引導人們去確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增強前進的信心與勇氣,亦可以提高人生境界,讓個人的生命更有價值。所以說,信仰比理想更為基本,甚至可以說信仰是理想的基礎和源泉。共同的信仰可以使得一個群體凝聚團結在一起,我們的共同信仰是共產主義,正是有著這樣共同的理想,全中國人民才能團結起來建設共同的美好家園。不過,在共產主義信仰之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信仰,例如有人信仰真善美,有人信仰自由,有人信仰自然,不一而足,但都是應該得到尊重和理解的。
因此,從理想和信仰的多元特征來講,沒有標準化、統(tǒng)一化的理想和信仰,并不意味著沒有理想和信仰。很多人對當代青年學生缺乏理想信仰的批評的出發(fā)點就在于這樣的錯誤邏輯和認識。
事實上,當代青年學生,接受了理性教育,也具有了一定的理性能力。他們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基本能夠做到明辨是非善惡,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據了解,很多青年學生不是沒有理想和信仰,也并非沒有高尚的理想和正確的信仰,只是有時候迷茫于如何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如何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例如很多人批評大學生只知道享受,以自我為中心,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淡漠等,但2008年的火炬受阻事件中各地的大學生積極響應,眾多大學生包括中小學生踴躍參加北京奧運會志愿者活動,以及很多優(yōu)秀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扎根基層,服務西部,到村任職等等說明當代的青年學生是有著很堅定很高遠的理想和信仰的。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社會各界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們是積極有為的一代,是有理想的代。社會應該給予處于時代變革潮流中的當代青年足夠的尊重和理解,給他們多一點支持,讓他們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拿自己的理想試驗,有機會把理想澆灌成美麗的花朵。
反方:當代青年學生缺乏正確科學的理想和信仰
理想和信仰不能統(tǒng)一化,但不意味著沒有一定的原則。
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各種文化思潮傳入國內,當代青年學生受各種思潮影響較大較深,很容易產生價值偏向、理想和信仰淡漠。顯而易見,隨著社會價值多元化,大學生重功利而輕理想,重世俗而輕信仰的傾向愈加明顯,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生活開始出現匱乏,青年學生也不例外。加之學校思想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當、社會影響不良等諸因素,當代青年學生理想和信仰難免出現非科學、非理性的現象。
青年學生還處在學習成長的階段,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塑造。尤其在當代,多元文化的盛行導致青年學生形成多元的思想,當然我們應該承認多元化的精神,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當代青年這種多元思想意識中也存在著諸多偏頗甚至謬誤,包含許多低級、庸俗、非理性甚至腐朽、落后的因素,造成青年思想意識的極大混亂,嚴重影響了青年思想意識的健康發(fā)展。而這種混亂和不健康發(fā)展的表現之一就是當代青年學生群體中正確科學的理想和信仰的普遍缺失。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和世界的形勢面臨著巨大的動蕩和變化,面對這種社會空前急劇變化中復雜的矛盾沖突,本來就缺乏知識經驗尤其是缺乏馬列主義基本素養(yǎng)和社會政治知識的青年,容易陷入痛苦的迷惘、激烈的思想斗爭和艱難的選擇之中。加之當代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多青年學生面臨這種思想斗爭和簡單選擇的時候,往往跟隨自己的感覺走,并且把其標榜為“個性”“獨立”,而后果就是陷入拜金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潭,這正是缺乏理想和信仰的表現。如果有著堅定的理想和信仰,人們面對選擇便不會有那么多的猶豫:如果有著正確科學的理想和信仰,青年學生的在面臨思想斗爭的時候便會很清楚地知道怎么做才是合理的。
當然,當代青年理想和信仰的缺失是有多種原因造成的,上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另外,也不能忽視家庭、學校在這方面的責任?,F在的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采取簡單化的方法,對孩子的期望就是能夠考取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或者學得一技傍身,但是缺少對孩子真正的關愛,缺乏對他們理想和信仰的疏導教育。如果父母能夠在撫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多關注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對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理想和信仰將是意義重大的。學校也同樣負有這樣的責任,甚至是更大的責任。如今很多的中學以及大學,課程設置的滿滿的,卻始終不見對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視。相反地,中學的老師以“唯分數論”的思維教育學生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學:大學的老師以“為就業(yè)論”的思維教會學生考各種各樣的證,輔導學生如何擇業(yè)應聘等等,但唯獨缺乏對大學生理想和信仰方面的教育。由此帶來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當代青年學生在理想和信仰方面的欠缺。
事實上,有很多事例也可以證明當代青年學生普遍缺乏堅定的正確的理想和信仰。中學校園中屢見報道的辱師案,以及日益猖獗的學生幫派、司空見慣的攀比風等等;還有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耽于一些不健康風尚,還有已非秘密的逃課、學術舞弊等現象,都是缺乏理想和信仰的表現。更為明顯的是,當代的青年學生思想頹廢、生活混亂,容易陷入迷惘,對未來失去信心,如果這不是因為缺乏堅定正確的理想和信仰的話,那又是因為什么呢?
主持人:
本期的“PK部落”就討論到這里。最后需要總結一下,理性與信仰作為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導向和精神支柱,從根本上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在新的形勢和環(huán)境下,當代青年學生應該重建堅定的理想和信仰的精神家園,促進個人的健康成長。
關于這個話題,期望與讀者朋友做進一步的交流探討。
(編輯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