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兆龍
摘 要 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題,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重視。新編初中英語教學大綱的核心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思想。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也要更新觀念,探索教改之路,寓素質教育于教學之中,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懂英語的人才。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情景交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A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和保證
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者,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和前提。教師要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學習和進修,不斷充電換腦,同時更要刻苦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教學,把素質教育滲透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讓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2 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
英語教學中,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是重點,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要使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化,這就要求我們大家應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形式等。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情景化,做到教學過程藝術化。
2.1把握語言教學規(guī)律,優(yōu)化教學目標
目標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它要求教師必須明確教學大綱要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遵循語言教學規(guī)律使目標教學落到實處。
2.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優(yōu)化學習策略課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我們應多采用 “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作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
2.3運用多種形式教學,優(yōu)化教學方法
現(xiàn)代社會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導致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元化。英語課堂教學必須改變一味以書本、教師為中心的形式,從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fā),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方法,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通過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把生動的直觀現(xiàn)象與抽象的思維結合起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對話、課文、復習教學,使我收益非淺。它把多媒體的文字、圖像、影像、聲音及動畫等功能有機、科學地整合在一起,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轉化為視、聽、說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4教學過程藝術化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既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的傳授,更要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教師既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也是學生參與行為的欣賞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主動參與課堂的活動中,一方面獲得了參與的樂趣;另一方面也掌握了教學內容。要想讓英語課堂教學更富有藝術感染力,教師就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的需要,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來設計課堂,讓學生在感受到美,體會到滿足的同時,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唱英文歌曲,進行英語對話,表演英語小品,看英文電影,欣賞英文版動畫片等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活動。
3 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手段
3.1保持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形成良好課堂氣氛、優(yōu)化課堂效率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熱愛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關心每個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要因為學生成績的優(yōu)劣、性別、出身等的不同而產生親疏和偏向。如果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關心和尊重,便會被激發(fā)出健康的情感,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信念上的自覺、目標上的認同,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達到教學活動的共振。
3.2用英語進行情景交際教學
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本節(jié)課要傳授的內容,通過與學生問與答的形式,利用圖片、實物、投影等一切可利用的教具,讓學生能夠輕松地獲得知識。特別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以上的教具把敘述性的課文改成對話或者把對話改成敘述性的語言。并根據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去進行交際,在談笑間讓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提高了交際能力。
3.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課后,教師應盡可能地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學唱英語歌曲;表演英語短劇;舉行英語晚會等。另外,教師還可以舉辦英語作文比賽,開設英語角,和國外中學生通信交筆友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應用英語,以便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只要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舊模式,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英語教學體系,那么,英語教學就一定會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李如密.素質教育與教學改革.
[2] 戴昭.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