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方
大家都知道“披著羊皮的狼”的故事。雖然披了羊皮,但它依然還是一只狼。棕櫚油也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它有一個好聽的植物名字,貌似健康,但事實上與我們家庭日常使用的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等有著很大的差別。棕櫚油是以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類,與動物油脂的性質差不多,而我們用的烹調油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
棕櫚油的原產(chǎn)地在西非,是從棕櫚的果肉中提取出來的油脂,其中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約各占一半。棕桐油是一類脂肪酸的混合物,熔點(呈液態(tài)時的溫度)為40℃的棕櫚油,只能用于做肥皂和化妝品;熔點為24℃的,可以用來炸方便面和做糕點;熔點為12℃的,可以作為食用植物油。目前市場上多見熔點為24℃的棕櫚油,它所含有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50%,營養(yǎng)質量并不比豬油好多少。當溫度降低時,棕櫚油會與豬油一樣凝結成白色固體。長期食用棕櫚油會造成人體血清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導致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從而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
同樣披著好聽的植物名稱的不健康油脂,還有椰子油、可可籽油以及棕桐仁油。椰子油幾乎是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一種天然油脂;棕櫚仁油是從棕櫚果仁中制取的,它的成分和特性與椰子油非常相似,由于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故常溫下為固態(tài)。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食品含有棕櫚油。通常加工方便面的油脂是棕櫚油,洋快餐店使用的也是棕櫚油,如炸薯條。一些糕點中也含有它。因此要避免經(jīng)常給孩子吃。
另有一種被稱為“反式脂肪酸”的油脂,是通過氫化方法將液態(tài)的植物油變成固態(tài),如植物黃油,它可降低人體中好的膽固醇水平,所以也不宜給孩子吃?!胺词街舅帷钡挠白釉谝恍┕扪b花生醬或芝麻醬中可找到,一些很香的餅干蛋糕中也存在。家長一定要小心選購,不宜常吃。
合理選用油脂的幾個要點:
●烹調時不用葷油,如豬油。動物脂肪是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得的。
●不要固定食用一種油脂,可以將脂肪酸組成不同的油輪換食用。例如,豆油多不飽和脂肪酸很高、單不飽和脂肪酸略低,而花生油單不飽和脂肪酸較高、多不飽和脂肪酸略低,兩者不妨換著吃。
●若以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為烹調油時,應佐以橄欖油或茶籽油,以增加單不飽和脂肪酸。后者可用于拌涼菜、做湯、做面條。
●要選無雜質、透明度高的優(yōu)質油。食油的正常顏色應呈淡黃色、黃色或棕黃色,一般以淺色為好。優(yōu)質食用油氣味純正,無異味或哈喇味。
●注意控制油脂攝入總量。
每一個能學會說話的孩子都不是笨孩子,只要給予他學說話那樣的同樣的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他就能學到人類可能掌握的一切知識,充分發(fā)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來。
——日本音樂教育家 鈴木鎮(zhèn)一
幼小時所獲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
——英國哲學家 洛克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應由孩子自己去學走路。
——美國思想家 愛默生
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并負有改造它的使命。
——前蘇聯(lián)作家 高爾基
美是到處都有的。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法國雕塑家 羅丹
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yǎng)它的后代相類似。
——前蘇聯(lián)教育家 馬卡連柯
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yǎng)出好的質量??墒侵挥性诩w和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yōu)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chǎn)生上進心。
——前蘇聯(lián)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
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fā)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fā)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
——中國教育家 陶行知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 梁啟超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英國藝術評論家 園斯金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中國古代思想家 孔子
孩子的身體會說話,你讀懂了嗎?
理解是愛的第一步。正因為孩子還不具有豐富的詞匯,深入探討他們非言語的表達方式背后所蘊藏的含義,才顯得格外重要。
出生前
☆ 胎兒為什么踢打母親?
產(chǎn)前,母親與胎兒相互間要求位置和姿勢的舒適,他們會用身體語言交流。母親把手放在肚子上,胎兒感受到碰撞減小了,就會平靜下來。母親睡覺時的姿勢如果讓胎兒不舒服,胎兒就會用撞擊和踢打來喚醒母親,讓母親改變姿勢。母親長時間不動會給胎兒帶來危險的信號。也許母親死了?因為運動就是生命。所以胎兒踢了母親一下:你動一下!胎兒的運動或者不運動對于母親也同樣重要。彼此的“互動”讓兩個人都能安靜地繼續(xù)睡覺。
嬰兒期
☆ 為什么給嬰兒換尿布,他會哭喊?
嬰兒十分敏感。當母親用冰涼的雙手給孩子換尿布時,孩子就感到一股寒意襲來。他會打一個寒顫,這種冰冷手指的觸碰令他很不愉快。從習慣、發(fā)展方向和可預測性角度來看,母親的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問題。因為他一旦需要換尿布,就會“回想”起接下來將發(fā)生的整件事。他害怕得哭叫起來,因為他知道接下來就要碰到“冰柱”了。如果母親在接觸孩子之前有意識地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溫,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此外,嬰兒對于特定的節(jié)律非常敏感。如果父母在換尿布時想節(jié)約時間,匆忙地抓住孩子,動作過于緊張而突然,孩子就會感到不快。如果這一過程反復出現(xiàn),孩子就會對照料人做出負面的反應,而這只是因為節(jié)律不對而已。
☆ 為什么嬰兒抗拒父母靠他太近?
在一定的距離內,嬰兒的眼睛能看到人和物,超出了一定的距離就看不清了,而太近了甚至什么都看不見。嬰兒喜歡在游戲中我們突然靠他很近、然后又馬上拉開距離,除此之外,如果我們的臉與嬰兒湊得太近,他會感到壓抑。新生兒已經(jīng)有了領域感。對距離過近的典型反應是眨眼、咳嗽、打嗝、打哈欠,這些雖然也可當作無聊的標志,但在這里它們也表達了不適的感覺。
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嬰兒的這些與生俱來的原則,我們會感受到嬰兒在這種情況下的消極反應。他哭叫或者轉過頭去,似乎想要發(fā)出信號:我不想和你有任何接觸,你離我太近了。
☆ 為什么孩子夜里醒來后難以重新入睡?
孩子睡覺有其特有的程序,無論是唱一支歌、搖一下、睡前甜食,還是一個晚安吻,都能產(chǎn)生讓他入睡的效果,甚至是睡覺前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的一番整理:如橡皮奶嘴或泰迪熊都有它們特定的安放位置。有時候,孩子會把東西移來移去,直到排出了他認為最正確的順序,也就一切準備就緒了。當父母準確完成了所有的程序,他就可以安然入睡了。有的父母在孩子入睡前還讓他喝一瓶牛奶,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晚上每次醒來后都要吃些東西,這樣才能重新入睡。這時,牛奶已經(jīng)算是孩子睡覺的一種特有程序了。這和饑餓無關。不管他因何種原因醒來,是尿濕了,還是被吵醒了,要讓他重新入睡都需要這個特定的程序。
如果這種程序被打破了,他會感到失望,可能引起他的挫敗感,或者會發(fā)怒。他也可能對期待的程序沒有出現(xiàn)而感到驚奇,那也許會使他產(chǎn)生要體驗新的經(jīng)歷的念頭,于是他去探究那些新的經(jīng)驗,并把它們整合到已有的經(jīng)驗體系之中,也就是他們在經(jīng)歷中對情景再做組織,使得它們成為可預期的。
兒童期
☆ 為什么孩子有時候會把擺好的積木猛然弄翻?
大約3?4歲的幼兒會發(fā)現(xiàn),毀壞一些東西比費力地搭建一些東西(比如搭積木)能夠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兒童從來不會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具有破壞性,而是作為對游戲的一種貢獻:你搭起來,我推倒它!
與這種快樂的游戲活動相反的是由于不滿而推倒所搭的東西。這時毀掉所搭的東西是作為懲罰。如果其他的手段不起作用或不能很快起作用,那么破壞常常是他表達失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