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杰
我十幾歲的時候離開家鄉(xiāng),開始在軍隊里供職。那時候身邊的袍澤們,常常說起他們檔案里所記載的年齡,要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大上一兩歲或兩三歲。而檔案里所記載的年齡,全是他們在入伍登記的時候故意寫大的,對此我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
還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就連續(xù)三年在征兵的時候報名應(yīng)征,直到第三年才如愿以償穿上了軍裝,成了真正的軍人。在那前兩次應(yīng)征填寫入伍登記表的時候,我也同他們一樣將年齡寫大了一兩歲。那是因為兵役法規(guī)定,年滿18周歲才能服役,年齡不到是不能當(dāng)兵的。而第三次應(yīng)征我則不需要虛報了,因為我的實際年齡已經(jīng)達到了服兵役的標(biāo)準(zhǔn)。
當(dāng)時與我年齡相仿的同學(xué)們,十來歲的時候便不得讀書,都被大人們引導(dǎo)著糊里糊涂地跑到社會上“造反”去了。當(dāng)然“造反”是不能作為職業(yè)的。這樣“造”了幾年“反”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小伙伴們開始懂事,覺得“造反”也造不出效益來,總不能這樣一輩子“造”下去。雖然他們“造反”的時候可以在“走資派”、“牛鬼蛇神”和“地富反壞右”面前神氣活現(xiàn),可是一回到家里,他們便明白了,要不是父母的供養(yǎng),他們一天也活不下去。
可是老讓父母供養(yǎng)著總不是辦法,還是得自己去尋找出路,于是服兵役便成了小伙伴們的最佳選擇了。然而服兵役是有年齡要求的,年齡不夠,盡管你根紅苗正,那也是不行的。為了早日穿上軍裝,那就只好把年齡往大里寫了。
好在帶兵的官兵們心知肚明,知道你虛報了年齡也不深究,所以只要你其他方面都符合要求,基本上都能如愿以償。而穿上軍裝來到部隊成了正式軍人以后,大家也就無所謂了。因為部隊就是知道你多報了一兩歲年齡,也不會因此把你退回去,所以大家對于虛報年齡的事情也就不再隱瞞了。
后來脫下了軍裝來到地方,聽到混跡于官場的人們,在有感于職務(wù)提升的時候,常常說到的一句話就是“年齡是個寶”。因為那時候提倡干部隊伍年輕化,給干部的提升制定了年齡標(biāo)準(zhǔn)。對于等待提升的人士來說,年齡就像一道門檻,一些人因為年輕符合年齡標(biāo)準(zhǔn)就邁過了那道門檻,順利地晉升到更高一級的職位上;而另一些人因為超過了晉升的規(guī)定年齡而被擋在了門檻之外不能晉升,這些因為超過年齡規(guī)定而不能晉升的人士,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一級一級地晉升而無可奈何,只能在原來的職位上等待免職和退休了。
那些超過年齡規(guī)定不能如愿晉升的人士,他們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其中就有一些腦筋靈活之人,也在自己的年齡上打起了主意。既然年齡超過了規(guī)定的界限,我們把年齡改在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晉升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自然為了提升而進行的年齡改寫,與我們應(yīng)征的時候所進行的年齡改寫正好相反,他們不是將年齡改大,而是將年齡盡量地縮小。于是三十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士將出生年代改到四十年代的初期,四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士將出生年代改到四十年代的中期,四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士將出生年代改到四十年代的末期……
與我們當(dāng)初虛報年齡差不多,他們更改年齡的幅度也不大,一般只在兩三歲和四五歲之間,很少有超過六七歲或者七八歲者。因為變動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從相貌上一般人也看不出來。其實就是改動的幅度大了一點,別人看出來了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我這人就是年齡不大而長得老成,你又能把我怎么樣?
你還別說,有些人將年齡這樣一改,雖然只是改小了兩三歲,結(jié)果便順利地晉升了。當(dāng)然也不是所有改了年齡的人都能晉升,也有不少人雖然費盡心機改了年齡,最后還是沒能得到晉升。盡管沒能如愿得到提拔,但是年齡改小了那也可以晚退休幾年。晚退休幾年,多享受幾年在職的待遇那也沒有什么不好。雖然為著改變年齡而動了一番腦筋,費了一番周折,還出了一些花費,其結(jié)果還是值得的。
在我的印象中,想方設(shè)法將年齡改小的現(xiàn)象,大概就是從有關(guān)部門提倡干部隊伍年輕化、和嚴(yán)格執(zhí)行60歲退休的規(guī)定開始的。干部隊伍年輕化是新提法,可是關(guān)于退休,以前可是有年齡規(guī)定的,只是因為當(dāng)時的最高領(lǐng)導(dǎo)層都不執(zhí)行,下邊執(zhí)行得就更加不好了。嚴(yán)格執(zhí)行退休規(guī)定以后,一些人為了晚退休幾年,多享受幾年在職的待遇,便也在年齡上打開了主意,這無形之中也助長了改寫年齡現(xiàn)象的蔓延。自然改寫年齡的這種行為算不得光明正大,而算不得光明正大的行為,人們總是不想讓大家都知道的,所以這種行為都是在暗中進行。
后來可能是受到這種現(xiàn)象的影響,不管人們有沒有為著某種目的改過年齡,你都不能問人家的年齡有多大,你都不能說人家長得老,甚至連“老成持重”這樣的褒義詞也都不能再用了。因為你不知道人家是否改過年齡,萬一你遇到的是改過年齡的人,你再去詢問人家的年齡,你再去夸人家“老成持重”,那就會被理解為你要揭人家的底,那就會被別人看成是沒素質(zhì)或者是沒禮貌。
再后來不論遇到誰,就都不能問人家的年齡了。尤其是你認為的年輕人,更不能問人家的年齡。因為現(xiàn)在的科學(xué)技術(shù)實在發(fā)達,一些不再年輕的人士,經(jīng)過技術(shù)處理,很快就會變得年輕起來。萬一你遇到的就是這樣一個經(jīng)過技術(shù)處理的人,你看著人家年輕,去問人家的年齡,說不定就會引起相互間的尷尬來。
不要說年輕人,就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你也要盡量回避那個年齡問題,也要回避那個“老”字。因為有的老年人,不管到了多大歲數(shù),就從來不承認自己衰老。自己都不承認衰老的人,你說人家老了,自然會引起人家的不愉快。人家不愉快,你自然也就不會愉快了。
著名漫畫家丁聰,從他年輕的時候起,直到七八十歲,都要讓人們叫他“小丁”,而從不喜歡別人叫他“丁老”或者“老丁”。不信你看他一生中所創(chuàng)作的漫畫作品,基本上都是署名“小丁”。當(dāng)然這也許就是藝術(shù)家的幽默所在。
記得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著名的老人,80多歲了硬說自己是40多歲。就在人們莫名其妙的時候,這位老人接著補充一句:“我說的是公歲,這一公歲等于兩歲,我可不就是40來歲嗎?”于是人們被老人的幽默逗樂了。
還有一個喜歡阿諛奉承的年輕人,見到了一個身體硬朗精神尚好的矍鑠老人,便恭維說他可以活到100歲。想不到老人聽了不但沒有露出半點喜悅,反而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家的飯,也沒有穿你家的衣,更不花你家的錢,你為什么要限制我的壽數(shù)?”
同樣的笑話國外也有。據(jù)說英國首相邱吉爾正過80大壽,宴會上一位新聞記者跑過來討好說:“邱吉爾先生,今天來參加你的80歲生日宴會,我非常高興,希望我能再來參加你的90歲生日宴會?!鼻窦獱柭犃苏f道:“小伙子,你這樣說話讓我很不理解,我看你身體還是挺好的,沒有理由不來參加我的90歲生日宴會?!?/p>
其實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別人說你年輕也好,說你衰老也好;你喜歡聽也好,不喜歡聽也好,對于你的年輕與衰老、短命與長壽,那都沒有任何意義。至于那些改寫年齡的人,不管他們是將自己的年齡改大還是改小,他們所能改寫的也只是檔案年齡。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那是從一出生就定死了的,他們連一天一小時甚至一分鐘也改變不了。自己改不改,別人說不說,那也是無所謂的。
改寫年齡的那些人,他們所以這么做,其實都與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我年輕時候的袍澤們,他們?nèi)绻粚⒆约旱哪挲g改大,當(dāng)時就服不了兵役;后來我的同事們,他們?nèi)绻粚⒆约旱哪挲g改小,職務(wù)就得不到晉升,就得按時退休,就不能多享受幾年在職的待遇。
古代的官員在晉升的時候沒有年齡規(guī)定,退休也沒有年齡限制,因此古代的人們并不去絞盡腦汁費盡周折去改寫年齡,因此也并不忌諱別人說他有多么多么老。反之,人們要說某某人有多么多么老,那反而是對某某人的尊重和敬佩,某某人會感到很高興。即使別人不說,自己也要擺擺資格,以顯示自己的“老”來。
漢武帝劉徹在元鼎四年秋天,巡行河?xùn)|祭祀后土之神。祭祀活動結(jié)束之后,便帶領(lǐng)群臣游覽河?xùn)|名勝,并泛舟汾水之中,擺酒飲晏群臣。這時候漢武帝劉徹以及隨行的文武大臣坐在高大華美的樓船之上,河水素波揚起,船上鼓樂齊鳴,劉徹回望帝京長安,心中很是高興,于是寫了一首《秋風(fēng)辭》: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漢武帝寫這首《秋風(fēng)辭》的時候只有43歲,但他卻從歌舞升平中感嘆日月易逝、歲不我與、少壯之日保持不了多久、轉(zhuǎn)眼之間已是衰老的年齡了。青春永駐是人們的美好愿望,由年輕而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對此誰也無法改變,就連擁有至高無上權(quán)力的漢武帝,對此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嘆息了。
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43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候,正是擔(dān)當(dāng)重任的時候,這個時候何以發(fā)出“少壯幾時奈老何”的感嘆?這也許正是古人不同于今人地方。
年齡并不算很大、身體也不算很差,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那還是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而古人卻自謂老邁、自覺衰老了。這其中就有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戰(zhàn)爭波及廣大地區(qū),使千萬個家庭流離失所。杜甫把妻小安置好以后,獨自一人投奔唐肅宗李亨,希望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為國家效力。然而不幸中途被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后來他趁看守不嚴(yán)潛逃,投奔鳳翔行在,當(dāng)了左拾遺。在與家庭妻小離散的日子里,杜甫寫了一首《遣興》詩: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xué)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zhàn)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驥子是杜甫的兒子,剛剛過了呀呀學(xué)語的年齡。杜甫的這首詩就是懷念這個兒子的。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大約是四十五六歲,也是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杜甫便在詩中自稱“老夫”了。
公元760年,杜甫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來。經(jīng)過長年顛沛流離的杜甫,他覺得雖然只是一個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草堂,但總算是有了一個棲息之所了,這使得杜甫聊感欣慰。然而國家殘破、生民涂炭的現(xiàn)實,使他的心靈無法平靜。這時候他寫了一首題為“野老”的詩,表達他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動:
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wǎng)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guān)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詩圣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也只有四十七八歲,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只能算個中年人。但在這首詩中,年齡不算很大、身體也不算很差,也可算是年富力強的杜甫、又從“老夫”變成“野老”了。平平常常的一個“野”字,似乎將那“老”的程度又增加了幾分。
另一個年齡并不算很大、身體也不算很差、也是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卻在詩詞中自稱“老夫”的、那就是大文豪蘇東坡了。
蘇東坡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王朝開始出現(xiàn)政治危機的時候,表面上的祥和與繁榮,掩蓋著深深的矛盾與危機。為了緩和社會的矛盾與危機、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繁榮,宋神宗趙頊任用王安石開始變法。
變法的目的是為了緩和社會的矛盾與危機,但是新行的法律不僅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好處,反而給老百姓帶來了更大的損害,反而使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蘇東坡了解新法在施行過程中的種種弊端,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所以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蘇東坡認為,既然新法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好處,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矛盾與危機,也就沒有推行的必要,于是便上書朝廷表示反對。
蘇東坡的許多師友、包括當(dāng)初非常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為在新法的施行上,也與新任宰相王安石發(fā)生了矛盾。這樣一來,蘇東坡和他的師友們,思想認識都與朝廷不相統(tǒng)一、行動步伐也與朝廷不相一致,這樣自然要被朝廷所排斥,自然不能被朝廷所重用。不被重用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容于朝廷,說不定哪天就會招來禍端。
蘇東坡當(dāng)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避開矛盾、免遭禍殃,他請求外放,離開京城到外地去做地方官。朝廷批準(zhǔn)了他的請求,于是他在杭州當(dāng)了三年通判,后來又調(diào)到密州、徐州、湖州當(dāng)知州。在密州當(dāng)知州的時候,他寫了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這首詞中,大文豪蘇東坡同詩圣杜甫一樣也是自稱“老夫”。然而自稱“老夫”的蘇東坡,寫這首詞的時候是宋神宗熙寧八年,那一年蘇東坡才剛剛40歲,剛剛進入不惑之年。剛剛進入不惑之年就自稱“老夫”,這在現(xiàn)代人看來,這簡直是不可理喻了。
也許40來歲,在古代就可以算是衰老的年齡了。不然的話,劉徹何至于剛過40歲就感嘆自己老了呢?杜甫和蘇東坡何至于都在40來歲的時候就自稱“老夫”呢?然而到了現(xiàn)代,那40來歲是絕對算不上老的,40來歲的人士,是絕對不可以用“老夫”來自稱的。 (責(zé)編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