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宋慶齡北京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區(qū)后海北沿46號。
宋慶齡故居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式庭院。院內(nèi)樓堂亭榭,曲徑回廊,山石嶙峋,湖水環(huán)繞,綠樹濃蔭,鳥語花香,確實是一處雍容典雅、幽靜別致的住所。這里原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也稱西花園。在他之前,清康熙年間大學士明珠及其子納蘭性德、嘉慶年間成親王永瑆、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都曾是這座花園的主人。乾隆年間,權相和珅曾一度占據(jù)此花園。宋慶齡的住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主樓。1963年4月,宋慶齡遷居于此。一直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這里工作生活了18個春秋。1981年10月,中央決定把此處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并由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乍一看,幾乎每個參觀者都會驚嘆這座院落的精美和豪華。但游覽了整個故居之后,這種看法便隨之改變。宋慶齡故居的展廳里,陳列著一封她寫給王光美的信。這封信,與這座故居的來歷,有著密切的關系。
20世紀50年代初,宋慶齡經(jīng)常在北京、上海兩地工作和生活。她在北京的寓所,位于方巾巷。那里道路狹窄,環(huán)境較為嘈雜。1960年,政府安排她遷入西河沿居所,但由于房屋潮濕,常引起她關節(jié)疼痛。黨和國家領導人考慮到宋慶齡是我們國家的領導人物,為中國革命做出過無可取代的重要貢獻,而且她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望,經(jīng)常要在住所會見中外賓客,應該有一處適宜的居住地,因此決定破例為宋慶齡新建住所。當中央派人帶著國家主席劉少奇請夫人王光美代寫的一封信,以及新宅設計方案到上海征求宋慶齡的意見時,她婉言謝絕了。在給王光美的回信中,宋慶齡說:“國家正在建設初期,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為了我個人的住所,增加國家的開支,這樣,將使我感到很不安。因此,我不打算再遷新址了?!焙髞?周恩來受黨和政府的委托,還是在北京后海北沿一座已經(jīng)荒蕪的舊日王府辟出一處幽靜花園,為宋慶齡新修了一幢中西合璧的兩層寓所。第二年春天,宋慶齡遷入新居。這座門牌為后海北沿46號的院落,成為她生命最后18年的安居地。
1966年,曾有一位美國朋友格雷斯·格蘭尼奇,在給宋慶齡的信中問:“聽說你現(xiàn)在住在一座宮殿里,是真的嗎?”宋慶齡回信說:“是的,因為是國家副主席,人民政府撥了一個舊日的王府給我做寓所?!薄拔掖_實在享受著‘皇家的待遇,但我并不快樂,因為有許多比我更有價值的人,現(xiàn)在還住在簡陋的小屋里。”
宋慶齡的兩封信里,表達了兩個觀點,一是“不安”,二是“不快樂”。為什么“不安”?因為她不想多花國家的錢。據(jù)說宋慶齡每天看的《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和《參考消息》,全都是自費訂閱。給外賓送禮品,也是自掏腰包。并一再囑咐秘書:“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不分,就是貪污行為?!睘槭裁础安豢鞓贰?因為她不愿意與群眾拉開距離。在工作上,她和那些貢獻大的人比;在生活上,她和那些更艱苦的比。她穿的一件棉背心,就是她自己與阿姨用26塊碎布拼成的。宋慶齡沒有留下什么物質(zhì)遺產(chǎn),但卻留下了平民化的思想,留下了奮斗不息的精神和慈善仁愛的作風。 (責編 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