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好
〔關鍵詞〕教育;管理;措施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fā)現(xiàn)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fā)現(xiàn)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于是他們又決定再將籠子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xù)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昂茈y說?!贝笳f,“如果他們再繼續(xù)忘記關門的話!”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有時也會犯動物管理員那樣的錯誤。當學生給教師取綽號,當面頂撞教師,背后謾罵教師,故意違規(guī)違紀,集體抗議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夸大事實地向校領導打報告時,教師總是責怪學生,從學生身上找原因,認為是學生目無尊長,不守本分,頑劣甚至品質(zhì)低下,從而采取一系列自認為科學的教育策略,如批評教育、嚴厲懲罰等。然而這樣的舉措?yún)s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但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相反還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師生關系更加緊張,造成更大的不愉快。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這種教育方式的錯誤:教師在沒有分析學生問題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之時,就憑著個人的思維慣性,強硬主觀地給學生貼上標簽,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對的。正如動物管理員一樣,在袋鼠外逃之時,并沒有客觀分析,深入調(diào)查,而是自以為是地認為是籠子的高度不夠,以至于無限度加高籠子,行為可笑而愚蠢。因此,對于學生的不尊敬行為,教師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在處理事件過程中要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客觀分析,找準問題的根源,從而真正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應當客觀認識學生。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拋棄師道尊嚴的錯誤觀念,蹲下身來看學生,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放下師者的架子,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學生對老師的一些不敬行為,并不是本質(zhì)上的品質(zhì)惡劣,他們往往是想借助一些出格的行為與舉動,向老師反映一些情況,傳遞一些信息,表達一些愿望。學生是處于發(fā)展階段的未成年人,其思維方式尚未成熟,考慮問題尚不全面,容易義氣用事,很可能因為對教師的點滴不滿,而做出沖動的事來。對此,教師要做的就是寬容與理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冷靜地對待學生,分析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探析問題背后的根源。例如,在對待學生起綽號這個問題上,我們?nèi)绻陀^分析,就可以看出學生們的思想動機與出發(fā)點,他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一種與教師平等相處的愿望,他們反感老師的高高在上,期望與老師的相處能夠與同學朋友一般,同時,給老師起綽號,也是他們個性反叛的一種表現(xiàn)。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問題本身的定位就能回歸客觀本位,對學生也就多了幾分寬容與理解。
其次,教師應當建立與學生交流的通道。
學生常通過逆反出格的行為,對教師表示抗議。教師對此應當反思:為什么學生對自己不滿意或者有意見,不能通過常規(guī)渠道向自己訴說,而要通過這種過激的行為反映呢?顯而易見,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一定是師生交流溝通的渠道發(fā)生了阻礙,學生要么不敢說,要么不愿說。因此,面對學生與自己叫板,面對學生對自己的不敬行為,教師要做到的重要一點就是與學生有效溝通。只有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才能讓學生理解自己,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讓師生關系朝著正常的方向發(fā)展。教師是成年人,又是教育者,在師生交往過程中,理應是主動者。在師生溝通交往的通道上,教師應當做個開路先鋒和路障清掃者。只要教師愿意用心與學生交流,學生必然會向自己吐露心扉,有什么問題也會主動向老師反映,抗訴的做法也將會大大減少。
教師與學生交流,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而且還是預防問題的有效措施。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做個心勤、口勤者,主動與每一個學生交流,把握學生的心理,征詢學生的意見,改正自己的不足,改進教育教學的方式與方法。
再次,教師應采取巧妙的方式予以化解。
學生的不尊敬行為與舉動已經(jīng)發(fā)生,如何解決就成了擺在教師面前不可逾越的坎。一些教師所采取的方式大多兩種,要么是堵,要么是疏。所謂堵,即壓制、打擊、制止,從而杜絕這類問題的發(fā)生;所謂疏,就是用溫和的方式予以疏導,達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兩種方式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堵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能讓師生矛盾更加激化,并且潛伏在日常的師生交往中,當矛盾一點一點累積,終有一天將以更激烈的形式爆發(fā)。因此面對學生的不當行為,教師應做個疏導者,帶著平和的心態(tài),帶著自責的心理,利用巧妙的方法,妥善地給學生一個交待。例如,當學生集體不做作業(yè)向教師提出抗議時,教師可以主動向學生道歉,將學生的反抗精神與獨立意識大大地表揚一番,同時對自己作業(yè)布置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地剖析,然后再征詢學生對今后作業(yè)布置的意見與建議。如若教師采取這種溫和的方式解決的話,學生也一定會恢復理智,客觀地分析與對待自己的行為,師生關系也將在矛盾沖突中走向和諧的境地。
袋鼠逃跑,動物管理員需要問問自己:袋鼠為什么會跑,是因為自己的照顧不周,還是因為伙食不好?同時還要具體地分析問題的原因:袋鼠是從什么地方跑的,為什么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管理員最后要做的就是妥善安撫那些逃跑的袋鼠,以自己的愛心感動它們,與它們恢復友好的關系。
當然,學生不是袋鼠,教師也不是管理員,但在面對學生不敬的行為時,教師應當想想袋鼠逃跑的故事,或許能夠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示。(稿件編號:090606008)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聾人學校,234000,電郵:goodliang
2005@163.com)
編輯/于 洪 終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