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芹
內容摘要: 本文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幾個方面談談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 初中 生物 發(fā)展
一、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及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加強在生物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滲透德育。我們知道,學生是未來的主人,他們將來肯定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參與到生產和生活的決策之中,并承擔起社會發(fā)展的重任。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學科,它和自然現象以及生產、生活是緊密相聯的,因為科學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及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生物知識。所以,在生物教學中要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要把生物知識教學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使學生理解“計劃生育”、《森林法》、《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重要意義。教師要注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接觸或了解到生活、生產及社會熱點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勇于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二、建立新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探究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如,要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處理或整理數據的能力,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這和過去只要求驗證和定性為主的實驗有著顯著的區(qū)別。
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應用各種信息技術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很多實驗受到條件的制約而無法完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應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使微觀的、不能動手實驗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環(huán)”、“細胞的分裂和生長”等一些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模擬,讓生物教學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從而使生物知識易學易懂。
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首先要確立的一個理念,這是現代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教師一定要在生物教學中樹立“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生物學”的觀點。
(一)尊重每個學生。教師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善意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心聲,關注他們的發(fā)展,促進他們的發(fā)展。實踐證明,很多所謂“調皮”的、“后進”的學生,都能夠學好生物。這是對傳統教學觀的挑戰(zhàn)。
(二)給每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這是所有學生均衡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比如各種探究活動每個學生都要參加,而且在實驗小組分工中每個學生都要有機會承擔各種角色。過去在實驗教學中,有時候由一個學生負責操作,其他學生只是看看,甚至個別學生連看都不看的現象必須消除。
(三)對每個學生的教學資源分配要公平。這是學生學習機會均等的可靠保證。新課程在這一方面顯得特別重要,因為探究式學習、課堂觀察、實驗、、采訪、網絡學習、課外閱讀等都需要各種資源。在資源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就要想辦法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使用這些資源。
(四)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是學中一條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只有真正落實了,才能使全體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因材施教原則的前提是“因材”,首先要承認學生各自的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如果我們教師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就不能使所有的“材”都發(fā)展成棟梁。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措施是分層教學,如采用分層備課、分層要求、分層練習、分層、分層達標、分層作業(yè)、分層評價、分層矯正等方式。教師應努力使因材施教原則落實到實處。
(五)對待每個學生的評價必須要公正。這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因素,也是制約學生學習的因素。教師對學生評價公正,就能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反思,促進學生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促使學生積累經驗,逐步發(fā)展。反之,就會阻礙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成為學生進步和提高的絆腳石。所以,評價是否公正也是教師能否尊重每個學生的試金石。
要做到對每個學生公正評價,應該從如下兩方面入手。1.要徹底改變傳統的評價價值的取向。要清醒地認識到,評價除有鑒定、篩選人才的作用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特長不同、能力不同,所以評價必須是多元化的。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教學目標是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整體,我們的評價也要能反映學生通過學習后在各個方面上所發(fā)生的變化和進步。2.在具體措施上要特別注重構建對學生個體評價模式。傳統的評價總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業(yè)、試卷打分數或打等第。學生要想獲得進步的信息,常常是看這些分數。這種評價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學生在學習方面上是否取得進步。作為教師要轉變觀念,要有所創(chuàng)新,要構建新的評價模式。除了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外,還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tài)度等進行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技能、溝通技能、思考推理技能、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評價。比如,在評價“探究種子的萌發(fā)條件”活動時,可以使用下列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①能否根據觀察或生活經驗提出問題?②能否根據問題提出假設?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去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時刻把握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