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一、播前準備
1.品種與種薯
A、正確選用品種:選用抗病、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抗逆性強、適合當?shù)卦耘鄺l件。商品性好的各類專用品種。
B、種薯選擇及處理,種薯在播種前15~20天進行嚴格挑選,標準為:薯塊完整,無病爛、無凍傷,薯皮光滑,色澤鮮艷的幼嫩薯塊,淘汰尖頭,有裂痕、薯皮暗淡的薯塊。
2.種薯催芽:播種前15~30天將冷藏或經(jīng)物理、化學方法人工解除休眠的種薯置于15—20~C黑暗處平鋪2—3層,當芽長0.5—1厘米時,將種薯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每隔5天翻動一次。在催芽過程中淘汰病、爛薯和纖細芽薯。催芽時妻避免陽光直射、雨淋、霜凍。
3.切塊:提倡小整薯播種。如播種時溫度轉高,濕度較大,雨水較多地區(qū),不宜切塊,必要時,在播前40天選擇健康的、生理年齡適當?shù)妮^大種薯切塊。切塊大小以30~50克為宜,每個切塊帶1~2個芽眼,切塊后立即用含有多菌靈(約為種薯重量0.3%)或甲霜靈(約為種薯重量的0.1%)的草木灰拌種并進行攤晾,使傷口愈合。
4.整地:深耕,耕作深度約20~30厘米。整地使土壤顆粒大小合適。并根據(jù)當?shù)卦耘鄺l件、生態(tài)條件和氣候條件進行作畦或平整土地。
5.施基肥。根據(jù)土壤肥力,確定相應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氮肥總用量的70%以上和大部分磷、鉀肥料可基施,農(nóng)家肥和化肥混和施用。提倡多施農(nóng)家肥。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每生產(chǎn)1000千克薯塊的需肥量:氮肥5~6千克,磷肥(P205)1—3千克,鉀肥(K20)12~13千克。
二、播種
1.時間:根據(jù)氣候條件,品種特性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的播期。一般土壤深約10厘米處為7~22℃時適宜播種。
2.深度:地溫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淺播,播種深度為5厘米,地溫高而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種深度約10厘米。
3.密度:不同的專用型品種要求不同播種密度一般早熟品種每公頃種植60000~70000株中晚熟品種每公頃種植50000~60000株。
4.方法:人工或機械播種,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區(qū)宜平作,降雨量較多或有灌溉條件的地區(qū)宜壟作。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齊苗后及時中耕除草,封壟前進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
2.追肥:視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寧少勿多,追肥方法可溝施,點施或葉面噴施。施后及時灌溉。
3.培土:一般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出苗后進行第一次淺培土.顯蕾期高培土,封壟前最后一次培土。
4.灌溉和排水:在整個生長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塊莖形成時及時適量澆水,塊莖膨大時不能缺水,澆水時忌大水漫灌。
四、病蟲害防治
1.防治原則: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瘜W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2.農(nóng)業(yè)防治
A、針對主要病蟲控制對象。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優(yōu)良品種。
B、測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量施用化肥。
C、合理密植,起壟種植,加強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潔田園等田間管理,降低病蟲數(shù)量。
D、及時發(fā)現(xiàn)中心株并清除,遠離深埋。
3.生物防治:利用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0.3%印楝乳油、0.38%苦叁堿乳油、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防治病蟲害。
4.物理防治:露地栽培可采用殺蟲燈以及性誘劑誘殺害蟲。保護地栽培可采用防蟲網(wǎng)或銀灰膜避蟲以及性誘劑誘殺害蟲藥劑防治。
5.藥劑防治
A、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施預防晚疫病。每7天噴一次,連續(xù)3次。
B、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粉劑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溶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青枯病,每10天灌根一次。
C、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噴2~3次可防早疫病。
D、用5%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10%g比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4000倍液等藥劑交替噴霧可防蚜蟲。
E、用0.38%苦叁堿乳油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用少量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籽餅70—100千克拌勻,于傍晚撒在幼苗根附近地面誘殺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五、采收
根據(jù)生長情況與市場需求及時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天殺秧,收獲后,塊莖避免暴曬、雨淋、霜凍和長時間暴露陽光下而變綠。
(作者單位:164021 黑龍江省趙光農(nóng)場)